在上海这座霓虹灯闪烁的摩登都市下,藏着一个时光的秘境,它曾是才子佳人的风月宝地,也是革命志士的聚义所,更是海派文化的摇篮。她就是---张园,一个名字背后,有着多少故事的起承转合,又有着多少上海滩风华绝代的地方。“侬晓得伐?原来上海的张园,以前真的是一个“花园”啊!”

说起张园,那可真是老上海滩的一段传奇。张园,坐落在南京西路南边,石门一路西面,泰兴路南端,那地界,曾经可是“近代中国第一公共空间”的代名词,热闹程度,可比得上现在任何一场“网红打卡点”。不过,最初她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石库门社区,而是一个私人花园,也是人们说的“前张园时代”。

最初,张园是英国佬格农的私家花园;格农先生,一位英国人,曾在上海担任和记洋行经理。尽管职位仅是经理,但其在上海的淘金一路境况还是不错的。因此,他利用闲钱租下了一块约20亩的土地,建造了一座私家花园。格农本来做惯、做顺的便是园圃生意,他不仅为其他西方冒险家的庭院做规划,对自己的花园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从1872年到1878年,他先是建造了洋房,接着挖掘池塘,种植荷花,铺设草坪,堆砌假山,忙得不亦乐乎。他巧妙地将中国江南园林的元素融入设计中,创造了一个中西合璧的海派文化花园。由于,当时的侨民在租界外理论上是不能拥有地产的,故而上海道曾三令五申要求格农将“花圃”关闭。
1882年,无锡富商张鸿禄(字叔和)购得格农的种植园。张叔和本打算将其作为母亲的颐养天年之地。由于手中资金充足,又崇尚中国儒学,他将园子命名为“张氏味莼园”,寓意晋代张翰不恋官位、退隐山林的人生态度。张叔和的手笔远超格农,以20亩为基础,再从农户手中购得40亩,使园子面积达到了60亩,成为当时上海私家园林之首,从此“张园”这名儿就这么叫开了。

然而,张叔和的母亲在购入园子后不久去世,痛不欲生之中,张叔和曾想放弃园子,但在友人的劝说下,决定重新整修园林。1892年,他上海第一家西方建筑事务所有恒洋行的景斯美等英国建筑设计师,花费巨资为他打造了一座二层高的大洋房,洋房大厅可容纳千人以上。张叔和用Arcadia Hall对其命名,中文谐音便是“安增第”,是世外桃源的意思。

“安增第”分为上下两层,在二楼西北部设有一座开放式的望楼,可一览园中美景。尽管“安增第”是否真的具有世外桃源的韵味我们不得而知,不过,那可是当时上海的摩天大厦,登高望远,看得人心旷神怡,成了上海宁心中的“世外桃源”。由于它在当时上海数一数二的高度,无论中外,来到上海的人都想要登上它的五楼观景台,看看晚清末期上海逐渐展开的那派盛景。虽说十里洋场当时还没完全成形,但东方那里,高楼已摩肩接踵,放眼周边地区,由越界筑路而来的那番功德亦让上海褪去了曾经的农家色彩,越发地显出了现代化感觉。

总体上讲,在晚清的最后二十余年间,张园步入了它的黄金时代。那时的张园,是颇负盛名的,时人将它与愚园、徐园并称为“上海三大名园”。曾有人咏唱张园:“海天胜景让张园,宝马香车日集门。客到品花还斗酒,戏楼箫鼓又声喧。”那时的张园,宝马香车络绎不绝,宾客纷至沓来,在花香与酒香中品味人生,戏楼里丝竹与鼓乐齐鸣,一派繁华景象。它不仅是文人雅集之地,更是一个新思潮涌动的舞台。想当年,这里上演过多少场西式婚礼,放映过中国最早的电影,还见证过孙中山先生的激情演讲。可以说,张园是上海近代史的一个缩影,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那个时代的变迁,成为了海派文化的生动见证。
进入民国,张鸿禄与外商的经营让张园转型为上海最负盛名的游乐休闲胜地。弹子房、影戏(电影)、髦儿戏((由青少年女艺人演出)、放焰火、照相馆、游船、茶馆、饭店、滩簧(地方曲艺)等各项娱乐休闲项目应有尽有,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其形态已与如今集娱乐、休闲、购物、演出、餐饮等于一体的娱乐购物中心十分接近了。那时候的张园,是真正的“摩登”,老克勒们(上海话,指追求时尚的男士)在这里喝咖啡、跳交谊舞,尽显十里洋场的风情万种。

张园的娱乐项目丰富多样。其中有“海天胜处”剧场一座,由女子京剧班演出,又称“髦儿戏”;1885年开始,演放焰火成为张园的一个年度固定项目,据说张园的焰火“灵变奇巧,色色翻新,五色迷离,观者无不目迷心醉”;1903年张园里举行了脚踏车大赛;1909年和1910年,大侠霍元甲在张园两次摆擂台比武;张园中还有一处充满趣味的八阵图,引游客入胜,“迷途不能出,喧笑以为乐”,无不吸引着市民的目光。
最特别的,就是张园里20世纪初的一个特色娱乐设施,或许是我国最早的“激流勇进”项目,曾见有相关记载说:“西人于园中,筑高台临池,上下以车,建有轮行铁路,用机关运动。人出小银元2枚,则许乘车。登台,即坐小舟,自台上推下,投入池中,舟颠荡若甚危险,其实无妨也。西人喜之,乘者颇众。”看这介绍,果然与如今游乐场中还在花样翻新的“激流勇进”一个模式。

张园的绿化设计也别具一格,景致中西合璧,既有东方的雅致,又融汇西方的浪漫。安增第前的广阔草坪,四周树木环绕,南池塘映假山小楼,松竹轻摇,花会的举办更添春色,引来人流如织。张园还是新奇展示的窗口,是展示新派和洋气的重要场所。这里最早试燃电灯,设有电气屋展示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大气球的放飞、降落伞表演以及放电光影戏和照相室等设备,都是当时上海不多见的新奇玩意儿。拍照虽然在当时属于高档消费,但仍吸引了众多市民争相体验。此外,张园还见证了中西合璧的“文明结婚”礼式的诞生,成为一时佳话。
张园不仅是游乐场所,更是公共活动的重要场地。从清末到民初,张园成为上海各界集会演说的重要场所,各界人士在此集会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呼吁救亡图存。从1897年的女权倡议,到拒俄集会的民族抗争,再到孙中山先生的振奋人心的演讲,张园见证了无数历史时刻。许多维新派革命志士和辛亥革命期间的各方人士也曾在张园发表演说,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情怀和爱国情怀。禁烟运动、剪辫行动,纪念秋瑾、宋教仁等英雄,霍元甲的武威,万国赛宝大会的慈善,南洋劝业展,都使张园成为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

张园,这个名字,曾是上海的骄傲,是清末民初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辰。这处曾经的繁华胜景,不仅是清末民初的一抹风雅亮色,更是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精神缩影。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名流显贵谈笑风生,富商巨贾一掷千金,英雄豪杰共商国是,风云人物指点江山。张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诉说着海派文化的独特韵味和时代精神的璀璨光芒。
然而,岁月流转,时光更迭。20世纪10年代,随着哈同花园、新世界、大世界的兴起,张园的辉煌逐渐被遗忘。张鸿禄,这位一手打造张园的传奇人物,也遭遇了投资失败的打击。他不得不将这片曾经风光无限的园林抵押给银行,用以偿还巨额债务。最终,张园被分割出售,张鸿禄本人也在1919年黯然离世。"前张园时代"落下帷幕,"后张园时代"悄然开启。
"原来,张园不仅是一个园林,它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我相信,当你站在张园的中心,感受着历史的厚重,聆听着岁月的回响,你一定会有这样的感慨。张园,它不仅是历史的回音,更是情感的载体,是海派文化的灵魂。那些曾经的繁华与落,让人不禁惋惜,但更激发我们去探索它背后的力量,思考如何在变迁中找寻根,继续前行。
想象一下,如果张园能开口,它会说些什么?是往昔的繁华,是今日的变迁,还是明日的展望,或是对未来的期待?侬心中的张园,又会有哪能样的声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