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欢乐谷表演争议引关注,公共娱乐需严守道德与法律尺度

深圳欢乐谷表演争议引关注,公共娱乐需严守道德与法律尺度"/

深圳欢乐谷的表演争议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提醒我们公共娱乐活动在追求刺激和吸引眼球的同时,确实需要守住一定的尺度。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个争议的思考:
"争议焦点:"
"表演内容是否过于血腥暴力?" 一些观众认为部分表演,例如“大马戏”中的某些环节,存在过度渲染血腥、暴力的元素,可能会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也显得不够文明。 "公共娱乐场所是否适合进行此类表演?" 欢乐谷作为面向大众的公共娱乐场所,其表演内容是否应该更加注重家庭友好,避免过于成人化、刺激化的内容? "商业利益与公共道德的平衡:" 欢乐谷作为商业机构,需要通过吸引游客来获得收益,但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考虑公众的道德接受度?
"我的观点:"
1. "公共娱乐场所确实应该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它不仅仅是提供娱乐的地方,也承担着传播文化、引导价值观的潜在作用。因此,在表演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更加谨慎,避免低俗、暴力、血腥等不良元素,尤其是对儿童观众的影响需要特别重视。 2. "“尺度”的把握需要综合考虑。" 什么样的内容算“过度”?这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可以考虑表演的受众群体、表演的目的、

相关内容:

文/李涵希

近日,深圳欢乐谷一场公开表演被指涉嫌擦边。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深圳欢乐谷景区内的某场表演,部分演员身着制服、吊带袜等服饰演出舞蹈,动作被指低俗,有观众质疑此类表演是否适合游乐园场景。 深圳欢乐谷客服工作人员回应称,该表演为女团cosplay形式的节目,目前已关注到游客的反馈意见,园区已决定对该节目进行优化调整,并已于26日叫停了该表演。(8月26日《界面新闻》)

在公共空间的场景适配与公共娱乐问题上看,Cosplay作为一种角色扮演艺术形式,在漫展、动漫节等特定场合广为接受且备受追捧,参与者与观众对此有明确预期和心理准备。但深圳欢乐谷作为大型主题乐园,受众涵盖各个年龄层,尤其以家庭游客为主,包括大量未成年人,是否合适?答案很明确,这种场景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表演内容需要兼顾不同年龄层观众的接受度。

视频中的顶跨等动作在K-pop等流行舞台上较为常见,属于正常舞蹈元素,甚至具有一定的风格形式,但公共场所的表演不能仅仅考虑艺术表达的自由,还需要考量大众的接受度和舒适区,表演的行为尺度更需结合场景与受众调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判断某个动作本身是否“低俗”,而在于认识到不同场合对内容尺度的要求存在差异,就像比基尼适合海滩而不适合办公室一样,舞蹈动作的选择也应当考虑表演场景的特质。

再者,游乐场作为未成年人高频活动场所,不可避免的面向大量未成年人,他们的价值观与审美尚未成熟,对接受内容缺乏辨别力,表演内容可能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公共场所的文化输出不应忽视这一点,必须充分考虑到观赏人群的年龄层次。但不代表要将一切内容“儿童化”,而是强调公共空间的内容提供者应当具备社会责任意识,避免过早向孩子展示可能引起困惑或不适的内容。

当然,Cosplay、女团舞蹈等表演形式本身具有其艺术魅力,要避免因争议而扼杀艺术表达形式。简单叫停表面看似乎应对迅速,但更像是迫于舆论压力所作的补救,可能会压抑文化创作的活力。更建设性的做法是探索既有趣味性又符合公序良俗的表演形式,通过创意和调整而非简单删除来解决问题。

从深层次而言,此次事件是公共娱乐场所文化供给与多元需求错位的缩影,公共娱乐场所面对不同受众的多元需求,亟需建立一套科学的内容优化制度。例如,对服装进行适当调整,对舞蹈动作进行重新编排,既保留表演的核心魅力,又使其更适合家庭娱乐场景。或可在特定时段、特定区域设置主题性较强的表演,满足不同文化需求,同时在公共主区域保留大众化、健康化的内容,兼顾不同群体诉求,在艺术表达时考虑场景特殊性,找到创意与公序良俗的最大公约数。

公共娱乐的尺度边界,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标准,而是需要根据场景受众的年龄层次、文化背景动态调整。如何平衡艺术表达自由与社会公序良俗之间的矛盾,既考验管理智慧,也折射社会成熟度。欢乐谷表演争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契机,真正拷问的是如何构建既尊重多元表达又维护公共价值的文化环境。这需要场所管理者、表演者、观众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方可找到动态而智慧的平衡点。

发布于 2025-09-11 19:43
收藏
1
上一篇:深圳欢乐谷表演引游客热议,低俗擦边,欢乐变失控? 下一篇:深圳欢乐谷涉嫌擦边表演事件发酵,演出暂停,文旅部门紧急介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