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曝光,美甲店“凳”上陷阱,标价49元结账竟高达258元,套路多!

315曝光,美甲店“凳”上陷阱,标价49元结账竟高达258元,套路多!"/

这确实是315期间需要高度警惕的消费陷阱之一。美甲店坐“凳”起价、最终标价远超承诺,这种情况在市场上时有发生,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这种套路通常有以下特点:"
1. "低价吸引,诱导消费:" 标价49元、99元等极具诱惑力的价格,吸引顾客进店。这通常是所谓的“体验价”、“体验名额”,或者本身就是一种障眼法。 2. "模糊定价,坐“凳”起价:" “坐凳起价”意味着这只是基础服务(可能只是简单的美甲工具消毒、坐位等待等),并不包含实际的美甲操作时间、技术、材料成本。真正的美甲服务需要额外收费。 3. "隐形消费,多项收费:" 当顾客开始做指甲时,店员会以各种理由增加项目,例如: "款式升级:" 基础款不包含复杂图案、镶嵌等。 "材质加价:" 基础款不包含水晶甲、光疗甲、特殊胶水等。 "操作时间:" 超过约定时间或操作复杂指甲,额外收费。 "工具消毒:" 有些店会将基础的工具消毒费单独列出。 4. "最终结账,远超预期:" 在各项附加费用加上后

相关内容:

记者 张琪 路董萌 实习生 王楠

早前,一则“美甲价格贵过一线房价”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众多网友吐槽。美甲贵,早已成为共识,但为何还是有人频频“踩坑”?

记者调查发现,美甲行业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骗局:通过低价吸引受众,高价推销产品,套路充值办卡等方式,商家用层层套路,步步引诱,使不少消费者深陷“美甲骗局”。

低价引流

陷阱之上的诱饵

“横幅上标着49.9元,让我觉得很便宜。”第一次尝试做美甲的小刘因对美甲无了解,看到门口标示的价格后,心动想去试试。她说,49.9元的价格远低于自己的预算,“这个价格非常吸引人”。

像往常一样,一到月底,小李熟练地打开小红书,浏览着各种美甲款式。“差不多一个月左右换一次美甲,长出来一点就想换,已经成为习惯。”

与小刘不同,小李是美甲资深爱好者,早已深谙门店横幅标识的套路,“我都是线上下单,一口价,方便又便宜。”小李说,在平台下单会有大额优惠,比线下直接付款便宜。

记者走访多家美甲店调查发现,不少美甲店店面上标着“9.9元美甲体验”“日式美甲29.9”等字样,只有极少数店铺会细分材料、款式等方面的价格。

另外,在各种平台也充斥着标注为“超低价格”的“美甲套餐”。如在某购物APP上,一“美甲套餐”显示原价399元,现价99元,月销售量高达1000多件。

正在做美甲的消费者

高价推销

包装之下的骗局

小刘没有想到,49.9元只是“美丽的门槛”。

“因为以前没有经验,就全都顺着店家的话做了美甲。”小刘略显无奈,“她让我先坐下,边修本甲边选款式。美甲过程中,又告诉我做建构、贴甲片比较好看,一套下来,最后结算258元。”

面对这种局面,小刘表示“根本逃不了”。商家用“先修指甲”的话术留住顾客,堵住顾客后悔的“退路”。在美甲过程中,推销各类昂贵产品,甚至刻意隐瞒产品价格。一套流程下来,顾客们纷纷掉入高价“陷阱”。

对于这种现象,小李表示已经司空见惯,令她真正气愤的是实际与介绍的不符。“套餐里已经明确美甲价格,也告诉我美甲不限款式。但进店做之后才告诉我修甲片得加价,色板不同得加价,款式复杂得加价。没办法,只能按照她的说法加价购买服务。”

刘丹(化名)告诉记者,许多商家的做法都会让顾客产生误会。“例如我在线上下单猫眼美甲,到店选色时商家会拿出价格更贵的色板,顾客还傻傻以为就是自己下单的款式。付款时,才发现价格被抬上去。”刘丹说,甚至有些商家会用“色板套餐里没有”的话术引导顾客加价消费。

记者发现,不少“加价产品”,价格均高于商家的宣传价。“全甲60元到100元的都有,半甲比全甲贵20元左右,不同色板价格不同,贴一个钻一般10元。”商家表示,“都是这个价格”。

套路充值

捆绑消费的锁链

“充500享8折”“充1000享7折”“充2000享5折”,对于美甲爱好者而言,充值会员是不错的选择。但在实际中,充值办卡也会变成“痛苦的枷锁”。

“商家推销会员卡是很正常的事情,可以理解。”小李说,商家推销会员卡,称做美甲有折扣并可以提前预约,但事实上优惠力度并不大,甚至不如线上直接购买套餐价格优惠。

刘丹分享了她的“惨痛经历”。充值会员后,刘丹想用尽卡内额度,于是在店内做了价格最低的纯色美甲,结账时发现价格竟高达168元,已经超过卡内额度。

细问才知道,刘丹选用的美甲色板价格昂贵。“商家并没有明确告知色板的价格。”刘丹说,“最终无非两种结果,要么被‘宰’,直接付现金;要么办卡,把更多的钱留在商家手上。”

美甲服务带来的低价引流、高价推销,套路消费者办卡充值等行为是否构成违法?店铺会受到何种处罚?

山东舜翔律师事务所部长王建华表示,商家推销本身是一种营销手段,在正常情况下无可厚非。倘若商家在营销过程中使用虚假宣传、虚假承诺、欺诈胁迫等手段,如宣传与实际不相符且未争取顾客许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构成违法。

王建华建议,消费者受到侵权时,可以向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局和法院求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消费者要提高防范意识,增强甄别能力,认清个人消费能力和习惯,避免上当受骗。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发布于 2025-09-11 07:43
收藏
1
上一篇:日式美甲风尚,探索个性几何形状的艺术魅力 下一篇:418元打造的惊艳美甲,大家快来评判这效果是否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