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杀鱼哥”30秒杀鱼绝技走红,坚守本色拒绝过度包装

95后“杀鱼哥”30秒杀鱼绝技走红,坚守本色拒绝过度包装"/

“杀鱼哥”是一位95后年轻人,他在社交媒体上因其独特的技能而走红。他在视频中展示了如何在30秒内杀掉一条鱼,这个技能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和讨论。他拒绝被“包装”,坚持展示真实的自己,这种态度也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
“杀鱼哥”的走红反映了当下社交媒体时代的一种现象:人们对于真实、有技能的个体的关注和喜爱。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网络红人的过程中,要注重真实性和个人品质的培养。
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可以从“杀鱼哥”身上学到以下几点:
1. "技能与才华":拥有独特的技能或才华是吸引他人关注的重要因素。通过展示自己的技能,可以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并建立起自己的社交网络。
2. "真实与坦诚":在社交媒体上,真实和坦诚是建立信任的关键。不要试图通过“包装”来获得关注,而是要展示真实的自己,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
3. "坚持与努力":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和努力。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要保持耐心和毅力,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和才华。
4. "尊重与包容":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要尊重他人的选择和观点,包容不同的文化和背景。通过交流和互动,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杀鱼哥”的走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让我们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

相关内容:

新京报讯(记者 李一凡)一边杀鱼,一边开着直播与网友互动,四川内江一名95后男生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为“杀鱼哥”。12月29日下午,新京报记者联系上视频主人公23岁的李明。走红后的李明称,已婉拒多家艺人包装公司邀约,称“网络时代火得快,凉得也快”。

2015年,23岁的李明接触视频平台后,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将自己杀鱼的短视频传至网络,获得了百万观看量。两年前,平台有了直播后,他便开始做起直播。

28日,一段“30秒杀一条鱼”的短视频走红网络,让李明彻底火了。视频中,李明在刮鳞、剖肚后,单独将一条鱼切成块,最短用时30秒。他也因为娴熟的刀法,帅气的动作,在视频平台坐拥了110万粉丝。

目前,在直播平台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全家卖鱼收入,李明调侃称,自己是名“鱼二代”。他说,自己没有什么梦想,只想赚钱养家。

95后“杀鱼哥”李明。 受访者供图

“网络时代火得快,凉得也快”

新京报:杀鱼视频是什么时候拍摄的?

李明:我在社交平台上拍的几段杀鱼视频,播放量都挺高的,我三年就开始拍视频了,我以前接触过这些网络平台,当时发上去,纯粹是因为好玩,后来突然也不知道哪个作品上“热点”推荐,慢慢地坚持下来,就涨了一些粉丝。

新京报:受到关注后你什么感受?

李明:刚开始被媒体曝光的时候,我内心是非常激动,但可能我玩网络也比较久,现在我就很淡然,我以前发的作品,最高播放量有5000多万,所有作品累计播放量已经上亿了,网络时代火得快,凉得也快,我现在对这个东西很淡然了,只是暂时的。

新京报:家人朋友如何评价你?

李明:家人和朋友最开始不支持也不反对这种情况,他们也不是很了解这个,只知道我玩这个(录制网络短视频)。现在可能给鱼摊带来一些知名度,但实际上,我也没特意对外公开卖鱼地点,对鱼摊收入没有影响,我在网上的直播平台也会有一些收入。家人了解后,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支持了。

新京报:有人质疑你炒作。

李明:有人说你好,就会有人说你不好,我感觉很正常。“炒作”不是一个贬义词,另外,我觉得杀个鱼也没必要炒作吧,直播、视频只是展现了我的一个生活、工作状态而已。要炒作,也没有必要拿杀鱼来炒作吧。其实我跟市场那些大叔大妈杀鱼一样,只不过我年轻些,然后也玩网络,所以受到关注,但我本质上跟他们一样。

新京报:110多万粉丝,受众包括哪些?

李明:这么多粉丝也不是凭空而来的,也是慢慢积累这么多的。受众群体什么身份都有,成年人也有,四五十岁都有,玩网络的人都有看过我。直播的时候,各种各样的观众都有,像我们农村的应该多些。

直播平台收入高过全家卖鱼

新京报:介绍下你自己的情况。

李明:我是1995年农历2月29出生,四川内江人。我2011年读职业学校,学习数控机床专业,读了一年半,还没毕业,就被学校分配到工厂实习、上班,当时我19岁,上班了两年,一个月白班,一个月晚班,确实坚持不下来了,压力特别大,就辞职了。出来后很迷茫,卖过两个多月保险,因为觉得不适合我,就在家待业,后来就帮着爸妈杀鱼,然后就接触到了网络。

新京报:你父母是做什么的?

李明:我爸从小就开始卖鱼,后来跟我妈经营了一个鱼摊,在农贸市场卖鱼已有十余年。我差不多也算继承,是个“鱼二代”吧。自己本身以前也没有学什么技术,职校学的也是理论。后来从2015年开始就卖鱼,一直到现在。

新京报:鱼摊是怎样的?

李明:没有实体店,流动摊位,也就3平方米左右。实体店房租太贵了,估计我玩不下去。鱼都是从乡下收购来的,月销售量也就3000到4000元左右,我现在光直播,能月收入4000元。

新京报:每天工作节奏是怎样的?

李明:我们在镇子(内江市东兴区顺河镇)上租了一个房子,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5点半开车和我爸负责去进货,我妈负责摆摊。8点半左右,从乡镇把鱼拉到市区来卖,他们俩就负责卖,我负责杀、直播。

新京报:你杀一条鱼仅需30秒?

李明:我有发视频在网上,媒体报道也是根据视频算出来的。其实,我以前杀鱼也很慢的,慢慢地熟能生巧,就快了。现在有时候忙,就快些,顾客少就慢些。实际上,我不追求快与慢,安全第一,以前因为杀鱼受过伤。

新京报:杀鱼的难点在哪里?

李明:有些鱼刺比较多,以前杀鱼会经常被刺伤。每条鱼的杀法其实是不一样的,我卖的都是常见的食用鱼,花鲢、白鲢、鲫鱼、鲤鱼、裸斑鱼等这些常见鱼,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鱼,象鲶鱼、黑鱼等。鱼体结构不同,杀鱼方法有所不同,快慢也会受到影响。

婉拒签约公司“太束缚,不自由”

新京报:平时如何直播的?

李明:开着直播,正常杀鱼。卖鱼和做直播其实是相结合的,因为很多朋友因为我杀鱼才关注我,杀鱼是一种“特色”。然后关注我后,我也做起了微商,相互影响吧,但其实并不矛盾。

新京报:听说你走红后有公司想要和你签约?

李明:签约这件事,我从不考虑,太束缚、不自由。他们有私信过我,但是我从来不接受,我个人联系方式从来不会在直播、视频中透露,都是保密的状态,不对外公布。我只是觉得自己暂时火了而已,以后要是凉了,有公司管着你,不想干了还要赔偿他钱,所以不能轻易去签一些活动。

新京报:怎么看现下直播群体?

李明:这个直播有好的也有坏的,有些直播值得提倡、鼓励,有些直播也应该被打压,比如传播淫秽色情的。

新京报:未来会考虑换工作吗?

李明:目前没有考虑过换工作,条件允许的情况也会坚持去做。现实里的东西跟网上的东西,还是有些区别的,毕竟网络上的东西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未来也不确定,没有准确的答案。未来这几年,我可能不会考虑其他东西,把鱼杀好,把直播做好,就这样。

新京报记者 李一凡 编辑 张太凌 校对 郭利琴

发布于 2025-09-11 04:57
收藏
1
上一篇:95后“杀鱼哥”30秒杀鱼绝技走红,坚守初心拒绝束缚公司签约 下一篇:国庆盛景尽收眼底!武汉东湖磨山旅游攻略,红色国庆菜单大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