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地处张家界东部、武陵山脉东部边沿、澧水中游。东北与石门县毗连,东南与桃源县接壤,西北与桑植县相邻,西南与永定区交界。慈利县旅游资源独特,拥有4A级景区4个(大峡谷、江垭温泉、万福温泉、龙王洞),3A级景区2个(五雷山风景区、赵家垭朝阳地缝),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个(骑龙岗古墓群),享有“中国温泉之乡”“大理石之乡”“杜仲之乡”“大鲵之乡”等美誉,是湖南省旅游强县、中国乡村旅游休闲名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湖南#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澧水流域的临澧新安、九里、新合,澧县梦溪三元宫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不断发现和发掘。据考古学者研究,这里的原始文化由大溪至屈家岭到长江中游龙山文化的发展序列清楚。由此可知,地处澧水中游、明代以前与临澧共为一县的慈利,在距今5200一7000年间,属大溪文化;距今4300—5200年间,属屈家岭文化;距今3400—4300年间,属长江中游龙山文化。
夏(约公元前2100一1600年)据传说与古籍记载,属荆。但夏文化在我国史学界与考古学领域中,至今尚处于探索中。
商(公元前1600一1028年)属荆楚。《诗经·商颂·殷武》篇有“挞彼殷武,奋伐荆楚”及“维女荆楚,居国南乡”等句。

西周(约公元前1027一771年)属荆州南国楚。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21年)属楚。周赧王三十七年癸未(公元前278年),秦白起伐楚,取少数民族地置黔中郡,今澧水流域诸县属其辖地。
棗(公元前221一207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慈姑县,隶黔中郡。慈姑县包括今澧水流域的桑植、大庸、慈利、石门、临澧、澧县、津市及安乡北部、公安南部等数县、市之疆域。治所官塔坪(即今蒋家坪北岗村)。
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8年)析慈姑县为孱陵(今安乡及湖北公安等)、零阳、充县三县。零阳县包括今慈利大部分及石门、临澧、澧县、津市等地。治所白公城(即今县良种场所在地)。充县包括今慈利与桑植、大庸部分地域。零阳、充县均隶武陵郡(旋改名义陵郡、又改名雒阳郡),属荆州剌史部。
新莽(公元9年一25年)仍为零阳县、充县。属建平郡(原郡更名)。
东汉(公元25一220年)仍为零阳县、充县。隶武陵郡,属荆州剌史部。
三国(公元220-265年)零阳县。析充县置楼中县(治所今三官寺)。先属蜀,后又属吴,属吴时隶天门郡。
晋(公元265-420年)零阳县。初析溇中置临澧(今大庸县境),后析零阳置澧阳,隶天门郡。
南北朝(公元420一589年)
南宋(公元420-479年)分属零阳县、充县、溇中县、临澧县。隶天门郡。
南齐(公元479-502年)分属零阳县、充县、溇中县、临澧县。求天门郡。
梁(公元502一557年)附:西魏(公元535-556年)。
分属零阳县、充县、溇中县、临澧县。隶天门郡。梁敬帝绍泰元年乙亥(公元555年),西魏罢天门郡,置澧州,更置石门郡于零阳县。
陈(公元557一589年)附:北周(公元557一581年)。

初分属零阳县、充县、溇中县、临澧县。隶石门郡。北周建德四年乙未(公元575年)废楼中、临澧两县,以其地置北衡州,并改充县为崇义县,隶北衡州。
从西汉设零阳县起到南北朝止,零阳县治均设在白公城。另溇中县治设今三官寺乡,充县与临澧县治不详。
隋(公元581一618年)初仍名零阳县,治所白公城,与崇义县同隶澧州。开皇时改零阳为零陵,后于开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再改名慈利,治所今慈利县城西。北衡州亦于开皇十八年改名为崇州。慈利、崇义同隶之。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崇州,升澧州为澧阳郡,慈利、崇义亦同隶之。
唐(公元618一907年)初复置充县,后并崇义入慈利县。中间一段隶澧阳郡,先后均隶澧州。属山南东道。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公元907-923年)、后唐(公元923-936年)、后晋(公元936-946年)、后汉(公元947-950年),均名慈利县,属楚马殷。后周(公元951一960年)时属周行逢。仍名慈利。五代时慈利均隶澧州。
宋(公元960-1279年)仍名慈利。隶澧阳军州,属荆湖北路。
元(公元1271-1368年)元成宗初升慈利县为慈姑州,旋改名慈利州。治所官塔坪。慈利州管辖今慈利、大庸、桑植、临澧县地。隶澧州路总管府,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吴王平陈理后,改澧州路为澧阳府,罢安定、柿溪二州,降慈利州为大庸县。旋改大庸县为卫,仍设慈利县,隶澧阳府,属湖广布政使司分守上荆南道。
明(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迁县治于永泰街,即今县城所在地。洪武四年(1371年)迁治于十三都。洪武九年(1376年)复迁治于永泰街。隆庆四年(1570年)迁治于官塔坪。万历元年(1573年)再迁治于永泰街。初隶澧阳府,洪武九年改隶常德府。洪武三十年(1397年)又改隶岳州府。属湖广布政使分守上荆南道。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或二十三年,设九溪卫,领前、后、左、右、中五所,并安福、添平、麻寮诸所隶之。二十五年壬申(1392年),又增设澧州所于州治东,隶九溪卫。称前五屯田(二十九年丙子,改隶岳州府)。永乐四年丙戌(1406年),复置桑植安抚司,领容美等十八峒,隶九溪卫。景泰(1450一1456年)初,设九、永守备,驻九溪卫城。[隆庆三年(1569年)移驻永定卫城。〕
清,雍正八年(1730),改土归流,升澧州为直隶州,慈利县由隶岳州府改隶澧州。废九溪、永定二卫,以九溪卫大部屯地入新置安福县(今临澧县)。割麻寮所(慈利十七都部分地及十八都)入容美司,置鹤峰州,隶宜昌府;割安福所(慈利十六都)入桑植司置桑植县,隶永顺府。雍正十三年(1735),拨慈利十、十一、十二、十三都及八、九、十四都各部分地置永定县(今大庸县)。

民国,民国3年(1914),废府、州、厅建制,保留道一级。慈利属武陵道。5年,裁武陵道,慈利县改属辰沅道。11年,裁撤道制,慈利县直属省辖。24年,建立湘西绥靖处,下分五个行政督察区。其中慈石庸行政督察区专员办事处设在慈利。辖慈利、石门、大庸三县。25年,慈石庸督察区扩并为第二行政督察区,辖慈利、石门、大庸、临澧、澧县、桑植六县,专员办事处仍驻慈利。27年,全省调整为十个行政督察区,第二行政督察区扩并为第四督察区,专员办事处移驻常德,辖慈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1987年底,慈利县属常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8年5月至2002年,属张家界市(初名大庸市)。
行政区划
一九五O年六月至一九五二年八月慈利县隶属常德地区。行政区划,在旧乡、保的基础上,新建七个区:一区辖广林乡,二区辖长宜乡、环溪乡,三区辖景安乡、龙云乡,四区辖溪渔乡,五区辖九江乡、楼南乡,六区辖东岳乡、笔峰乡,七区辖合义乡、楼阳乡。一九五二年,经过土改,在旧乡、保的基础上,建十五个区,先后建三百三十四个乡。一九五三年,在土改复查后,全县辖十五个区,三百一十一个乡,五个镇,一个场。一区(猫儿峪)十八个乡。二区(零溪区)三十一个乡。三区(樊家坊区)十六个乡。四区(龙潭河区)十八个乡、一个镇。五区(溪口区)二十二个乡,一个镇。六区(甄家坪区)二十三个乡。七区(岩泊渡区)三十三个乡。八区(东岳观区)十九个乡。九区(杉木桥区)二十六个乡、一个镇。十区(江垭区)二十个乡、一个镇。十一个区(三官寺区)十五个乡。十二区(竹叶坪区)十二个乡。十三区(枫香坪区)十四个乡。十四区(人潮溪区)十五个乡。十五区(官地坪区)二十九个乡。

一九五三年四月,将大庸县的黄河、磨峪、中坪、泗南四个乡划入我县。将沅陵县湖田乡大部划入我县五区。全县共三百一十四个乡及县属江垭林场。
一九五六年五月撤区并乡,全县四十四个乡,乡名:环溪、蒋家坪、文家溪、柳林、岩泊渡、广福桥、猫儿峪、宜冲桥、南山坪、郑家坪、象耳桥,龙潭河、樊家坊、丛木坪、高桥、溪口、大田岗、金岩、阳和、甘堰、许家坊、东岳观、杨柳铺、杉木桥、通津铺、枫香坪、国太桥、小溪峪、江垭、官桥、龙潭湾、三官寺、赵家岗、喻家咀、竹叶坪、碾子凸、人潮溪、五里溪、西莲、官地坪、佳木峪、长潭坪、淋溪河、马合口。两个镇:城关镇,九江镇。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公社化时,全县建一十九个公社:红旗、零溪、苗市、红星、宜冲桥、高峰、龙潭河、南坪、溪口、金岩、阳和、新东、杉木桥、庄塌、江垭、星明、汨湖、人潮溪、官地坪。
同年冬,将官地坪、人潮溪、汨湖三个公社划归桑植。全县共十六个公社。析红旗公社环溪大队置园艺场。
一九五九年,辖十六个公社、一个镇、五个垦殖场、一个园艺场。即:苗市、红旗、零溪、红星、高峰、宜冲桥、溪口、金岩、阳和、杉木桥、新东、庄塔、江垭、星明、龙潭河、南坪、城关镇及江垭、五雷山、月潭、枧潭、炭棚五个垦殖场和园艺场。
一九六一年四月,公社体制缩小,辖六个区、四十四个公社、两个镇、两个垦殖场、一个园艺场。一区辖七个公社,二区辖七个公社,三区辖六个公社,四区辖十个公社,五区辖八个公社,六区辖六个公社。

一九六二年四月,辖六个区、三十六个公社、二个镇、一个垦殖场、一个园艺场。
析大浒公社一部并入郝溪,一部并入高桥。析月潭公社并入金岩。析杨家塔公社并入杉木桥。析汨湖公社并入通津铺。析关田溶公社,一部并入东岳观,一部并入杨柳铺。并田坪、星明两公社,置岩泊渡公社。析茶林河公社,一部并入苗市,一部并入环城。并莲坪、五里堆公社置江垭公社。析五雷山垦殖场并入广福桥公社。撤销六区。其它行政区划未变。
一九七二年,割喻家咀公社索溪峪、军地坪大队置“五七”林场。一九八O年命名为县索溪峪林场。其它区划未变。
一九七三年,析环城公社双桥、青山,柳林铺公社红星大队置县种牛场。一九八二年命名为县青山种牛场。其它区划未变。
一九七五年,析环城公社双岗大队一部置县良种场,一九八二年命名为县古城堤良种场。其它区划未变。
一九八一年,析环城公社同台大队置县同台园艺场。其它区划未变。
1983年,全县共计有6个区,38个公社(镇),693个大队,7533个生产队。

1984年,实行政社分设,取消政社合一的基层建制。建立区、乡、村基层组织。到1987年,全县共辖6个区、26个乡、10个镇、676个村、7535个村民小组,19个居民委员会、305个居民小组。
1988年5月,因新建大庸地级市(后更名张家界市),慈利县由常德市划归大庸市管辖。慈利所属的索溪镇及其2个居委会、21个居民小组,12个村、124个村民小组划归新建的大庸市武陵源区管辖。
1989年8月14日,县政府决定从城关镇双安村划出两个村民小组归北街居委会管辖,并分成16、17、18三个居民组;1993年2月20日,决定将城关镇双安村改为朝王塌居委会,白云村改为白云居委会,双岗村改为鲤鱼桥居委会。是年10月26日,省民政厅批准撤销高桥乡,建立高桥镇,同时批准设立高桥、亭子桥两个居委会(18个组)。1994年全县共辖6个区,25个乡10个镇,659个村7357个村民小组,22个居委会343个居民小组。
1995年4月,经省民政厅同意,慈利县实行撤区并乡。宜冲桥乡、南山坪乡并入岩泊渡镇;洞溪乡并入溪口镇;甘堰乡、阳和乡并入许家坊乡;景龙桥乡、二坊坪乡、金坪乡并入龙潭河镇;杨柳铺乡并入东岳观乡(后改为镇);庄塌乡、国太桥乡并入通津铺乡(后改为镇);三合口乡并入象市镇;赵家岗乡并入三官寺乡;龙潭湾乡、熊家庄乡并入江垭镇;零阳乡并入零溪乡(后改为镇);广福桥镇并入苗市镇;蒋家坪乡、柳林铺乡并入城关镇(同时改名为零阳镇)。
撤区并乡时,通津铺镇三山、燕子、通津铺、市场河、西庄、国太6个村改为居委会;东岳观镇东市、杨柳铺、杨溪三个村改为居委会;零溪镇墨园村改为居委会。许家坊、金岩、高峰、三官寺4个乡改为土家族乡。1997年9月14日,县政府同意溪口镇从其所辖的长潭村划出柑橘园、拱桥、长潭、桥头、药场、农科、泥乐、小河、香乐10个村民小组组成溪口新街居委会,原溪口居委会更为老街居委会。此外部分乡镇中的村名也有适当调整。1995~1997年,全县共辖12个镇、4个土家族乡,642个村(7182个村民组)37个居委会(457个居民组)。
1998年10月21日,省民政厅下发《关于慈利县调整行政区划方案的批复》,将全县原12个镇、4个土家族乡,调整为13个镇、18个乡(含7个土家族乡)。
1998年8月,江垭镇临江村改为临江居委会,同时根据江垭水库库区移民的具体情况在江垭新设江垭大市场居委会。2001年9月7日,县政府决定:将县氮肥厂农业队改为银田村(该队于1998年企业改制时移交到零阳镇),铜台园艺场改为铜台村(2002年3月改为居委会);江垭水库库区移民基本完成,撤销枫垭、柳枝坪、明潭、潭口、合心、黄鸭泉、中桥、金鸡岩、冷水溪、易家坪10个村,对库区后靠移民重新建立枫垭、双潭、合心、金鸡4个村;撤销象耳桥居委会和象市村,组建象市居委会辖4个组。2002年,全县辖13个镇、18个乡(含7个土家族乡),634个村(7077个村民组)、41个居委会(477个居民组)。

2021年,撤销零阳镇,设立零阳街道、金慈街道。
2022年慈利县下辖2个街道、14个镇、10个乡:零阳街道,金慈街道、岩泊渡镇、溪口镇、东岳观镇、通津铺镇、杉木桥镇、象市镇、江垭镇、苗市镇、零溪镇、高桥镇、龙潭河镇、广福桥镇、三合镇、二坊坪镇、南山坪乡、洞溪乡、杨柳铺乡、三官寺土家族乡、高峰土家族乡、许家坊土家族乡、金岩土家族乡、赵家岗土家族乡、甘堰土家族乡、阳和土家族乡。

现在全县总面积3492平方公里,辖两街道(零阳街道、金慈街道)、24个乡镇(其中,镇14个、乡10个)、427个行政建制村(其中,村385个、城镇社区32个、农村社区10个),户籍总人口675707人,以土家族为主的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64%,设有7个土家族乡。
大美湖南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