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用两年半时间,把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和重点城市挨个盘一遍!今天要盘的就是黑龙江省内的极东之城:佳木斯。这座东北小城就像早市的肉夹馍——看着不起眼,咬一口全是料!

首先,佳木斯是黑龙江省妥妥的"粮仓扛把子"!这里位置极佳,正好藏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的交汇处,三江冲出了一大片堆积平原,上面全是肥沃的黑土地,随便扔根筷子都能活。

整个城市面积将近3.25万km²,相当于4.5个上海,下辖4个区(前进区、向阳区、东风区、郊区)、3个代管县级市(富锦、同江、抚远)、3个县(桦南、桦川、汤原)。全市耕地面积为2100万亩,占黑龙江省的1/6,年产粮食超150亿斤,够养活7500万人!富锦的大米、桦川的玉米、汤原的大豆,都是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咱们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得到!

要说哪个区县最富?那必须是富锦市,这里号称"北国粮都",耕地面积高达500多万亩,年产粮食超50亿斤,占全省的1/10。还有同江市,凭中俄边境贸易偷摸数钱,桦南县的紫苏油卖到日韩,主打一个低调致富。

除了能产粮,佳木斯的钱袋子也不差。全市常驻人口221.3万,主城区只有80多万人,却创造出了1007.7亿元的GDP,人均4.35万,这水平,放在东北物价极低的市场里已经能过得相当滋润了。不信问问东北老铁,10个钢镚儿是不是能吃到撑?2块钱的豆腐脑,5块钱的大馅饼,10块钱的冷面按盆装,锅包肉能堆成小山,这物价还真没多大压力。

其次,这里是雄鸡版图上最东边的城市。中国的‘东极’,就在佳木斯下辖县级市抚远市的黑匣子岛上,我国每天的第一缕阳光先照到这里,比北京早1小时、比新疆早4小时!

如果想来佳木斯旅游,交通也很方便,哈佳高铁1.5小时到哈尔滨,抚远机场直飞北京、上海,是黑龙江东部重要的交通中心。
这么一块宝地,为啥之前都没什么存在感呢?

你可能不知道,佳木斯曾是东北抗联的诞生地和主战场,抗战胜利后,又接纳了600多位从延安迁过来的文化名人,所以被称为“东北小延安”。比如张闻天、李范五等革命家,还有像马可这样的音乐家,《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红歌,就是在佳木斯的白云黑土之间创作出来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晰,还有90年代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时候,我国大使馆废墟中牺牲的邵云环烈士,都是佳木斯人。

这里在建国初期也非常猛:第一台联合收割机、第一台大型播种机都是从这造出来的。当年北大荒变"北大仓",多亏了这些"铁牛"开荒。如今虽然农机厂辉煌不再,但街头偶尔闪过的老厂房,还在诉说着工业重镇的往事。东北大学(现东北农业大学)、东北行政学院(现吉林大学)也都曾迁到这办学。

佳木斯还曾是合江省的省会,后来被撤销了,不过这并不影响它曾经的光芒。作为东北的红色心脏,佳木斯是真正扛过枪扛过日、为祖国工农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革命热土!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这座昔日的“工业重镇”逐渐衰落,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困境的一个缩影。这里过度依赖农机制造、煤炭建材等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尤其是在改革之后,这里国企转型迟滞,机制僵化,轻工业和新兴产业薄弱,不利于发展民营经济。

这就导致佳木斯很长时间内都没能形成产业优势,造血功能弱,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比沿海城市弱,每年毕业生留本地率不足10%,久而久之,就慢慢沉寂了下来。东北老铁经常自嘲说当地经济支柱全靠卖冷面,几十年了都没走出转型阵痛。

幸好佳木斯近些年也在积极求变,一来依托 “三江粮仓” 扩大农业现代化优势;二来以 “东极” IP 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生态旅游链;三来借助抚远口岸,加强对俄合作,扩大跨境电商和农副产品出口,相信他们未来一定能做得更好!

总有人说佳木斯"小、偏、慢",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没有北上广的焦虑,只有10块钱能吃到撑的快乐,还有藏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去佳木斯旅游吗?
信息来源:
《黑龙江省2024年统计公报》
《佳木斯市2024年统计年鉴(人口、耕地)》
《东北抗联在佳木斯》(抗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