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到底在讲啥?

”——走出影院那一刻,脑子里只剩这句吐槽。

香港夜景被炸成烟花,李冰冰踩着高跟鞋追机器人,镜头切到某国产牛奶在废墟里稳稳站C位。
剧情?
对不起,只记得爆炸声比台词多三倍。
观众不是傻子,看得出套路:打三分钟,停一分钟让男主喘口气,接着再打更大的。
像按了循环播放的健身房动感单车课,汗出了,卡路里没走心。
最尴尬的是中国元素。
香港街头挂满红灯笼,警察用普通话喊“撤退”,下一秒镜头扫过某品牌电动车,车屁股比擎天柱的脸还抢戏。

这些镜头跟主线半毛钱关系,纯粹像导游举着旗子喊“看,这是中国”。
李冰冰的角色更拧巴。
编剧想让她又飒又美,结果成了穿西装的说明书,台词全是“我们需要能量晶体”之类功能性废话。
想讨好中国观众,却忘了先把人写成人。
数据不会撒谎:这片中国票房占全球三成,好莱坞笑得合不拢嘴。
但问问身边朋友,记得住情节的没几个,倒是对“牛奶植入”吐槽了半年。
商业算盘打得响,文化共鸣碎成渣。

特效确实烧钱,2.24亿美元砸出金属碎屑满天飞。
可再贵的CGI也救不了空洞的内核,就像给骷髅穿高定,骨头缝里还是漏风。
说到底,这不是电影,是场精心计算的交易。
用爆炸换票房,用中国面孔换人民币,用“全球化”当遮羞布。
观众坐在黑暗里,像被按头吃快餐——撑得慌,却记不住味道。
下次进影院前,或许该带个测谎仪:到底是去看故事,还是去数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