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岁的张阿姨一直以为自己视力模糊是因为年纪大了,直到去年体检时,医生告诉她:"您这不是单纯的老花,是得了白内障,而且和您长期在阳台晒太阳的习惯有很大关系。"

这个诊断让张阿姨十分震惊,她从未想过自己每天享受的"日光浴"竟然成了眼睛的隐形杀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眼科医院最新研究表明,过度暴露在阳光下确实会加速白内障的形成和发展,紫外线对晶状体的损伤是累积性的,即使强度不大,长期照射也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白内障是全球首位致盲眼病,中国约有5000万白内障患者,其中65岁以上老人的患病率高达80%。
上海交大眼科团队追踪调查了2000名55岁以上居民,发现长期户外工作者(如农民、建筑工人、交通警察等)患白内障的风险比室内工作者高出35%,且发病年龄平均提前5-8年。这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暴露了一个被众多人忽视的健康盲区。

白内障,这个听起来高深的医学名词,其实描述的是眼球内晶状体变得混浊的过程。晶状体就像相机的镜头,本应清澈透明,一旦蒙上一层"雾",光线就无法准确透过,导致视物模糊、色彩改变,严重时甚至失明。
紫外线会加速晶状体蛋白质氧化、交联和聚集,就像阳光照射下的蛋清会逐渐变白变硬一样,使晶状体失去透明度。
王教授在门诊中遇到一位特殊的病例:李师傅,59岁,高速公路收费站工作25年,每天面对强烈的阳光反射和汽车前挡风玻璃的二次反光。他47岁就被诊断出白内障,比一般人提前近20年。

让人唏嘘的是,李师傅还特意选择了向阳的收费窗口,认为"晒太阳对身体好"。他的案例生动说明了职业暴露与白内障发展的密切关系。
国内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生活在高海拔、高紫外线地区的居民白内障发病率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西藏居民的白内障发病率比同纬度低海拔地区高出约40%,且平均发病年龄提前10岁左右。这些数据无不印证了紫外线与白内障发展的关联性。
针对白内障与紫外线暴露的关系,上海交大眼科专家团队提出"4不做"建议,帮助人们科学防护,减缓白内障的发展。

第一不:不在强烈阳光下长时间户外活动。尤其是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这段紫外线最强的时间段,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
如果必须外出,戴宽檐帽和偏光太阳镜是最基本的防护措施,能阻挡约95%的紫外线辐射。选择太阳镜时,要认准"UV400"标志,确保能阻挡波长400纳米以下的所有紫外线。
张医生分享了一个有趣的观察:他的诊所里,那些长期在海边度假的退休人士,白内障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同龄人。一位72岁的退休教授因热爱帆船运动,每周末都在海面上度过,几年间白内障急剧恶化。海面反射的紫外线强度比陆地高出约25%,成为加速他眼睛老化的"催化剂"。

第二不:不迷信"晒太阳补钙"。老年人确实需要维生素D,而适量的阳光照射有助于维生素D的合成。科学的做法是在早上9点前或下午4点后,选择散射紫外线较弱的时段,晒15-20分钟。过度追求"日光浴"反而弊大于利,不仅加速白内障发展,还增加皮肤癌风险。
刘奶奶退休后每天坚持在阳台上晒太阳两小时,认为这样"骨头硬朗"。医生检查发现她双眼晶状体混浊程度远超同龄人。医生解释说,晒太阳补钙的效果有限,过度照射的风险却实实在在。对老年人而言,15-20分钟的适度阳光就足够满足维生素D合成需求,过度曝晒没有额外好处。

第三不:不忽视间接紫外线伤害。许多人以为只有直射阳光才有害,实际上云层、水面、雪地、沙滩反射的紫外线同样具有伤害性。阴天紫外线仍能透过云层达到地面,雪地可反射高达85%的紫外线,水面反射约25%。阴天、游泳、滑雪时同样需要做好眼部防护。
去年冬天,60岁的赵先生去东北滑雪,没有戴专业的滑雪镜,仅仅一天,眼睛就出现剧烈疼痛、畏光症状,被诊断为"雪盲症"。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次强烈的紫外线暴露加速了他潜在白内障的进展。医生告诉他,雪地反射的紫外线几乎相当于直射阳光的两倍,对眼睛的伤害极大。

第四不:不等到看不清才就医。白内障是渐进发展的过程,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等到明显视力下降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眼科检查,早发现、早干预,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发展。
田教授在门诊中见过太多因拖延就医导致白内障急剧恶化的病例。一位67岁的退休教师发现视力下降已有三年,以为是"老花加重",直到撞上家门才去医院。检查发现,他已是重度白内障,且由于长期用眼过度,还并发了黄斑变性,手术难度和风险大幅增加。

白内障并非不可逆转,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置换人工晶体。中国每年约有300万例白内障手术,成功率超过95%。现代白内障手术已发展到微创阶段,大多数患者术后1-2天即可恢复正常活动。
择术医院时,应关注手术量和并发症率,而非片面追求"进口晶体"。上海交大眼科专家强调,晶体选择应个性化,并非越贵越好。
徐阿姨两年前做了白内障手术,术前她咨询了多家医院,最终选择了一家三甲医院。医生根据她的用眼习惯和经济条件,推荐了国产中端晶体,术后效果非常满意。这个案例说明,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比盲目追求高端产品更重要。

白内障预防与治疗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专家呼吁,户外工作者应将太阳镜、宽檐帽列为必备的劳保用品;老年活动中心应增设眼健康讲座;社区医疗机构应开展定期筛查。只有形成全社会重视眼健康的氛围,才能真正降低白内障致盲率。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通道。遵循"4不做"原则,科学防护紫外线,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眼科检查,白内障并非不可战胜的敌人。明亮的视界,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呵护。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学组.老年性白内障诊疗指南(2020年).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2):885-893.
2. 王宁利,谢立信.紫外线暴露与老年性白内障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中华眼科研究杂志,2021,39(6):572-576.
3. 李玉珠,赵家良.高原地区白内障发病特点及防治策略.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22,40(8):765-770.
4. 张铭志,孙兴怀.白内障防治关键期的眼部防护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3(4):41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