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古韵,探寻那座承载岁月的孩儿桥

嘉兴古韵,探寻那座承载岁月的孩儿桥"/

您提到的“孩儿桥”,很可能指的是嘉兴非常有名的一座古桥——"月河"(Yuè Hé)。
虽然“孩儿桥”这个名字本身并不是月河的官方名称,但在当地,尤其是老一辈或者一些诗词歌赋、文学作品中,人们有时会这样亲切地称呼它,或者因为它形状像弯弯的月亮,又或者蕴含着一些美好的寓意而被这样称呼。
"月河(孩儿桥)的主要特点:"
1. "地理位置:" 位于嘉兴市南湖区,是连接东栅与西栅的重要通道,也是南湖景区内一条著名的风景线。 2. "历史:" 月河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3. "特色:" "形状:" 桥身呈优美的弧形,横跨在碧波荡漾的南湖支流上,形似弯月,非常 picturesque。 "结构:" 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身由青石砌成,古朴典雅。 "景观:" 桥上可凭栏远眺,桥下可欣赏水景,是拍照留念的好地方。清晨或傍晚,月河两岸雾气缭绕,景色更是如梦似幻,充满了诗情画意。 "文化:" 月河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历史文化载体,见证了嘉兴的发展变迁。

相关内容:

文 | 董绍桐

董绍桐

女,祖籍濮院。1945年出生,在嘉兴市实验小学任教37年,担任语文等科的教学工作。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曾任嘉兴市民进二届、三届、四届市委会委员,嘉兴市二届、三届、四届政协委员。著有《晚霞集》《夕照集》。

图片来自网络

1

上世纪嘉兴的建国路,从南到北近千米,除了北端的北丽桥外,整条建国路上,只有一座桥——孩儿桥。

孩儿桥,在建国路改造之前,位于建国路上的天宁寺街口,现在的位置大致在华庭街入口处南侧的人行道上。

建国路东侧和人民路西侧当中,有一条窄窄的市河。这条市河在香花桥和众安桥的中间河段,有一条支流,往西而去,那就是倾脂河。倾脂河,因传说西施每天梳洗后,将含有脂粉的洗脸水倾入河中而得名。它由北市河从孩儿桥下流过,沿天宁寺街南侧、平家弄南侧,一直往西,在现在禾兴路和环城路的交叉处折向南,沿着现在禾兴路的西侧人行道,蜿蜒向南……当然,平家弄之前的倾脂河,上世纪五十年代就不见踪影了。天宁寺街的那段河,在五十年代后期填没。所以,孩儿桥,早已失去了它作为桥的作用。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嘉兴人看到的孩儿桥,就是建国路上的一小段路面,也就三米左右长短。在五十年代,人们看到的孩儿桥是平桥,很普通,有栏杆,也就是一般的铁栏杆。倾脂河虽然很窄,但由于是活水,桥东北侧,银行旁边宽大的河埠头,仍是居民们洗濯的场所。

五十年代末期,原先砖头路面的建国路改铺浇水泥,倾脂河已渐渐淤塞,所以把天宁寺街南侧的河道填没,桥栏杆已没用场,连同原先竖立在桥东南侧的一块碑(可能是记载孩儿桥的)也都拆掉,而且在原先桥西边的河道位置上,开了一家清真馆子“春华园”。那是一幢两开间两层楼的房子,专卖牛肉锅贴、冷面和牛肉汤,当然还有热炒,生意很是兴隆。桥东面,也在河道位置上开了家皮鞋店,生意也很好。

“春华园”的南面,是嘉兴最早的“震昌”和“生生”两家紧紧挨着的照相馆,后来几经变迁,在九十年代末建国路改造前,是有名的“生生照相馆”;路对面,皮鞋店的北侧,是中国人民银行建国路储蓄所,虽然只有两个门面,但门外的铁拉门,到底显现了银行不一样的气派。

2

孩儿桥,它早已失去了桥的功能,但关于它的故事却比其它附近的桥生动有趣得多。首先,把它和菩萨桥、香花桥扯在一起。传说从前孩儿桥石栏上雕刻的孩子半夜里会跳下来玩,过香花桥上香,到菩萨桥拜菩萨,于是人们便说“嘉兴城里三座桥,孩儿上香拜菩萨”。

《闲窗括异志》中,讲过这么一段故事:“嘉禾北门有孩儿桥,桥柱四角皆石刻孩儿,因名之。不知何时所建。岁时既久,遂出为怪,或夜出叩门求食,或于月夜游戏于市,人多见之。一夕有胆勇者至夜审伺,果见其二三石孩徐徐自桥而下,遂大呼有鬼,以刀逐至其处,斫去其头,怪遂绝。”这个故事被嘉兴人记住了,绵延传述八百年。

还有一个有关孩儿桥的故事。古时候嘉兴有一个人在朝官拜丞相。皇帝昏庸,一心只想求长生不老之药,听说吃了公鸡蛋便可成仙,同僚中妒嫉丞相的人就说丞相能找到公鸡蛋,于是皇帝限丞相三天完成这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丞相的孙子才十来岁,在第三天代替爷爷来到金銮殿,称爷爷要生小孩而无法上朝。皇帝惊问男人怎会生子?丞相孙子马上说,男人不会生子,公鸡怎会下蛋?皇帝顾忌这么聪明的孩子长大后,会危及皇室,借口收为干皇子,而将丞相这孙子杀害。丞相悲痛不已,辞官回禾,在嘉兴闹市区造了这座孩儿桥,纪念这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在老百姓口中,则又是一种说法。塔弄中的铜棺塔,又名孩儿塔。棺中小儿因漫骂祖母而被路过的县官处死。小儿祖母卖掉家产,置一铜棺埋葬小儿,又痛定思痛——终究自己溺爱,而使小孙子死去。于是,在倾脂河上造了这座孩儿桥,希翼千人踏万人跨,救赎小孩的罪过,让他早日重投人生。这,也算是在给宠爱孩子的家长们,敲敲警钟吧!

3

天宁寺街紧靠着孩儿桥。这条街中间的北侧,有一座天宁寺,小街由此得名。天宁寺,是西汉辞赋家严助的故宅,在唐朝时改建为寺院,宋朝定名天宁寺,寺中曾有宋徽宗的题词。辅成小学校园里的小土山,是严助墓。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天宁寺尚存大殿,供奉菩萨,仍有善男信女烧香拜佛,后面两旁的廊庑,则办了一所小学——天宁寺街小学。1951年,小学撤并,原先的小学教室成了当时省立一中——嘉兴一中的学生宿舍。

天宁寺街,和建国路上的竹篱弄、混堂弄(中和街)、张家弄(勤俭路)、塔弄一样,都是两米来宽的石板路,两旁均是两层的砖木结构房子。

狭窄的小街,昏暗的光线,“吾奴”“好倒够”“呒绵吃过呀”“内拉夜饭烧味?吾要去烧夜饭哩”……软糯的嘉兴话就从这些小街里弄、窄房浅屋里飘出来,这独特的嘉兴土话,是每个嘉兴人的根,是每个嘉兴游子最眷念的乡音。



--END

发布于 2025-09-08 07:43
收藏
1
上一篇:跟着公交游淄川,24路线路探秘,从繁华城景到幽静山野之旅 下一篇:盆景变景致,居民小院焕新成为共享美景家庭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