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新贸易协议敲定,日本将斥资5500亿美金加大美国投资力度

美日新贸易协议敲定,日本将斥资5500亿美金加大美国投资力度"/

关于您提到的“美日签完新贸易协议:日本需掏5500亿美金投资美国”的说法,目前并没有可靠的公开信息来源证实这一具体细节。
以下是一些需要考虑的方面:
1. "缺乏官方确认":美国和日本政府并未正式宣布达成任何涉及日本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的具体贸易协议。这类重大的双边贸易谈判成果通常会经过详细审查,并通过官方渠道发布。 2. "报道的准确性":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有时会出现未经证实的消息或误传。声称的“5500亿美元”投资额可能是一个误解、误报,或者是针对某些特定领域(如气候变化、供应链安全)的长期投资承诺的夸大或不准确描述。 3. "近期美日贸易关系": 美国和日本确实在持续就贸易和技术问题进行对话,尤其是在半导体、电动汽车等关键领域。 美国长期关注日本对美国的某些进口产品(如汽车)设置了关税壁垒(如日本对美国的汽车关税为2.5%,而美国对日本的汽车关税为3.1%)。 2023年3月,美国和日本就"半导体产业和技术合作"达成了一项重要协议,旨在加强两国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的合作与安全,并涉及贸易方面的调整(例如,日本同意逐步取消对美国的汽车关税,美国则同意取消对日本部分产品的

相关内容:

点击关注不迷路

最近刷手机,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

就在前两天,美国那边的新闻铺天盖地,说特朗普大笔一挥,把跟日本谈好的新贸易协议给正式签了。

这协议一签,基本就定了调子:

以后日本卖到美国去的绝大部分东西,都得先交15%的“进门费”。

听着好像不多,但架不住量大啊,这钱加起来可不是小数目。

更绝的是,这协议可不是光让日本交钱那么简单。

它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交换游戏”。

美国这边收着关税,那边就要求日本必须打开自家大门,让美国货大摇大摆地进去。

为了安抚日本,或者说为了让日本心甘情愿地掏钱,美国还特意给汽车、飞机零件这些大头商品搞了点“特殊照顾”,关税没按最高的来。

但说到底,日本这次是真金白银地往外掏,还搭上了自家市场的“钥匙”。

那么问题来了,日本图啥?

花5500亿美元,外加每年80亿美元的农产品大单,就为了换一个15%的关税?

这买卖,听着怎么都像日本亏了。

今天我就掰开揉碎了,跟大家聊聊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先说说这个15%的关税,到底是怎么回事。

你可能会想,15%也不算太高啊,很多国家之间不都有关税吗?

但关键在于“基准”这两个字。

这个协议的意思是,不管以前日本的某样商品进美国是交5%还是10%,现在统统给你拉到15%这条线上。

以前交20%的,那就维持20%,不会让你交35%,算是手下留情了。

但对于那些原本税率很低,甚至免税的商品来说,这简直就是“突然加税”。

举个最扎心的例子,就是汽车。

以前日本车卖到美国,关税是多少?

只有2.5%。听着跟白送差不多。

这也是为什么满大街跑的丰田、本田,在美国卖得那么便宜,那么受欢迎。

可现在呢?直接给你干到15%。

虽然协议里说,比起之前特朗普威胁要收的27.5%甚至25%,这已经是“大优惠”了,但对日本车企来说,这依然是个晴天霹雳。

成本一下增加了十几个百分点,要么自己咬牙吞下利润缩水的苦果,要么就只能涨价,把成本转嫁给美国消费者。

无论选哪条路,日子都不好过。

有日本的经济专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根本就是个“心理战术”。

特朗普团队先狮子大开口,喊出个25%的“天价”,把日本吓个半死。

等真坐下来谈的时候,哪怕最后谈到15%,日本也会觉得“哎呀,太好了,省了10%呢”,有种“谈判成功”的错觉。

这在心理学上叫“锚定效应”,先给你心里扔个重磅炸弹,后面再给颗糖,你就觉得甜得不得了。

但实际上,从2.5%到15%,这涨幅才是实打实的痛。

光收钱还不够,美国这次的“吃相”更直接。

协议里白纸黑字写着,日本得掏5500亿美元,投资到美国去。

而且,这笔钱投什么、投到哪儿,决定权在美国z府手里。

换句话说,就是日本出钱,美国点菜。

这操作,就差没把“甲方”两字写在脸上了。

虽然之前特朗普那个“90%利润归美国”的疯狂言论没写进最终文件,但“美国说了算”这条,可是板上钉钉。

日本的大学教授都无奈地表示,日本的主张基本没体现出来,后续还得接着谈,但能谈出什么结果,谁心里都没底。

这5500亿美元投下去,美国能拿到什么?

最直接的就是工作岗位。

工厂要建吧?项目要启动吧?

这些都需要人。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已经吹上了,说这协议能创造“几十万个”就业岗位。

对于急需经济成绩的美国来说,这无疑是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日本这边付出了真金白银和市场准入,换来了什么呢?

除了那个“打折”后的15%关税,主要就是一些市场开放的承诺。

首先,在农业上,日本答应每年多买美国的农产品,总额高达80亿美元。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米。

协议要求日本把从美国进口的大米数量提高75%。

要知道,日本人对本国大米有近乎偏执的喜爱,进口大米的市场一直很小。

现在突然要多买75%的美国米,压力可想而知。

有日本G员赶紧出来“灭火”,说这不是要增加总的进口量,而是打算把原来从泰国、越南买的大米配额,匀一部分给美国。

说白了,就是“拆东墙补西墙”,把别人的生意抢过来给美国。

但问题是,美国米的口感和价格,能竞争得过东南亚大米吗?

日本老百姓买不买账,还是个大大的问号。

其次,在汽车领域,日本也做出了让步。

协议规定,以后在美国本土生产、并且通过了美国安全认证的汽车,卖到日本去,不需要再经过日本那套繁琐的、可能长达数月的单独检测认证程序。

这对美国车企来说,是个大利好,省时省力。

但现实很骨感,正如一些经济分析师指出的,美国车在日本市场的份额小得可怜,连10%都不到。

日本街头跑的,基本都是自家的丰田本田,还有欧洲车和越来越猛的中国车。

美国车早就没啥存在感了。

所以,这个“市场准入”的实际价值,短期内可能非常有限。

另外,日本还答应买美国的商用飞机和国防设备。

这基本就是给波音和美国军火商送钱,属于政治和经济捆绑的“套餐”。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日本这不是“花钱买平安”嘛?

确实,从表面上看,这就是一场不对等的交易。

美国用关税大棒逼着日本就范,日本为了保住至关重要的美国市场,不得不忍痛割肉。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

日本之所以愿意签这个“城下之盟”,背后有更深层的考虑。

第一,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与其让特朗普那个27.5%的“毁灭性关税”落地,不如现在接受15%,至少给企业一个喘息和调整的空间。

汽车业是日本的命脉,真要被27.5%的关税卡住脖子,整个国家经济都得抖三抖。

15%虽然疼,但还能忍。

第二,是维护日美同盟的大局。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日本深知和美国保持紧密关系的重要性。

在经济上吃点亏,换取z治和安全上的稳定,是日本长期以来的策略。

这次也不例外。

第三,那5500亿美元的投资,日本也不是完全当冤大头。

日本官方的说法是,作为美国的“特殊伙伴”,这笔投资会用来在美国本土共建一些关乎“经济安全”的产业链。

说白了,就是跟着美国一起布局未来的关键产业,比如芯片、新能源这些。

虽然主导权在美国手里,但日本企业也能分一杯羹,确保自己不被排除在核心供应链之外。

这更像是一种“战略性投资”,用今天的钱,买明天的门票。

不过,这事儿还没完。

最大的一个不确定性,来自于美国自己。

就在上个月底,美国一家上诉法院刚刚裁定,特朗普之前依据某项紧急法案搞的全球性关税政策,是“不合法”的。

特朗普气得跳脚,说要上诉到最高法院。

他还放了句狠话:如果法院最终判他输,那他跟日本、欧盟这些国家签的所有贸易协议,统统作废!

这话一出,日本估计后背都凉了。

我这边刚签完字,钱还没投出去,你那边协议可能就要成废纸了?

那我前面吃的亏、做的让步,不都白费了?

所以,现在日本的心情,大概就像买了个昂贵的保险,结果发现保险公司自己快破产了,这保险还作不作数,得看法院的最终判决。

总的来说,这次美日新协议,就是一场典型的“实力碾压”下的交易。

美国凭借其巨大的市场和z治影响力,迫使日本在经济上做出重大让步。

日本则是在权衡利弊后,选择了“破财消灾”,并试图在被动中寻找一些主动,比如通过投资绑定未来的产业利益。

对咱们普通吃瓜群众来说,这事最直接的影响,可能就是以后买日本进口车,价格可能会更贵了。

而日本超市里,说不定会看到更多包装精美的美国大米,至于好不好吃,那就见仁见智了。

这场交易,没有赢家,只有代价更小的那一方。

日本付出了金钱和市场,换来了暂时的稳定和未来的可能性。

美国拿到了钱、就业和市场准入,巩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至于这协议最终能不能落地生根,还是半路夭折,就得看美国法院那帮大法官们的判决书了。

世界就是这么现实,经济规则说到底,还是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

日本这次的选择,或许无奈,但也算是一种生存智慧。

毕竟,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小国能做的,往往就是在夹缝中,找到那条最不坏的路。

(全文完)

发布于 2025-09-08 00:43
收藏
1
上一篇:硅谷巨头云集白宫,万亿投资盛宴来袭,扎克伯格紧张应对,马斯克缺席引关注 下一篇:韩国豪掷3500亿投资遭美15%关税重击?李在明投资惨遭滑铁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