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麻辣鸡:始创于 20 世纪 50 年代,由古蔺县人聂墩墩发明。这是古蔺人祖祖辈辈研究出来的卤制小吃,选用当地高山土鸡,用多种中草药熬制的香料将鸡煮熟,外表呈金黄色,内面鸡肉脱骨。食用时剁成小块,拌以特制的以麻、辣为主的佐料,腌制一到两个小时,使其麻辣味充分渗入鸡肉。其特点是肉质细嫩、皮脆脱骨,咸淡适宜,麻辣得当,香气扑鼻,曾登上央视《舌尖上的中国》,传统制作技艺获评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享誉全川,并已走出川内,甚至远销美国。

古蔺老腊肉:是古蔺每个家庭必备的过冬食材,制作工艺代代相传。选取本地猪种 “丫叉猪” 的后腿或臀部带皮鲜肉,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香料揉搓,浇上 “八品香汁” 腌制,再用新鲜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而成。成品色泽鲜红或暗红,脂肪透明或呈乳白色,肉身干爽、结实、富有弹性,咸淡适口、熏香浓郁、食之不腻。

古蔺红汤羊肉:选用古蔺马头羊为主料,用陈皮、五香草、花椒、老姜等调料在沸水锅中煮制刚熟,晾冷经刀工切成片块,放入锅中煸炒后,加入泸州泡辣椒、泡姜等调味品炒香,掺入原汤,和豆腐搭配烹煮而成。具有色泽红亮、汤汁棕红、皮糯肉软、麻辣鲜香等特点。

古蔺脆皮蹄花:先将猪蹄去毛刮净,水煮去腥,再经卤制、油炸两道程序后,与酸菜搭配炖煮做成汤锅。表皮金黄油润、饱满圆润、完整不崩,且骨肉极易分离;入口质感软嫩,并保持适度的脆爽,肉香饱满浓郁,无肥腻感。


古蔺面:历史源远流长,据《古蔺县志》记载,其制作技艺已有上百年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末年。2014 年入选泸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 年获得国家地理证明商标保护。古蔺面采用本地山泉水和面,经过拌、捂、熟化、裹片、捂汗、成型、晾晒、风干、包装、存香等复杂工艺制作而成,具有耐煮、不浑汤、不断条、逢汤入味、筋道爽滑、原麦生香的特点。

古蔺红稗羹:以古蔺本地特有的红稗为主要原料,经过多道传统工序加工而成。红稗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制成的羹口感细腻,味道香甜,有一定的滋补功效,是古蔺当地的传统美食之一。

郎酒:古蔺县二郎镇特产的白酒,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郎酒酿造历史悠久,自西汉的 “枸酱” 以来已有千年,其传统酿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郎酒因产于赤水河的二郎滩渡口而得名,又因自然美境、优质水源、千年工艺、天宝洞藏而家喻户晓。

古蔺建新茶:产于古蔺县马嘶苗族乡,明朝奢香夫人曾将其作为贡品晋献给明太祖朱元璋。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云雾多,土壤肥沃且无污染源,植被繁茂。茶叶选用幼嫩芽叶,采用独特传统工艺手工精细加工而成,外形秀丽,香气鲜浓,色泽透明,口感纤细多毫、嫩香持久、甘醇可口、润喉清爽、回味甘甜,既有龙井茶的甘醇清香,又具备毛峰茶的浓香耐泡,常饮有助于提神醒脑、清凉解暑等。

古蔺牛皮茶:茶叶外形扁平挺直,色泽黄绿油润,香气高长,滋味醇厚回甘,耐冲泡,含有丰富的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成分。

古蔺糯红高粱:颗粒饱满,色泽红艳,淀粉含量高,是酿造优质白酒的主要原料之一,所酿白酒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古蔺赶黄草: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等功效。可用于泡茶、炖汤等,对保肝护肝有一定的作用,其茶品口感清香,略带苦味。

箭竹苗族蜡染:箭竹苗族乡的传统手工艺品,采用独特的蜡染工艺,将图案绘制在布上,再经过染色、脱蜡等工序而成。图案多以苗族的神话传说、自然万物等为题材,色彩鲜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古蔺刺绣:历史悠久,针法丰富,绣工精细。绣品多以花鸟、人物、山水等为题材,色彩搭配和谐,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可用于制作服装、饰品、壁挂等。

手工香囊(香猴狲儿):古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古蔺县彰德街道传承。香囊制作精美,工艺独特,承载着当地的文化和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古蔺花灯:古蔺花灯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其制作工艺独特。花灯通常以竹篾为骨架,糊上彩纸或丝绸,再绘制各种精美的图案。制作过程包括选材、扎制、绘画、装饰等多道工序,制成的花灯造型美观,色彩绚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常用于节日庆典等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