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都之谜,北京首度成为首都的荣耀,竟是元朝的辉煌起点!

揭秘古都之谜,北京首度成为首都的荣耀,竟是元朝的辉煌起点!"/

您说得对,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
北京作为"元朝"的首都,是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正式建立的。
具体来说:
1. "金朝"(1115年-1234年)的首都"是北京"(当时称为"中都",位于今北京城东南)。 2. "元朝"(1271年-1368年)建立后,忽必烈在金中都东北郊外营建新城,于"1272年"改称"大都"(意为“首都”),并将这里定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大都"就是今天北京的雏形。 3. "明朝"(1368年-1644年)建立后,明成祖朱棣于"1403年"正式将北平(元朝的大都)改名为"北京",并定为"京师"(首都),从此北京才正式成为中国的首都。
所以,严格来说,北京作为"元朝"(不是金朝)的首都“大都”,是从"1272年"开始,直到元朝灭亡("1368年")为止。

相关内容:

北京,这样一座城市,无需过多修饰。只要提起它,一串历史碎片自动浮现脑海。没有人会对这个地方的分量存疑——这里的故事、硝烟、梦想、偶然与必然,早已交织成密密麻麻的一张网。这网,捉住了时间,也成就了空间。不管外面什么声音,北京,始终在那里,像一块谁也无法挪动的砖。不同人看待北京的角度各异,却都绕不开“都城”的标签。

燕国的时代到底离现在有多远?没人真能描摹出那时北方田野的风吹草低。可是,公元前十一世纪的那一场分封,注定了之后千年天命的落脚点。燕,都不是第一眼的燕,琉璃河畔的蓟,只是历史里青年时的北京,模样青涩,骨子里却有了被权力缠绕的气息。燕城之称不是首都,北京只是在等机会。

历史总拿“等待”耍人。辽朝时,一帮来自草原的领导者把目光扫到中原边陲。北疆的辽太宗在幽都府立下脚跟,一声“南京”,其实没人真把它当成整个国家的重心。五京里哪京最动静大?很难说。毕竟当陪都的道道,和主角相比,总隔一层雾气。却也不得不承认,辽国转瞬又留下了几处城墙碎石,默默奠定未来谁家的根基。

金朝控制了这个区域后,倒又稳扎稳打几年。女真人下江南,不是寻常的杀伐,更像是薄冰踏雪。他们把老窝迁到燕京,一声“中都”,故作姿态地想当全场主角。完颜亮手里攥着北地的人心,却总有点守不住的慌张。金人修的新城,四四方方,标准严厉。可是,江湖就是江湖,强汉豪杰一夜能颠覆一切。金的统治到底没撑多久,蒙古人那阵劲儿压过来,谁都知道中都只是过客。

忽必烈盯上的,是比战马更扎实的后路。1272年,他让大都站在历史的主舞台中央。元大都不只是首都,更是一手搅动天下秩序的枢纽。这里的胡同、城墙、马道,慢慢地搭建出世界帝国的气势。数据不会骗人——根据考古勘探,元大都市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这个数字在十三世纪相当惊人。毕竟那时的巴黎、伦敦,不过是京城边上的院子,岂有比较的余地?

元朝的叙事拉长了北京边际的视野。可大都的故事刚说一半,明太祖就从南边杀过来。元退出草原,北京换成了“北平”。明初北平,真没多少首都气质。直到朱棣“靖难”,从半路上杀了个回马枪。不安分的燕王,将城市的命脉连根拔过来。永乐迁都,造出紫禁城,北京成了最后的定局。

此时的北京,结构已大变样。一砖一瓦都带着新皇帝的倔强。朱棣命大批工匠夜以继日砌下的紫禁城,现在成中国符号。有人说,那种气派其实带着一股逼仄和压抑,可又抵不过墙头红影的张扬。明成祖把所有赌注都压进皇城,赌赢了前半段,可明朝后来未见得稳如磐石。

接下来的满洲人可不像盛京那条街能装得下野心。顺治帝在紫禁城落脚,这下北京成为真正的帝王之家。清朝数百年,北京历经八旗马蹄、雾霾晨昏,老百姓或者达官贵人都离不开紫禁城的影子。哪怕后来洋人敲门,八国联军进城,紫金瓦亮、红墙依旧,没有真正碎掉。

进入民国,情况彻底变了。一时间南京、北京,你方唱罢我登场。袁世凯端坐紫禁城,自诩当过一阵“中华帝君”,但历史沉浮太快。他死后,北京仿佛又被推回角落里。北洋军阀、奉系、直系,兵变不断,平静的日子像被永远掐断,剩下的只有无休止的政治交易与零散的胡同传闻。1928年,北伐成功,北京再被叫成北平,一切归零。

谁能想到,短短不到二十年,北京居然重新洗牌。1949年,北平一夜间变成北京,这名字换得毫无悬念。新中国在这里宣告成立。华表下红旗招展,世界瞩目。几十年过去,新楼造起,老胡同改头换面,但历史总是黏在这里,哼哼唧唧甩不掉。不少外国的记者、历史学家拼命钻研紫禁城的每个门槛,想着从那片砖缝里扒出点看不见的秘密,其实秘密都藏在胡同拐角的闲谈里面。

城市到底靠什么定性?就靠无数次动荡和马蹄声里沉淀下来的记忆。若说北京一直安安稳稳当首都,那是假的。燕国时它只是分裂时代里的一个符号。辽、金、元朝轮流登场,有人高歌猛进,有人败走麦城。明清两代才算建成完整的都城体系,虽然也不乏短暂的首都更替和权力迷雾。哪里有绝对的安稳?大厦一夜倒塌再建、旧墙被新风冲刷,变数其实比定数还多。

这些年数据显示,北京的城市常住人口一直维持在2100余万。“大都市”、“超级城市”这些词用在今天一点不夸张。不是只看脚下,连高空每一条航线,都要经过这里测算。经济总量、文化产值、科技指标啥都有。可有趣的是,地铁里穿梭的每张脸,和几百年前赶考的进士、下乡的农夫、算不上有多大区别。只是城市的光影更快变幻,却不知道故事还该怎么讲。

每次走在长安街,路灯没点亮之前,都有种时光倒流的错觉。明明是新时代,楼宇、霓虹,呼啸的机动车全体上线。但那种气场里,偏偏吹着很老的风。是不是只有北京才有这种莫名其妙的叠加感?说实话,也许西安、南京有,但不全是一个味道。北京的味道更杂一点。

现在人看待北京,常常过于“标签化”。以为来这里就能感受所有古今交错的气场,其实每个人只能掌握一小段。历史那么长,城市那么大,不管你怎么走,都有看不见的缝隙。或许有人觉得,北京的地位是早被注定,一切按部就班。也有人说,没有哪个城市的中心位置是绝对的,中原、洛阳、长安都照样换过名字,北京成为首都全靠撞上时代的节点,真有什么必然吗?

这时候,又有人争论,北京真实的“都城”地位得从哪个节点算起?元朝?还是明清?而燕国的“蓟”,不过是旧文章里念旧的佐料。

不过这也没啥。历史本就不是流水账,事无巨细全记下来反倒失了味道。城墙塌过再修,政权换过几茬,风雨经年,今天还叫“北京”,已经足够说明什么。那些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古人走过,现代人还在走。

这个城市还会继续变,新建筑、新面孔不停出现。北京的首都大名,依旧是这个国家最硬的标签。至于它到底经历过多少轮回,答案永远有好几个版本。而这些疑问,大概也留给历史自个儿慢慢解答就好吧。

发布于 2025-09-07 07:13
收藏
1
上一篇:盘点几十种中国绝版老香烟,抽过5种以上,你绝对是资深老烟民,老烟民们见过几种? 下一篇:民国迁都之谜,北京改称北平引争议,建国后南京缘何未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