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老石碾,岁月沉淀的无价之宝

故乡的老石碾,岁月沉淀的无价之宝"/

这是一个非常富有情感和画面感的题目。我们可以围绕“无价之宝,故乡的老石碾”这个主题,写一篇文章或一段抒情文字。
---
"无价之宝,故乡的老石碾"
在我的记忆深处,总有一幅画面挥之不去,那便是故乡庭院角落里,那架沉默却充满力量的老石碾。它早已不再转动,被时光的尘埃和岁月的刻痕覆盖,但在我心中,它却是一份无可替代的“无价之宝”。
老石碾,是家乡最常见的景象。它通常由两块巨大的青石组成,一块固定在地面上,作为“下扇”,平整而厚重;另一块则可以旋转,称为“上扇”,边缘凿有凹槽,用于放置谷物。中间由一根粗壮的木轴或铁轴穿过,连接着上下石扇,轴的两端嵌入石臼或木架中,以便用手或牲畜(如驴、牛)推拉转动。
小时候,我最爱看奶奶或妈妈推石碾。她们将饱满的谷粒或麦子轻轻倒入上扇的石槽中,然后双手扶住上扇,随着“嘿咻嘿咻”的号子声,身体左右交替,一圈又一圈地推着。那沉重的石碾仿佛有了生命,在她们有节奏的劳作下缓缓转动,发出沉闷而富有韵律的声音,伴随着

相关内容:


可以作为古董的石碾


像不像出土的文物


无价之宝,故乡的石碾

村边上,有一盘石碾,石碾的旁边,有两间茅草棚,茅草棚外面的木柱子上,拴着一只老黄狗。石碾是村里的重要财产,家家户户每天吃的玉米糁儿,是用它碾出来的,吃的大米是它碾出来的,吃的红薯面粉,是它碾出来的。茅草棚,住着石匠吴福。他是村里的能人,会破石开石,做出器物来。门口的老黄狗是它唯一的亲人。

我小学快毕业的时候,村里人基本已经不使用碾了。碾使用率最高的时候,一个是秋季。农村家家户户爱吃韭花儿。秋天到的时候,香椿树的叶子已经很老了,从树上砍下来,挑选那些相对嫩的叶子,去掉梗,洗干净。韭菜这时已经抽苔开花结籽了。把韭菜花带籽捋下来,同样洗干净。准备好洗干净的姜(少量),一起放到碾盘儿上,把木棍插进碾的框里面,开始推动石碾,一圈一圈的转动,把香椿叶,韭菜花,姜碾的稀啪烂。回家放上盐,存到罐子里,作为佐料,配合吃馒头或者面条。在没有油吃的年代,韭花儿帮了大忙。

隐隐约约记得是腊月二十三过后,每户人家都要准备点过年的糯米面,用来包汤圆。为了早点干完这个活,有的人家半夜就起来了,这时村里的人还在睡觉。这样的人,在我们村,家里的粮食也是收成最好的。他们当家的干的厉害,把家带的好。有的人不想早起,于是再晚上睡的时候,弄一些玉米或者稻谷撒在石碾上,用来占石碾用,别人看到这个标志,就知道石碾被别人占住了。

听村上老人说,石碾就是住在茅草棚的吴福锻造的。因为他会这个手艺,很早队里挣工分的年代,他是不用下地干活的。他除了打造石头物件之外,还看着这副石碾。挣的功分一点不比别人少。为此村里不少家里劳力少的人,很是羡慕他。为此就传出了不少他和村里某个女人的故事……后来不知道为啥原因,碾盘竟好生生的断了。村干部让吴福重新打造一个石碾盘。门前的河里,有一个很大的石头,石头的根扎的很深,石头形状有点像圆椎形。根部直径有2米多,高3米左右。听说这个石头是我们村的风水石,避免河涝灾害。听老人说,河里涨大水,从来都没有漫过这个石头顶部的。吴福不信邪,冬天河水小的时候,他用凿子把这块石头破开了。石碾盘做的很漂亮。碾盘装上的那天,吴福就病倒了,一种奇怪的病。冬天得上,没有熬过春节,就走了,走的那天晚上,门口的老黄狗一直叫,吴福没了以后,那条跟了他好多年的老黄狗也跑了,在没有回来。

如今村里的人几乎不用石碾了。可还是不舍得把它卸下来。冬天偶尔有上年纪的人靠着它晒个暖,有老人带孙子过来,像介绍古董一样,介绍着石碾,讲它过去的辉煌和繁忙……

发布于 2025-09-04 17:28
收藏
1
上一篇:碾子沟,追溯清光绪年间的手工业记忆,见证碾米磨面历史传承 下一篇:揭秘农村俗语,“响石进了门,穷走福气存”——探究“响石”的奥秘与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