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回民街因为特色小吃,早已闻名全国,成为网红打卡地。有一个外地朋友问我,西安咋有回民街,其他地方咋没有?

春节里的回民街
在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普及一下,什么是回民?回民这个名称的由来,来源于最早居住于大致在我国新疆地区的回纥(he)人,后来他们坚持将自己民族改为回鹘(hu)人,就是想天上的鹘一样来去自由,翱翔于蓝天。后来可能是音叫转了,人们称这一民族的人叫回回。
回纥(he)人是今日维吾尔族人的祖先。但在明朝之前,还没有回族一说,只是明朝才将这个民族的名称固定下来。
回是什么意思呢,据说内外两个口,就是心口合一,诚实守信的意思。那回族人都是回鹘人的后裔吗?错,现在被称为回族人的有唐朝时的波斯人、突厥人、阿拉伯人、维吾尔族,甚至与回族通婚后而信仰伊斯兰教的汉族人。

丝绸之路上的商人
闲话不说,言归正传。那西安的回族人究竟来源于哪里?
据历史考证,来源于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人种。
第一批最早的一批回民,是唐朝时从西北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来长安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这些人有政府使者、留学生、商人。当然最主要的是商人。
在《旧唐书》卷四中便载有哈里发鄂斯曼派来的第一个使节,于公元651年8月25日在长安朝见唐高宗李治的史事。当时长安有鸿胪馆,专门接待各周边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节。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商人,史料记载,当时的胡人商户有4000多久,聚集在繁华的西市、东市。当时胡人的店铺鳞次栉比,街道的人群摩肩擦踵,与现在的大唐不夜城有一比。
大诗人李白曾是胡人酒肆里的常客,留下了多首有关酒店老板娘的诗句。比如“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不知是为了喝酒还是为了看美女。

胡人陶俑(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从荒凉的沙漠之地,来到富庶繁荣的长安,加上这些人善于经商,不少人不愿回去,就定居在了长安,在这里置办田产,娶妻生子,繁衍生息。
这时的回族先民因为来自不同的国家与种族,并无共同的语言,仅仅是侨居长安的各外族信奉伊斯兰教的群体人,这可以认为是西安城内本地回族来源的主体。
随着人员聚集的越来越多,他们就在居住地,建立自己的街区,被称为蕃坊。因此,西安的回民现在还习惯的称自己居住的地方为坊上。蕃坊设蕃长或都蕃长一人,蕃长由德高望重、财力雄厚的人担任,具体封职由皇帝下诏,或由皇帝令地方官裁定。蕃长主要管理蕃坊的各项事务,依据《古兰经》、圣训行事。
第二批是“安史之乱”时来自回纥的援唐军士。
《旧唐书·大食传》载:“至德初,大食遣使朝贡;代宗为元帅,亲用其国兵以收两都。”而在《资治通鉴》卷二二○也记载有叶护(回纥太子之称)援兵之事。
宝应元年(762)秋,唐朝再次向回纥求兵平定叛乱。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在范阳自杀。至此,“安史之乱”结束。

西安回民街的回民
按照事先的约定,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回纥官兵在收复两京以后可以留居长安和中国女子结婚。于是“安史之乱”结束后,回纥将士数百人随同郭至京城。入京后,安顿在城隍庙以北区域(北广济街)。至今西安回坊还流传者“五百回子配五百童女(汉民)”的故事和“回民巴巴(爷爷)、汉民娜娜(奶奶)”之说。
这些兵士学习唐王朝的法令、制度和汉族的风俗习惯,后来人们就将他们所住的巷子称为大学习巷(沿用至今)。
第三批是蒙古西征时,被强行东迁的中、西亚移民。

回民街上的回民商贩
西安的回民,有一部分是在元朝蒙古大军西征时,强行移民的中亚、西亚人与汉人通婚的后代。由于连年战乱,至宋、元时唐长安城早已衰败,人口大幅减少。因生活习惯较为接近,移民就被安置在原来回民的生活区域,回民街坊逐渐成型。
这些来到西安的回民,用自己的宗教形成了高度的凝聚力, 在汉人占主流的社会中,顽强地坚持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生活圈子。
那么这些不同种族的聚集而成的西安回民,现在都说的是什么语言?
约在明代以后,在西安出生的回族子孙后代由于逐渐不懂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便完全通用了汉语,并吸收了大量原来固有的外来词汇,逐渐形成了西安回族共同的交际工具--西安回族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