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这事儿,听着遥远,其实和我们身边很多家庭一样,翻来覆去都是“去哪好”“安不安全”“以后孩子咋办”。一个有钱、有家的男人,刚把老婆孩子送去英国念书、生活,几个月后,又急匆匆盘算着去澳洲,折腾得像搬家玩拼图。有人说他心大,有人说他真怕什么出事,说白了,就是怕这里不稳、那里不安生,钱再多,都承受不起家人的风险。这到底是富人的焦虑,还是时代的无奈?谁知道呢。

朋友不是一般人,身家好几个“小目标”,但这几年,说是“有钱有底气”,嘴上笑,心里老揪着——英国又冻又贵,电气暖气都要掐着算,街头不太安分,种族间有点撕巴,总让他觉得有一块石头压着胸口,孩子在那儿读书,生活没什么阳光,心里总是半信半疑。他原本把英国当作“第二个香港”,指望着夜晚灯火通明,小孩能进好学校,有港人社区可以串门。哪怕伦敦扫街购物,也像给家乡“升级版”找感觉。
但英国到底不是“理想国”。每天新闻里吵着退欧、苏格兰独立,银行里汇率涨跌像过山车。社会里的层级隔阂,看得见、摸得着,站在富豪圈里,朋友也觉得身后有点冷风。他有时会和我闲聊:“伦敦真的好吗?治安怎样?我们的钱是不是撑得住?”他的想法总是很实际,说实话,谁不是在意孩子能不能进牛津、剑桥,能不能和移民一样,安安稳稳在那扎根。

不过英语老爹们已经开始对“外来”港人又收又放,这些年写政策像变魔术,指东打西,没个准信。可钱多的人,几套房几千万资产,移民系统里算是“VIP通道”,操作起来少了纠结,心里底气自然比一般人足。
但英国的天,雾蒙蒙冷冰冰,朋友心里的不安也捂不暖。用他的话说,“本来想图个稳定,结果每天忧心忡忡。”移民是个大决定,说白了,就是在两岸三地间来回权衡,一边是熟悉的语言和社会结构,一边是家里人安全、孩子能否幸福长大。

后来他动念去了澳洲。澳洲和英国比,讲究个“笨重”,资源是真多:煤、石油、羊,随便数一数。城市里生活水准没有伦敦那么精致,可真要是地球打起仗来,澳洲自给自足,粮食电力不怕断档,人生底线更有保障。不少人说悉尼也不过尔尔,其实很多华人扎根其中,生活气息很浓,“融入感”比你想象的高。
朋友讲起澳洲,语气里多了种踏实。他说,“这里虽然没有什么牛津、剑桥那些‘世界之最’,但孩子日子过得舒服,大人少点担心。”他还很看重地缘安全。“英国离俄国近啊,一闹起来,导弹分分钟就到家门口。澳洲好歹离中国远,没有那么敏感,不容易捲入大争端。”
澳洲和中国的关系说复杂也复杂,说安全也安全,但至少不用天天看新闻怕哪天打起来。身在富人圈子,他其实最看重的还是“小日子能不能正常过”。钱是一回事,心安又是另一回事。说白了,就是想要个能安稳养家的地方,不至于突然间暴风骤雨。
我偶尔和他开玩笑:“要我选,还不如考虑新西兰。资源丰富,羊一片片,石油天然气也有,一打仗谁管你新西兰啊?安全得像大海深处的小岛。”可话说回来,新西兰可真有点孤零零,冷清清的。我们那种喜欢热闹、喜欢市井气的人,去新西兰住惯了,怕是没朋友没事做,日子都慢得发闷。
朋友摇头,“新西兰?太荒、太闷,日常没盼头。”他说新西兰的好处就是没啥争议,基本不惹事。就算世界大战也很难成为攻击目标。但,人不能光靠安全活着,还得有点生活的色彩。新西兰人常常过得闲适,澳洲和它关系比美国对加拿大还要亲密,不想在新西兰待着,直接到澳洲混也没障碍,两国来去随便。
城市的节奏、孩子的教育、家庭的安全,这几样东西搅在一起,就是所有移民家庭的“心头病”。朋友这几年折腾来折腾去,看着资产涨、政策变,内心却越来越明白:“没一个地方能跟家乡比,没有哪条路是百分百放心。”
说到底,移民不是单选题。富人也有自己的局限,要为孩子负责,要为家庭避风头。时代变了,世道风云变幻,有资源的地方也不是没有隐忧。我们眼中的“理想居所”,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假象。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朋友还会带着家人换个地方,就像世界地图上,永远找不到“终极安全”的那一块。我们都是如此:患得患失,左右盘算,可一切的答案,大都藏在那些深夜、那些和妻子孩子眼神交汇的片刻。
谁知道明年又会是什么地方成了新热门?谁能拍着胸脯说,搬家就能搬来安宁?这道题,无论你资产有多少,都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