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虚”、“实”、“象”这三个在中国智慧哲学思想中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深刻而精妙的认知框架,可以被称为“中国智慧的三维认知图谱”。理解它们的关联与区别,对于把握中国传统思维的精髓至关重要。
"一、 定义与内涵"
1. "实 (Shí):"
"核心含义:" 指客观存在的、具体的、物质性的、有形的实体或实在。它是世界的基础和本源,是可以通过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直接感知或通过推理验证的存在。
"特征:" 具体性、物质性、客观性、稳定性(相对)、可度量性。例如:山川、河流、房屋、桌子、石头、人体、具体的事件、规律性。
"哲学层面:" 在很多哲学流派(如儒家、法家、唯物主义思想)中,“实”被视为世界的根本实在,是认识的对象和价值的依据。强调“实事求是”,就是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
2. "象 (Xiàng):"
"核心含义:" 指由“实”显现出来的外在形态、现象、迹象或符号。它是“实”的表象和显现方式,是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具体事物或事件的表现。
"特征:" 表象性、可见性、具体性、多样性、可感性强。例如

虚、实、象三者之间的关联与区别构成了中国智慧中一个独特的
三维认知图谱。这一图谱不仅涵盖了宇宙的本体论,还贯穿了文明实践的各个方面,并在其中展现了辩证运动的丰富内涵。以下内容将从多个维度出发,全面而深入地阐释这一图谱的奥妙之处。
一、本体论维度:三才之道虚 【 虚 -- 道体 】 --> |
生|
象 【 象 -- 中介】
象 --> |
显|
实 【 实 -- 器用】
实 --> |
归|
虚这一流程体现了中国哲学中对于宇宙本质及万物生成、变化、归宿的深刻理解。
虚,作为道体,是宇宙万物创生的根源,它超越了具体形态,蕴含着无限的潜能。
象,则是连接虚与实的桥梁,是道体显现的中介,它既是抽象的观念形态,也是具体事物的象征和表现。
实,则是形下之基,是具体可感的物质世界,是功能和作用的载体。
虚生象,意味着从无形之道体中生出有形之象征;
象显实,则是指通过象征和表现,将无形的道理转化为具体的器物和事物;
实归虚,则表明万物最终都将归于道体,实现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归宿。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辩证逻辑,也反映了中国哲学中对于本体与现象、精神与物质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
(一)虚:创生之本1、《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虚非真空,乃蕴化万有的混沌母体在这里,“无”并非纯粹的虚无,而是指那尚未分化、包含无限可能性的混沌状态。老子以“无”来描述道的特性,意在强调道的超越性和创造性。它超越了具体形态和概念的束缚,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源和内在动力。正如《道德经》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可以理解为从“无”中分化出的最初形态,是宇宙万物生成的起点。而“无”本身,则是一个不断蕴化、不断创造的过程,它蕴含着无限的潜能和可能性,等待着被激发和实现。因此,虚作为创生之本,不仅是中国哲学中对于宇宙本质的独特理解,也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追求精神归宿的重要指引。
2、张载"太虚即气":虚是未形之气,具生生之性(《正蒙·太和》)在张载的哲学体系中,“太虚”并非空无所有,而是指尚未凝聚成形的气。这种气,是宇宙万物的原始材料,具有生生不息的特性。正如《正蒙·太和》所言,“太虚即气”,强调了虚与气的内在联系。张载认为,虚不是静态的虚空,而是动态的、充满活力的气的未形状态。这种气,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源泉。虚作为未形之气,不仅具有物质性,更蕴含着生命的本质和动力。它不断地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因此,张载的“太虚即气”说,不仅深化了对虚的理解,也为探索宇宙本质和生命奥秘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思考。
3、禅宗"空而不空":真空妙有,如镜照物不留痕禅宗所理解的“空”,并非绝对的无,而是一种超越了形式与现象的、更深层次的实在。这种“空”,虽看似虚无,实则蕴含了无尽的妙有。正如一面明镜,虽本身无物,却能清晰映照万物,且不留任何痕迹。禅宗认为,真正的“空”,是超越了二元对立、超越了执着与分别的智慧境界。它既不是纯粹的有,也不是纯粹的无,而是有与无的统一,是超越有无的更高存在。这种“真空妙有”的境界,体现了禅宗对于宇宙和生命的独特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方法。禅宗通过修行和实践,引导人们体悟这种“空而不空”的智慧,从而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界。
(二)象:道器之桥1、《周易》核心命题(1)"见乃谓之象"(现象呈现)“见乃谓之象”,意指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来定义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这里的“象”,既是事物外在表现的直接反映,也是连接内在规律与外界感知的桥梁。在《周易》的哲学体系中,“象”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简单投影,它更承载着宇宙运行的奥秘和天地万物的法则。通过观察和解读“象”,人们可以洞察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把握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因此,“象”在《周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沟通“道”与“器”、连接抽象规律与具体现象的关键所在。在《周易》的智慧中,“象”既是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实践智慧的源泉。
(2)"立象以尽意"(符号表达)在《周易》的哲学体系中,“立象以尽意”是一个核心命题,它揭示了人类通过创造符号来传达深层次思想和意图的智慧。这一命题强调,当人们试图表达那些难以言传的复杂思想或微妙情感时,可以借助“象”——即符号或象征——来作为沟通的媒介。这里的“象”超越了物质层面的简单存在,它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载体,能够承载和传达那些超越言语界限的深层意义。通过巧妙地创造和运用符号,人们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实现心灵的沟通和智慧的共享。“立象以尽意”不仅体现了《周易》在符号学方面的深刻洞察,也为我们理解人类如何通过创造和使用符号来构建和传达意义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2、王弼揭示中介性:"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周易略例》)王弼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象”在传达意义过程中的中介性作用。他认为,“象”是从深层意义中派生出来的,是意义的载体和表达者;而言语则是用来阐明“象”的,是连接人与“象”、人与深层意义的桥梁。这一观点进一步强调了“象”在沟通深层思想和意图方面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言语在解释和传达“象”所承载意义时的关键作用。通过“象”与“言”的相互配合,人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传达那些复杂而微妙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实现智慧的共享和心灵的沟通。王弼的这一揭示,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周易》中“立象以尽意”命题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符号表达与意义传达的深刻洞察。
3、中医藏象学说:肝木之象贯通春生之气与目筋之实在中医藏象学说中,“肝木之象”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生理关联。肝属木,象征着生长、升发与条达,这与春天的气息不谋而合。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肝木之象正是对春天生命力的生动写照。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气机、促进气血津液运行的作用,这与春天气机升发、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相呼应。同时,“肝木之象”还与目筋之实紧密相连。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目的视觉功能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血充足,肝气条达,则目得所养,视觉清晰;反之,肝血不足,肝气郁结,则目失所养,出现视物模糊、目涩干痒等症状。此外,肝主筋,筋脉的柔韧与弹性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充盈,则筋脉强健,运动灵活;肝血亏虚,则筋脉失养,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现象。因此,“肝木之象”不仅揭示了肝的生理特性与春天生命力的内在联系,还通过目与筋的生理表现,展现了中医藏象学说中象与实之间的贯通与统一。这一学说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中医理论的认识,也为我们理解人体生理病理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三)实:形下之基1、《荀子·天论》"形具而神生":实体为功能载体这一观点强调了物质实体(形)与精神功能(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荀子看来,精神或意识是依赖于物质实体的存在而存在的,没有物质实体作为基础,精神功能便无从谈起。这一思想与中医学中关于脏腑实体与其生理功能的认识相呼应。在中医理论中,各个脏腑不仅是具体的解剖结构,更是承担特定生理功能的实体。例如,肝脏不仅是一个实质性的器官,更承担着疏泄气机、藏血等重要生理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离不开肝脏这一物质实体的存在。荀子的这一观点,不仅为我们理解人体生理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我们探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它告诉我们,在探讨精神或意识现象时,不能脱离物质实体这一基础。同时,它也强调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为我们全面认识和理解人体及宇宙万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2、墨家经验论:"有之实也,而后谓之"(《墨子·经说上》)墨家经验论同样强调了实体在认知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墨子·经说上》中,“有之实也,而后谓之”这一观点,明确指出了只有存在实际的实体,我们才能对其进行命名和认知。这与荀子的思想不谋而合,都强调了物质实体在精神或意识现象中的基础地位。墨家的这一观点,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视实证、注重经验的认知方法,也为我们理解物质与精神、实体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它告诉我们,在认识和理解世界时,必须立足于实际存在的实体,通过观察和经验积累来获取真知。这种以实体为基础的认知方式,对于我们深入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3、颜元实学:"手格其物而后知至"(《四存编》)颜元实学作为明清时期的重要思想流派,同样高度重视实体在认知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在《四存编》中,“手格其物而后知至”这一命题,深刻揭示了实践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颜元认为,只有通过亲身实践,亲手接触和探究事物,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这一观点与墨家的经验论遥相呼应,共同强调了实体接触和实践经验在认知活动中的不可或缺性。颜元的实学思想,不仅是对传统儒家轻视实践、偏重理论倾向的一种纠正,也为后世提供了一种重视实践、注重实效的求知态度。它告诉我们,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道路上,不能仅凭书本和理论,更要通过亲身实践来检验和深化认识。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求知方式,对于我们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认知论维度:三阶跃迁(一)维度:方法论 ||
经典案例 ||
局限突破1、
实:格物致知
|| 朱熹观荷叶承露悟"理一分殊"
|| 易陷具体经验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其“格物致知”的思想影响深远。他通过观察荷叶承露这一自然现象,深刻领悟到“理一分殊”的哲理,即
天地间存在一个根本之理,而万物各得其所分之理。这一经典案例展示了朱熹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来探寻宇宙间的普遍规律。然而,朱熹的这种方法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容易陷入对具体经验的过分依赖。他强调通过格物来致知,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确保所格之物能够全面反映宇宙之理,以及如何避免被具体经验所局限,成为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难题。这一局限突破的思考,对于我们理解方法论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方法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2、
象:观物取象
|| 邵雍《观物篇》以梅占知天时
|| 需防符号僵化邵雍,北宋著名理学家,其《观物篇》中详细阐述了“
观物取象”的方法论。他通过观察梅花的状态,运用占卜之术预测天时,这一案例生动展现了如何通过观察具体物象来把握天地间的变化规律。然而,邵雍的这一方法论同样存在潜在的局限,即过分依赖符号或物象可能导致认知的僵化。在运用“观物取象”的过程中,如何确保所取之象能够真实反映天地之理,以及如何避免被固定的符号系统所束缚,成为其思想体系中的另一难题。这一局限的突破,对于我们理解符号与实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认知过程中如何保持灵活性和开放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
虚:坐忘心斋
|| 庄子"吾丧我"悟道
|| 须防蹈空务虚庄子,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其“坐忘心斋”的方法论强调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对道的领悟。在庄子的故事中,“吾丧我”的悟道过程,即忘却自我,融入大道,是虚境认知的极致体现。然而,这一方法论同样存在潜在的局限,即
过分追求精神层面的超脱可能导致实践中的蹈空务虚。在运用“坐忘心斋”的过程中,
如何平衡内心的修炼与实际生活的需要,以及
如何确保精神层面的领悟能够转化为实际行动,成为其思想体系中的又一难题。这一局限的突破,对于我们理解虚与实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修行过程中如何实现内外兼修、知行合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王夫之揭示辩证关系:"形而上者隐也,形而下者显也。才说个形而上,早已有一形字为可按之迹"(《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此语深刻剖析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他看来,
形而上之道虽隐微难察,却并非虚无缥缈,而是寓于形而下之器中,有其可触摸、可验证的实在性。这一观点与庄子“坐忘心斋”中的虚境认知形成了有趣的对照。庄子强调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对道的领悟,倾向于精神层面的超脱;而王夫之则强调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道虽隐却非空,实则寓于万物之中。这种对虚与实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对于我们全面理解中国哲学中的虚实观念,以及在修行和实践中如何把握虚与实的平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实践论维度:三元贯通(一)艺术创造:虚实相生1、门类 || 实技法 || 象符号 || 虚境界(1)
诗词:杜甫"朱门酒肉臭"
|| 李白"明月照积雪" || 王维"空山不见人"诗词作为艺术创造的重要门类,其技法之实、象之符号以及所营造的虚境界,无不体现了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杜甫的“朱门酒肉臭”,以实技法描绘了权贵奢华生活的场景,通过“朱门”这一象符号,映射出社会的不公与贫富悬殊,进而引发出对世态炎凉的虚境界思考。李白的“明月照积雪”,则以明月和积雪的清冷之美,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虚静之境,实技法与象符号的巧妙结合,让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傲与超然。王维的“空山不见人”,更是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发挥到了极致,以“空山”为背景,通过“不见人”的象符号,营造出一种空灵幽静的虚境界,令人仿佛置身于那远离尘嚣的山林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这些诗词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家们高超的实技法与独特的象符号运用,更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个充满韵味与哲理的虚境界。(2)
书画:皴擦点染(实)
|| 程式笔墨(象)
|| 气韵生动(虚)在书画艺术中,
皴擦点染作为实技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墨色的变化,勾勒出山川草木的形质与纹理,赋予了画面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程式笔墨,则作为象符号,承载着画家的情感与审美追求,通过特定的笔墨程式,如飞白、泼墨等,传达出超越物象本身的意境与韵味。而气韵生动,正是这虚实技法与象符号巧妙结合所营造出的虚境界,它超越了画面的有限空间,引领观者进入一个无限广阔的审美天地,感受到书画作品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生命哲理。这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不仅丰富了书画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更使观者在欣赏过程中获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3)
园林:太湖石(实)
|| 楹联题额(象)
|| 壶天自春(虚)在园林艺术中,
太湖石以其独特的形态与质感,构成了园林中的实体元素,它们或嶙峋奇崛,或圆润温婉,点缀于亭台楼阁之间,为园林平添了几分自然野趣与灵动之感。楹联题额,则作为象符号,以其精炼的文字与深远的意境,承载着园林主人的情感与审美追求,它们或镌刻于门楣之上,或悬挂于廊柱之间,与园林的景致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而壶天自春,正是这虚实技法与象符号巧妙结合所营造出的虚境界,它借用了道家“壶中天地”的典故,意指园林虽小,却能容纳天地之精华,四季之变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之中,忘却尘世的烦恼与喧嚣。这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不仅展现了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更使游人在漫步其中时,获得一种心灵的慰藉与升华。
(二)中医诊疗:三阶参合实【症候群】--> | 望闻问切 |
象【证候模型】
象 --> | 辨证论治 |
虚【阴阳五行】
虚 --> | 治则立法 |
象象 --> | 组方用药 |
实在中医诊疗的三阶参合过程中,
实、象、虚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医诊疗的精髓。
实【症候群】通过望闻问切这一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得以显现。医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倾听和询问,收集患者的症状信息,形成对病情的初步认识。这一过程是将患者的实际症状转化为可分析的症候群,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接着,医者将症候群转化为
象【证候模型】。证候模型是中医对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它超越了具体症状的表象,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一过程需要医者具备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便准确判断证候类型,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在辨证论治阶段,医者根据证候模型,运用阴阳五行的理论,推断出疾病的
虚【阴阳五行】属性。阴阳五行是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指导临床诊疗的重要理论工具。通过辨析阴阳失衡、五行相克等病理变化,医者能够把握疾病的本质,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随后,医者根据虚的属性,制定治则立法。治则立法是中医诊疗的关键环节,它决定了治疗的方向和策略。医者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等原则,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案确定后,医者将治疗原则转化为具体的象,即组方用药。组方用药是中医诊疗的最终体现,它要求医者根据治疗原则,精选药物,合理配伍,形成具有针对性、协同性和整体性的治疗方案。通过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特性,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五行相生相克的正常秩序,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总之,中医诊疗的三阶参合过程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法思想。
实、象、虚三者的相互转化和贯通,构成了中医诊疗的独特体系和魅力。【案例】《伤寒论》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
实)→ 表寒证(
象)→ 卫阳抗邪(
虚)在这一过程中,实、象、虚三者紧密相连,共同揭示了疾病的本质和治疗的关键。脉浮头项强痛作为太阳病的实证表现,是医者观察和分析病情的重要依据。这些实证反映了人体受外邪侵袭后的具体病理变化,是疾病在形质层面的直接体现。表寒证作为象的层面,是医者根据实证表现,通过中医理论进行抽象和概括得出的诊断结果。它揭示了疾病在功能和信息层面的特征,是医者把握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表寒证的出现,意味着人体卫阳功能受损,寒气侵袭肌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卫阳抗邪作为虚的层面,是医者根据实证和象的诊断结果,进一步推断出的病邪与正气斗争的内在机制。它反映了人体在疾病状态下的自我调节和抗争能力,是医者判断病情预后、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卫阳抗邪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是医者必须高度重视的方面。通过《伤寒论》中太阳病的这一案例,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医诊疗中三阶参合的重要性。医者需从实证入手,通过观察和分析病情,把握疾病的形质特征;进而通过中医理论的抽象和概括,得出象的诊断结果;最后再根据象的诊断结果,推断出虚的内在机制。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医诊疗的整体观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医独特诊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文明对话:东西方认知范式比较(一)体系:||
虚 ||
象 ||
实1、
中国智慧:|| 生生之道(易) || 卦爻符号(中介) || 器以载道(功用)中国的智慧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其中,“生生之道”源自《易经》,强调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自然规律。这一理念教导我们顺应自然,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从而在变化中寻找恒定的规律,以达到和谐共生的境界。“卦爻符号”则是《易经》中的核心元素,通过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组合,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符号系统。这些符号不仅是占卜的工具,更是古人用来表达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中介。每一个卦爻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通过解读这些符号,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指导生活和决策。“器以载道”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道器不离”的思想。这里的“器”指的是具体的器物或工具,而“道”则是指抽象的道理或原则。这句话强调了实用性和哲学思想的结合,认为任何器物都应该承载和体现一定的道理或价值。通过器物的功用,人们可以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智慧,从而在生活中实现道的实践和传播。总之,中国的智慧通过“生生之道”、“卦爻符号”和“器以载道”这三个方面,展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对符号系统的巧妙运用以及对实用与哲学相结合的独到见解。这些智慧不仅在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启示。2、
柏拉图:理念世界(本体) || 数学形式(分有) || 摹仿艺术(幻影)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也被称作本体,是真实存在的世界,是所有事物的原型和本质。他认为,我们所感知的物质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不完美映射。在这个理念世界中,所有的概念和形式都是永恒不变的,是绝对真理的体现。数学形式则是理念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分有了理念世界的本质。数学形式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它们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但相对于理念世界中的其他形式,数学形式更具有逻辑性和结构性。柏拉图认为,数学形式是连接理念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桥梁,通过数学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近理念世界。摹仿艺术则是对物质世界的再次摹仿,是理念世界的幻影。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摹仿,而物质世界本身也只是对理念世界的不完美摹仿。因此,艺术作品距离理念世界更加遥远,只是幻影中的幻影。在柏拉图看来,摹仿艺术无法揭示真理,反而会误导人们的认知,使人们更加远离理念世界。3、
康德:物自体(不可知) || 先验范畴(认知形式) || 现象界(经验对象)康德认为,
物自体是指那些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和理解的客观事物,它们是独立于我们的感知和认知之外的存在。尽管我们无法直接认识物自体,但它们是我们感知和经验的基础。
先验范畴则是指那些我们用来组织和理解经验的先天概念和认知形式,这些范畴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础框架。通过先验范畴,我们能够将感官经验组织成有意义的对象和事件,从而形成对现象界的认知。
现象界是指那些通过我们的感官和认知形式所呈现出来的经验对象,是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的现象。现象界是我们通过先验范畴对物自体进行加工和理解后所形成的表象世界。(二)莱布尼茨盛赞《周易》卦象"
宇宙代数学",却未悟中国"
象"思维之特质。
1、西方:象 → 理念(单向认知)在西方文化中,象往往被理解为一种理念的表达方式,这种理解是基于一种单向的认知过程。换句话说,西方人倾向于将具体的象徵物视为某种抽象理念的代表,通过这种方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这种认知方式强调了象徵与理念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得人们在面对复杂的概念时,能够通过具体的象徵物来简化和理解这些概念。
2、中国:虚 ↔ 象 ↔ 实(循环贯通)在中国的哲学和文化中,虚与实的概念贯穿始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循环贯通关系。虚无不仅仅指代空无一物的状态,更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和无限的创造力。象征则是虚无与实质之间的桥梁,它通过各种形式和符号传达了深层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实质则是指那些具体可见、可触的事物,是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存在。这种虚、象征、实的循环贯通不仅体现在艺术、文学和哲学中,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虚无的空间与实体的建筑相互呼应,创造出一种和谐与平衡。在书法艺术中,空白与笔墨的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的观念也体现了虚实相生的思想。通过这种循环贯通的方式,虚无与实质相互转化,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这种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哲学。
五、历史演进:三重辩证的文明张力(一)轴心时代奠基1、老子"有无相生"确立虚之本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有无相生”思想,深刻揭示了虚与实之间的辩证关系。他强调,世间万物皆由“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而成。这里的“无”,即虚无,它并非空无一物,而是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力;而“有”,即实质,是具体可见、可触的存在。老子认为,正是“无”与“有”的相互交织,才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在老子看来,虚无并非消极的存在,而是宇宙的本源和动力所在。它如同一个无形的容器,包容着万有,孕育着生机。而实质,则是虚无在具体时空中的显现,是虚无之“有”。这种虚与实的循环贯通,不仅体现在自然界的万物生成中,也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之中。老子“有无相生”的思想,为后世的哲学、文化和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它启示人们,要超越表面的现象,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同时,也要注重虚无的作用,发挥其在创造和转化中的独特价值。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了数千年的文明发展。
2、孔子"祭如在"重象之神孔子提出的“祭如在”,虽与老子的哲学体系有所不同,但在对“虚”与“实”的理解上,却展现出了异曲同工之妙。孔子强调,在祭祀祖先或神明时,应心怀敬畏,仿佛祖先或神明真的在场一般。这种“祭如在”的态度,实则是对“象”之神的一种重视,这里的“象”指的是祭祀的仪式、形式或象征,而“神”则是指这些形式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或意义。孔子认为,即便祭祀的形式看似虚无缥缈,但其背后所承载的敬意与信仰却是真实而深远的。这种对“虚”与“实”的辩证理解,与老子的“有无相生”思想有着内在的契合之处。孔子通过“祭如在”的实践,教导人们要超越表面的形式,深入体会祭祀背后的精神内涵,从而实现对祖先和神明的真正尊崇。这种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墨子"三表法"崇实之验墨子提出的“三表法”,是对“实”的极致追求与验证。所谓“三表”,一表为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二表为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三表为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一思想体系,强调了实践验证的重要性,认为一切理论、观念都应以实际效用为检验标准。在墨子的观念中,“实”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存在,更包括社会效果、民众福祉等更为宽泛的内涵。他主张通过历史的经验、百姓的直接感受以及政策实施后的实际成效,来评判一个理论或行动的价值。这种“崇实之验”的态度,体现了墨子对于实践智慧的深刻洞察,也为中国古代哲学增添了独特的实证色彩。墨子的“三表法”,不仅是对“实”的崇尚,更是对虚妄、空谈的有力批判。他强调,真正的智慧与真理,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能够真正造福于民众。这一思想,对于后世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人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勇于实践。
(二)宋明理学升华1、朱熹:"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虚)在宋明理学中,朱熹进一步升华了对于“理”的探讨。他提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这里的“理”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超越了物质世界的存在,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朱熹认为,“理”是构成世界万物的精神实质,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是创造和主宰万物的根源。朱熹的这一观点,与墨子的“崇实之验”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墨子强调实践验证的重要性,注重物质层面和社会效果的实在性;而朱熹则更倾向于探讨超越物质的精神层面的“理”,认为“理”是宇宙间最为根本的存在。这种对于“理”的探讨,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也为后世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路径。在宋明理学中,“理”的概念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哲学意义。朱熹等理学家通过对“理”的深入剖析,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思想体系,不仅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2、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
象)陆九渊则提出了“宇宙便是吾心”的观点,他将宇宙与个体的心灵紧密相连,认为宇宙的本质可以通过人的内心去体悟和理解。这种观点强调主观认知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心灵能够感知和把握宇宙的根本真理。陆九渊的这一思想,与朱熹强调的“理”在宇宙中的至高无上地位形成了有趣的对话。朱熹侧重于探讨超越物质的精神层面的“理”,而陆九渊则更注重个体心灵与宇宙的内在联系,认为通过内心的体悟可以达到对宇宙真理的认识。这种对宇宙本质的不同理解,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展现了古代哲学家们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3、王廷相:"理载于气"(
实)王廷相提出了“理载于气”的哲学观点,他强调物质世界(“气”)是理(“理”在此处可理解为事物的本质、规律或法则)的载体。王廷相认为,理并非独立存在于物质之外,而是内在于物质之中,通过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得以体现。这种观点注重物质世界的实在性,与朱熹和陆九渊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朱熹倾向于将“理”视为超越物质的精神实体,而陆九渊则强调个体心灵对宇宙真理的体悟。王廷相则站在了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将理与物质世界紧密结合,认为理的存在和表现都离不开物质。这种对理与气关系的独特理解,为中国古代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世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三)近现代转型1、魏源"师夷长技"(
实学复兴)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的思想,标志着实学在近现代转型时期的一次重要复兴。他深感中国在传统科技与文化上的滞后,主张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魏源认为,通过引进西方的“长技”,即科学技术和实用知识,可以强化国家的实力,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平。这一思想强调实践与应用,与古代实学家注重实用、反对空谈的传统相呼应。魏源的“师夷长技”不仅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科技启蒙,也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及现代化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他的这一主张,展示了在面临外来文明冲击时,中国传统实学精神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2、熊十力"体用不二"(
虚象重构)在近现代转型的背景下,熊十力提出了“
体用不二”的哲学思想,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在虚象层面的重要重构。熊十力认为,宇宙间的本体与现象是不可分割的,即“体”与“用”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他强调,本体并非超越现象而独立存在,而是内在于现象之中,通过现象得以显现。这一思想挑战了传统哲学中本体与现象二元对立的观念,为理解宇宙和人生提供了新的视角。熊十力的“体用不二”思想,不仅深化了对宇宙本质的认识,也为人类的精神追求提供了新的指引。他主张,人们应当超越表面的现象,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从而实现心灵的觉醒和升华。这一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于激发人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来的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3、钱学森"唯象中医学"(
象科学探索)钱学森,作为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的杰出人物,其提出的“
唯象中医学”理念,标志着科学探索与传统医学智慧的深度交融。他倡导,通过
唯象的方法论,即不深入探究具体机制,而是基于宏观现象和规律进行研究和应用,来重新审视和发展中医学。钱学森认为,中医学中蕴含的大量实践经验和独特理论,与现代科学并非格格不入,而是可以通过新的视角和方法进行整合与创新。他主张,
中医学的诊疗方法、草药运用以及阴阳五行等理论,虽源于古代,但其中包含的象思维与整体观,与现代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唯象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挖掘中医学的潜在价值,推动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这一思想不仅为中医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科学探索中的跨学科融合提供了新的启示。
六、结语:三极和合的文明密码虚、实、象的辩证运动,构成中华文明认知宇宙的"三足鼎立":
虚为造化之根,如《周易》"寂然不动"的太极本体
象为通变之枢,似河洛图书演化的宇宙代数
实为经世之基,若《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的造物法则当良渚玉琮的神人兽面纹(
象)在祭坛火光(
实)中沟通天地(
虚);当敦煌壁画飞天的飘带(
实)化作气韵流动的线描(
象),最终指向涅槃寂静(
虚);当"一带一路"的货轮(
实)承载人类命运共同体(
象)的愿景,驶向和而不同的文明星空(
虚)——我们便在这三重维度的交响中,触摸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奥秘:
虚以孕神,实以载道,而象者,所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也。 此三极环链,既解"庖丁解牛"中"以神遇不以目视"的修炼次第(由实入虚),亦诠"格物致知"的认知跃迁(即实显象),更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逻辑:在高铁穿梭的沃野(实)上,升腾起水墨氤氲的山水意境(象),终指向天人合一的宇宙诗篇(虚)。
虚、实、象的和合共生,不仅是中华古老智慧的结晶,更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启示。在科技的浪潮中,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实",它们如同精密的机械,构建出现代社会的骨架;我们看到了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象",它们如同梦幻的羽翼,拓展了人类感知的边界;我们看到了对于宇宙起源、生命本质的探索,那是人类永恒追求的"虚",它如同深邃的夜空,激发着我们对未知的渴望。
三极和合,不仅体现在对宇宙的认知上,更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各国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这正是"象"的展现。而各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识,则是"实"的基础。至于那超越国界、种族、宗教的普世价值,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则是"虚"的升华。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智慧,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真谛,也为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让我们在三极和合的交响中,继续探索、前行,共同书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传统文化##心理学##国学##人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