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落蕴藏大故事,台山八景中的洋楼群空置之谜

小村落蕴藏大故事,台山八景中的洋楼群空置之谜"/

您提到的这个现象确实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保护、地方认同等多个层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小村落有大故事,无奈空置的洋楼群,却让村庄入选‘台山八景’”的现象:
1. "小村落有大故事:" "历史底蕴:" 这个“大故事”很可能指的是洋楼群本身的历史。这些“洋楼”可能并非传统民居,而是特定历史时期(如民国、抗战时期、建国初期或外侨活动频繁时)建成的,与特定的历史事件、人物或社会变迁紧密相关。例如,可能是早期的侨商宅邸、教会建筑、学校、银行,或是某个特定行业的聚集地。这些建筑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者。 "文化印记:" 即使建筑本身的故事不完全宏大,它们也可能代表了村庄独特的建筑风格、审美情趣或手工艺传统,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 "社群记忆:" 对于村中的老人来说,这些空置的洋楼可能承载着他们的童年记忆、家族往事或村庄昔日的繁华景象,是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无奈空置的洋楼群:" "时代变迁:" 建造这些洋楼时的社会环境、经济模式已不复存在。随着现代化进程,传统的大宅院或特定功能的洋楼可能不再适应现代生活需求。 "经济因素:

相关内容:

有些地方,一听名字就令人浮想联翩,比如"浮月村"。

浮月村隶属广东台山的斗山镇,从海口埠过去有3公里路程,可以搭个摩托车直接到,也可一路徒步,欣赏沿途乡野风光。

我是一路走过去的,远处的山峦、绿油油的稻田,让人忘记自己是在珠三角。而其中经过的村庄,冷不丁冒出个"某某祖居"的牌子,叫人不可小觑。

比如这个"胜华里",香港前"财爷"曾俊华的祖居就在里面,而这样出过大人物的岭南古村,当地多不胜数,让人暗自一句:台山,一个神奇的地方。

浮月村名字的由来,据说源自村里一位穷秀才在修门楼时撰了一幅楹联,"浮台凤阁出富贵,月殿龙楼产英雄",但秀才姓甚名谁无人记得了。

让浮月村出名的, 是洋楼多,因为村中出洋的人也多,据说现在村里居民有300多,但海外乡亲的却有近3000人,看这个比例是不是有点惊人呢。

上世纪初,村里人大多漂洋过海去了美加,若干年后,荣归故里的"金山伯"们将自己在海外所见所闻带回家乡,其中留存最久的便是15幢中西合璧的小洋楼,别出心裁地坐落在村庄的小溪边、田野里,当初的无心之举,几十年后却成了"台山八景"之一。

浮月村的村头村尾各有一座门楼,门楼附近都有一座亭子,台山华侨多,门楼和凉亭上都有捐赠者的名字,这也是侨乡所常见的了。而凉亭的安排甚好,乡亲们休息等车时,有个遮风挡雨之所。

走入村中,印象深刻的是村子干净又宽敞,水泥地面平整,若有宴请,就地摆个几十围完全不是问题。

老人们聚在榕树下聊着家常,见有生人来问,都知是来看洋楼的,微笑着扬手一指:"往那边走吧,都在后面。"

洋楼几乎都以楼主的名字来冠名,名字刻在了高高的山花上,让见到的人赞叹楼的精美,更是一种成功人士的标榜,比什么门牌号码都好使。

其中最具名气的是"贤安居",为旅美乡亲陈贤安所建,有名之处在于陈先生之子陈焕展是制造出美国第一架太空望远镜的科学家。

它的特征是用红砖做墙,几十年风雨的侵蚀已经褪去了最初的华丽,就像历经岁月洗礼的妇人,有另一种风韵。山花上的楼名已被完全抹去,只能借助墙壁上的语音介绍来获取一些讯息。

顶楼的四角有凸出的角楼,也叫"燕子窝",是结合了碉楼建筑的防卫需要,最显眼的还是顶部的穹顶,就像将军的头盔。

楼上还有人住,晾晒着衣物,但据说也是帮屋主代管房屋的人,而楼主及后人应该很久没有回来过了。

洋楼都大门紧闭,不可入内参观了,有的也做了其它用途,比如文创之类,有的洋楼后面修了一条铁扶梯,可以直上二楼的高度,视野更加开阔,远处的田野,沧桑的洋楼散落其中,像一幅水墨画般。若在一早一晚来到这里,阳光从不同方位照过来的,画面又有不同。

英庐的廊柱很漂亮,尤其是从侧面看的时候,很有罗马式建筑的一些风格,可能也是15座洋楼中修建的较晚的缘故吧。

而下部则没有多大变化,更像一座碉楼,精巧的窗檐下则是厚厚的木板,当年应该还有厚厚的钢板在外层。在匪患猖獗的年月,"金山伯"们即使想好好展示一番自家洋楼的精美,也似乎有所顾忌。

15座洋楼中,有一座显得特立独行,独自在村子的一隅,它叫"中山阁",光听名字都觉得不一般,令人想不到的是,它还真和"孙中山"先生有点联系。

楼主陈国麟的父亲陈栋华与孙中山先生早年在美国有一段革命情谊,而这无疑是值得家族荣耀的事,所以将楼命名"中山阁"。一栋四层的洋楼,下面两层封闭,三楼的回廊上修了防护栏,与其它的洋楼隔开了一段距离,设计也相对简洁一些,有那么一点点孤傲的味道。

所有洋楼都在民国时期修建,最早的建于1917年,最晚的1936年,虽然其中没有哪座算得上台山数一数二的洋楼建筑,但胜在数量居村落之首,且栋栋风格迥异,也称得上一个洋楼的小博物馆了。

除了洋楼,村里还有一排排整齐的平房,隔出一条条深巷,老人家坐在门口摇着蒲扇,对偶尔从巷口望过来的好奇目光,不惊不喜。最前排的是"陈公祠",陈姓无疑是村中大姓了,从那些洋楼的主人便也知一二。

浮月村本身的风景就很美,村前一个半月形的水潭,好几棵大榕树分布在村子中,其中还有一棵"姻缘榕",想必在旅游旺季,来村里的游人定少不了去沾好运的。

台山、开平相隔不远,洋楼建筑上有些相似,上部洋楼,下部碉楼,但台山的明显变化更多一些,而洋楼与村落这样的侨乡特有景观,浮月村是其中不可错过的一个。

发布于 2025-09-02 12:58
收藏
1
上一篇:广东早期“土豪村”全村移民海外,众人感叹“幸好走了”! 下一篇:探秘广东“最穷”小城,冷门至极却美食天堂,一口惊艳舌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