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江山,更爱美人,哪个英雄好汉宁愿孤单……

听见这首歌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曾有过那种恍惚,说不上是痴,是愁,还是某种怅惘。多少人,明明活着的日子里紧握刀枪,却在夜里只为那“美人”翻来覆去。你说,所谓江山豪气,和一个好看的眉眼,到底哪个更让人心动?我觉得,大部分人啊,可能还是对“美人”两个字更有想象。
这话扯远了,但一提到三国,大家第一反应都是“拼杀”“权谋”,好像山河铁血里就没女人的位置。实际上,历史和小说里头,都有几个女人,能让整个男人世界都发了神经。要说“三国美人”,貂蝉大概首当其冲。这名字听着就有风情,不知道是不是写传奇小说的人故意起的。尤其各路影视剧、民间戏台,谁不想见她一面——她总是半掩着纱帘、眉眼里藏着故事,让人心里起伏。

但你要真追根问底,貂蝉这人到底从哪儿来的,还真不是一锤定音。有人说她是徐州下邳的姑娘,也有人坚信米脂才是她的老家。米脂县,这名字听起来挺土的,不像是能出“红颜祸水”的地方。结果你一查,发现这地方在陕西黄土高原,倒是跟“盛产美人”沾上一点边。你问陕西“米脂县”,当地人八成第一句话就是那句老谚语,“米脂婆姨绥德汉”。这地界,“婆姨”不单指媳妇,泛指姑娘、女人。谁家要是娶了米脂姑娘,准保是左邻右舍羡慕一整年的好事。
说米脂出美女,其实也没人讲得明白原因。有人瞎猜是水土好,河水里多点灵气。你看地形图,这地方卡在陕北的黄土沟壑里,隔着几百公里黄沙,和南方的水润精致八竿子打不着。米脂的小米特好,颗颗金黄,小米粥一锅,下了锅能看见粥上细油漂着,算是本地人骄傲的“养颜法宝”。有位法国科学家还瞎研究,说吃粗粮多的人颜值高。咱不管这套理论真假,反正米脂人过日子踏实,姑娘皮肤也真是细。

不过你光说小米、河水,也太单薄了。米脂“美人”出名,不单靠一层皮相。这里的女人骨子里头硬气,流传到今天还有点传奇劲儿。要论米脂的历史,那些数得上号的人物,男的有李自成,女的有说不完的婆姨。有的人写过,米脂古时候管得是“五龙氏”,属于神话,谁都当个传说听,有意思是真有北盘龙山这种地方。而要是说李自成,米脂人的脸上都是种自豪。他们家族做过农民起义,和后来红军扎根陕北,有那么点精神纽带。
你以为“美人”就只能在画里看,她们其实活得挺拧巴。比如杜焕卿,她是民国年间的米脂姑娘,比那些传说里的貂蝉直白得多。1912年生,小商人家里出来,没过几年,风气变了,她一头扎进共产党,去地下联络,不是为活命,是为信念。她怀着孩子的时候碰上事了,敌人一顿折磨,孩子早产没能活。她抿着嘴一声不吭,死在牢下,年纪不过二十多。杜焕卿的名字,放在烈士陵园里,是后来的事,她本人活着没享受多少光。谁说美人只会撒娇?米脂的婆姨,有时候连命都敢豁出去。

到了新中国,高东丽又是另一个故事。她1972年参军,扛着电话线去唐山当兵,赶上76年地震,楼都塌了,她还揪着耳机,死时手的姿势还停在工作上。你看,这样的女人,皮相谁都赞同,风骨更叫人敬佩。她牺牲后被称作“雷锋式战士”,军里、城里都给她挂了名。
其实我觉着,米脂的“美人”说到底其实是一种气息。你如果真进了当地的小院,锄头边泡一碗小米粥,陪婆姨们聊会天,说说繭衣针线,小孩打闹,她们的气质就会透出来。那种骨子里的直爽,不怕苦,嘴上利落心里柔软,死活不肯认输。每当战乱来临或家国有难,出头的常常是女人。她们前半生或许都是张罗灶台、奔忙日常,一旦风云变色,比男人还坚韧。

所以咱们说“美人在骨不在皮”,不是说脸蛋不重要,而是时间长了,人的骨气能撑起来一生。外貌顶多惊鸿一瞥,日子里真正让人不舍的是性格,是风骨,是精神。米脂婆姨,世人只说她们“好看”,细品去,才知道是能扛事、能撑场、能熬苦的“好看”。
你问米脂为啥总出美人?有的说气候,有的扯小米,也有人说是风俗。其实更像是黄土高原的辽阔和复杂,养出来一群既硬朗又带着温柔的人。美人不只一时,不只一地。历史里头,她们或许只留下一句传说或一面旗号,现实里,她们的故事总在继续。

写到这儿,忍不住想:貂蝉到底算不算米脂的女儿?杜焕卿的苦撑,值不值得?高东丽的最后一刻,在耳机线那头,是不是有个妈妈正担心女儿安危?这些都是留白,开了头但没完结的事。米脂婆姨的故事,从来没有真正落幕。美人之美,有时候是人的精神撑出来的。你说,这样的美,到底归谁所有?江山?美人?还是那些看故事的人心头的一阵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