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省伶探寻群山雪岭秘境,尼泊尔神灵之地(上篇)

曾省伶探寻群山雪岭秘境,尼泊尔神灵之地(上篇)"/

这是曾省伶先生文章《群山雪岭中的神灵之地——尼泊尔(上)》的标题。请问您想了解关于这篇文章的哪些内容,或者需要我为您做些什么呢?例如,我可以:
1. "提供文章的摘要或主要内容概述。" 2. "分析文章的结构或写作风格。" 3. "探讨文章中提到的尼泊尔的文化、宗教或自然景观特点。" 4. "如果您有原文,我可以帮您分析特定段落。" 5. "查找关于这篇文章或作者的更多信息(如果可能)。"
请告诉我您的具体需求。

相关内容:

  都说尼泊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贫穷国家。加德满都交通秩序混乱尘土满天飞。整个国家交通设施落后道路坑坑洼洼。经常断电,食物不一定习惯……

  朋友说,那么穷的地方,有什么看头!我想,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呢?我的初心是为了去看喜马拉雅山,去了一趟西藏都没看到。还为了去感受一下很不了解的印度教文化。暂时去不了印度先去尼泊尔看看。尼泊尔是世界上唯一以印度教为国教的国家。再说了尼泊尔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我虽说并不信仰佛教,但对所有宗教都比较感兴趣。好奇为什么诞生了佛教的地方却不信佛教。

  2025年5月17日,我登上了去尼泊尔的飞机。

我带上了充电宝、烧水壶、奶粉、点心、防水套鞋,还有给尼泊尔小朋友的糖果,行李比以往重了不少。

此前我所知道的尼泊尔仅仅只是,与我国西藏接壤,中世纪时,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嫁给了中国西藏的松赞干布,还带来了释迦牟尼的8岁等身金像。尼泊尔是佛教大师莲花生的修行之地,是莲花生大师将佛教传入了西藏,成就了西藏佛教的发展。

  出发之前作了点功课,得知尼泊尔是个高山之国。在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北邻中国,其余三面与印度接壤。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亚洲大陆文化与宗教的交融之地。

  尼泊尔是一个典型的高山山地国家。全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中,有8座在尼泊尔,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珠穆朗玛峰。

  尼泊尔国境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5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总面积为14.7万平方公里,比我国的重庆还小点。就在这200公里的距离里,海拔从北方珠穆朗玛峰的8848米下降到南方特莱平原的不足200米,落差之大,在全世界绝无仅有找不到第二个。但是,尼泊尔人口密聚的城市乡村海拔并不高,加德满都海拔1300米,博卡拉海拔800米,奇特旺海拔仅150米,我们去的最高点纳加阔特海拔也才2100米,根本没有高反问题。

  尼泊尔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为邻,境内又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但与紧挨着的西藏相比,自然环境却截然不同。喜马拉雅这道天然屏障,遮挡了来自北方的寒流,而来自印度洋的暖流给尼泊尔带来了温润的气流。所以,喜马拉雅山以北的西藏,遍布雪山湖泊,荒山秃岭。而越过喜马拉雅山进入尼泊尔境内,大地却忽然变成了绿色。坐在飞机上俯看尼泊尔大地,会感觉到与西藏载然不同的地貌。我很喜欢从飞机上俯拍地区的地形地貌,难得的视角效果。

  云南离尼泊尔真不远,机翼下已经出现了尼泊尔的山川河流,沟壑峡谷,城市田园。

尼泊尔机场的壁画。

  尼泊尔是一个多民族、多种姓、多宗教、多语言的国家。

尼泊尔 农业人口占80%以上, 2021年人均GDP约为1209美元。旅游业是尼泊尔的一大经济支柱,占了将近30%的GDP。

尼泊尔2008年才废除君主主制,现在是联邦民主共同国。

  前来迎接我们的尼泊尔地导阿华用尼泊尔特有的礼仪欢迎我们。


  全程为我们开车的尼泊尔师傅,驾驶技术老好了。尼泊尔的道路崎岖不平,坑坑洼洼,爬坡上坎,下坡绕弯,随时与迎面而来的大货车擦肩而过,一路平安无亊。

  我们的第一个景点纳加阔特,海拔2100米,是加德满都河谷旁的一个小山村。这里是观赏雪山日出的胜地,是可以远眺喜马拉雅山势的观景台。

加德满都海拔是1300米,我们出发就一路上行直到再也无法行驶,下车后我们徒步爬上一个很徒的坡终于到了纳加阔特最高也是最好的酒店。

  酒店给我们每人献哈达,端上饮料还给我们的额眉中间点了红色蒂卡。

  在尼泊尔的第一顿晚歺。清淡的疏菜汤,薄薄的烙饼还有各种菜疏和水果,很合我的口味。

  我们酒店所处的位置真不错,就在喜马拉雅群山对面山顶上。阿华说,在天气晴朗的日子,可以看到对面的珠穆朗玛峰。

我迫不及待地登上酒店的观景台,远眺云雾蒙蒙的天际,希望第二天能一睹喜马拉雅山脉的雄姿。

  阿华说,早上四点钟就要起床,日出大约在四点二十分。

  第二天凌晨四点我准時起床,第一个登上观景台,眼前雾气蒙蒙,耐心等待到四点半了,天边只露出淡淡的微红,五点钟了,别说看喜马拉雅山了,连太阳都还躲在云层里没露面。

  我们旅游团里的几个摄影爱好者,守望着不甘心地盯着眼前的莽莽群山,喜马拉雅山脉是看不到了,心里不禁有点失望。

  终于,红日从薄云缝隙里出来探了探头,很快又回去了。

  虽然没有如愿,但眼前黛色的群山,起伏跌宕的山影十分壮观,也算一景。正好阿华也上观景台了,他说五月份来尼泊尔稍晚了点,雨季就快来了,山上雾气渐渐浓了。三四月份才是尼泊尔最好的旅游季,朗朗的天空,雪山连绵真是太美了!我们来晚了一点。

  这张照片是从资料上下载的,两座小楼就是我们当晚住的酒店,位置非常好,喜马拉雅山脉的雄姿就在前方。可惜我们没有这个眼福。没能亲眼看到,不甘心,所以下载这张图片,以了心願。

  从纳加阔特下来,我们到了尼泊尔的第三大城市巴德岗。

  巴德岗杜巴广场入口处。

  巴德岗从14世纪到16世纪都是尼泊尔当時马拉王朝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是中世纪尼泊尔艺术和建筑的发祥地。

  杜巴意为“皇宫”,杜巴广场就是皇宫广场。是巴德岗的第一大广场,广场上最主要的建筑是有99个庭院的老王宫。

  王宫的侧门站着岗不让进。

  只好打个卡了。

  源自17世纪的女神像。

  尼泊尔的历史比较简单,也许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群山的阻隔。闭塞的交通,历史进程较缓慢。需要注意的是:

尼泊尔最早有记载的王朝是克拉底王朝。据传说,克拉底人来自尼泊尔东部边疆之外的一支游牧的蒙古私亚人部落。约公元前1500年起他们在尼泊尔远东地区开始建立王国并进行扩张。大约在公元前700一600年,他们来到加德满都谷地,征服并取代了当地土箸,建立起克拉底王朝。

  在克拉底王朝统治时期,艺术、文化和贸易逐渐繁荣起来,奠定了尼泊尔文化结构的基础。当时,中国印度等国家和西藏地区的商人经常往来于尼泊尔,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释迦牟尼曾经到尼泊尔谷地宣扬佛法。公元前265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带女儿一起到释迦牟尼诞生地蓝毗尼朝拜,并访问尼泊尔谷地。

  源自17世纪的拜乐布神像。

  尼泊尔有据可查的历史开端是李查维王朝。大约在公元250年,北印度的李查维人迁入尼泊尔,逐渐取得统治地位,建立了李查维王朝。这是尼泊尔真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端。

  印度教的神,面貌怎么那么狰狞。阿华说,这是一个很厉害的神。

  以上三座神像都在王宫的金门旁边,有护卫王宫的意思吧。

  13世纪,马拉王朝取代李查维王朝,成为尼泊尔的主要统治者。这个王朝从13世纪延续至18世纪,5个世纪之久。马拉王朝的祖先来自南印度。

  18世纪,沙阿王朝崛起。1764年,沙阿完成了尼泊尔的统一,建立沙阿王朝。

1788年和1791年,沙阿王朝以贸易的领土纠纷为借口,大举入侵中国西藏,一度攻占拉萨周边的日喀则,还将收藏无数藏传佛教珍宝的扎什伦布寺洗劫一空。乾隆皇帝大怒,命康安、海兰共率七万大军保卫西藏。清军攻入沙阿王朝本土,一度打到其首都附近。沙阿王朝不得不在1792年与康安议和,并接受清朝为宗主国,每年向清朝进贡,直到1905年才终止。

  尼泊尔马拉王朝建于公元13世纪。作为曾经的国都,巴德岗有相当规模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古城中心的三大广场:杜巴广场、陶玛迪广场和塔丘帕广场上。

  王宫金门的右手边是王廷后宫——55窗宫。阿华介绍说,55窗宫建于公元1700年。曾经有位王妃,因不能自由外出被困后宫而闷闷不乐,国王为了讨王妃欢心,下令将王后宫的外墙拆除,全都換成窗口,一共55扇窗。王妃身不出宫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了。

  据说,因为国王自己喜欢雕刻,55扇窗中有一扇是国王亲手雕刻的,因时间久远已不能确定哪一扇是国王亲手雕刻的。在观赏这些用檀香木雕刻的精美“窗户的阳台”時,总会揣测哪一扇窗是国王的作品呢?

  现在这座宫殿己经成了尼泊尔国家美术馆的一部分。里面陈列着尼泊尔最优秀的古代雕刻和绘画作品。怎么没安排我们进去参观呢?近在咫尺却擦肩而过,是旅途中经常的遗憾。

  巴德冈杜巴广场老王宫的正门叫”黄金门”,建于1754年,是巴德岗最后一位国王拉纳吉特.马拉的作品。

  离金门前方五米的地方,矗立着一根高高的石柱,顶端盘坐的人像双手合十面向金门。那是马拉王朝布帕享德拉国王的铜像。

  黄金门的门柜、门头和顶部的装饰雕刻精美,是尼泊尔铜雕艺术作品的代表作。

  1979年。这尊国王的雕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王宫金门有卫兵把守。

  国王高高在上,我想从不同角度看看这位国王的尊容。

  金门左边的白色建筑是王宫,我们没能入内参观。

  杜巴广场上这些造型独特的建筑群真是以往走过的地方里从未见过的。经过岁月的磨砺,这些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有一种繁华过后的积淀着历史沧桑的厚重的美感。

  这些从小游玩在古迹中的孩子们活蹦乱跳何其快乐!拍摄时我向他们挥挥手,他们即刻挥手回应我,机灵且敏捷。

  在马拉王朝的全盛時期,巴德岗有规模庞大的王宫,以及庞大的神庙建筑群。现在剩下的只是一小部分了。

  据说,巴德岗最有特色而且最引人注目的寺庙当属杜巴广场东南角的亚克舍希渥庙。在24根用于支撑庙塔的石柱下端,刻有一幅“魚水之欢”的彩绘浮雕是“少儿不宜”之作。阿华不便介绍,我们不知,错过了最有特色的庙。

  这是一位高种姓的贵妇,从她的肤色服装气质上可以看出,还有几个跟班在她后面紧跟着。

  这个从广场上走过的女人不知属于哪个种姓。

  宗教对尼泊尔的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在尼泊尔社会中曾经长期存在。虽然在现代社会中种姓制度的程度有所减弱,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婚姻、职业和社会交往的选择。

  这个小男孩有专门的摄影师跟拍,我抓拍了一张。

  广场上可爱的小女孩,是旅游团里张老师拍的。

  阿华说这扇窗叫“人眼”窗,从里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外面的情景,而从外面看不到里面的东西。

尼泊尔的建筑非常注重窗户的装饰。窗户的花纹繁复精美,雕刻精细造型美观。

  他在窗内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拍他。

  这是我从在尼泊尔买的画册上翻拍下来的“孔雀窗”,被誉为“加德满都山谷最漂亮的的窗户”。朔源可追溯到15世纪,虽历经数百年风雨,那窗上的孔雀依然栩栩如生,成为了现今尼泊尔无数明信片和照片上的主角。既然有这样高的赞誉,还是分亨一下。

  尼泊尔各种木雕精美的窗饰为整个建筑增添了独特的美。

  不知道有什么活动,一群学生在广场上。接受传统教育?

  从金门进入王宫后右拐,便是国王和王后的沐浴池。

如此精美的水龙头,不能不拍特写。

  尼泊尔人不怕蛇,眼镜蛇这样守着,洗澡时心里不怵吗?

  巴德冈街景。

  这些现代建筑和广场上的建筑风格一样,红砖彻墙深色的精雕木窗。

  巴德岗市区街道上很多这样的唐卡绘制匠人的店铺。

  在传统的尼泊尔唐卡中,既有佛教的佛像、菩萨像,也有印度教的神祗形象。据说,唐卡的发源地是尼泊尔。

  这位店铺老板热情地回应我的拍摄。

  导游阿华的家就在巴德冈,这是他家的木雕商铺,由他妻子打理。巴德岗的木雕很有名。

  巴德岗还有一个称号叫陶器之都,阿华说城中大多数人都会这门手艺,在这里制陶工艺传承了上千年。阿华带我们到陶器广场上,说大约1300年前这个广场上就有了以制陶技术为生的传统家族。也许阿华不知道,中国人的制陶工艺技术少说也有三四千年了,为了尊重他国的历史文化,我们也就那么一看。

  尼泊尔城市街面上有不少这样的休息亭,供人歇息。

  巴德岗神庙中最著名的是陶马迪广场上的尼亚塔波拉庙,又称五层塔。建于17世纪,是尼泊尔最高的印度教神庙。

  神庙的五层顶檐由108根大柱支撑。柱上刻有印度神吉祥天女的108个不同形象的彩色木雕,每根木雕都讲述了一段传奇故事。

  参观時并不知晓这108根木雕上有传奇故事,不然一定要用相机拉下来看看。

  在五层台座上,分别有对衬的五对雕刻精致的神兽大石雕。

  后来得知站在台座上举目远望,可以看到喜马拉雅山脉。导游阿华也不介绍一下,我只顾拍照没有站上台座望一望,万一真能看到喜马拉雅呢。

  知道从屋顶上一直垂下来的那条窄带子有什么用吗?那是神与人沟通的天线,神的祝福从天上通过这条“天线”降临人间。这是我请教过阿华的。

  神狮护卫着尼泊尔的国旗。

尼泊尔的国旗很特别,是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是世界上唯一的非矩形国旗。

  西陆湿婆庙。

  这座寺庙的造型非常独特漂亮,我很喜欢。

  英国著名的旅行家鲍威尔曾经说过:“就算整个尼泊尔都不在了,只要巴德岗还在,就值得你飞越了半个地球来看它。”。这句极致的赞誉是真的。

巴德岗是中世纪的王城,它见证了500多年来马拉王朝的兴衰和荣辱。

  巴德岗街景。

  巴德岗的警察。

  尼泊尔是藏传佛教莲花生大师的修行地。博达哈大佛塔是世界上最大的覆钵体半圆形的佛塔之一。它的建筑风格独特,周围飘动的经幡让我有重回西藏的亲切感。环绕四周的众多小佛塔的陪衬让庞大的博达哈大佛塔更加庄严神圣。

  这里俗称“小西藏”。宏大的白色穹形基座上矗立着方形塔,塔的四面画有巨大的、洞察世俗的佛眼。

  佛塔基座台阶口两边有两座雕像,阿华说,左边举剑者是我国西藏的松赞干布,右边的是尼泊尔嫁给松赞干布的赤尊公主。

  这是佛教的领地,莲花生大师的庙殿。是他把佛教带到了中国的西藏。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场倾盆大雨。走不出去就只有走进佛塔旁的寺庙,佛教有专职的喇嘛,而印度教没有。印度教有苦行僧,我们却一个也没碰到。

  在西藏这样华贵的佛堂见得多了。佛教的法具装饰雕像绘画让人感到尊贵庄严神圣,怎么印度教给人的感觉是繁杂混乱怪异。这是一种表面的感观,待我们后面慢慢再往深处看看。

  这位老太太看我要拍她,淡定地整了整自己的装容。一位端庄时尚的老人。

  斯旺那布庙,始建于2000多年前,是尼泊及各个宗教融合相处的最好地方。前来祭祀的有尼佤尔尼姑、藏族喇嘛、佛教印度教的贵族朝圣者。

  斯旺那布庙供奉的佛教文殊菩萨。

  建在山坡顶上的白塔是藏传佛教有“佛眼”的方塔,经幡随风飘扬。

  这是印度教的神庙。

  白塔前众多的小塔是印度教的。各种铜饰木雕是印度教神庙的标志。

  佛教和印度教就这么和谐一处。

  成群的鸽子飞来飞去,一条条流浪狗懒洋洋地躺在路中央睡觉,毫不理会来来往往的行人。

  寺庙周围的树上、围栏山、灯柱上、到处是成群窜来蹦去毫不怕人的猴子。所以斯旺那布庙俗称“猴庙”。当天我穿了件红色的裤子,一只小猴子竟然扑上来抓住我的裤子嘶叫,吓得我赶紧甩开它走开了。

  这张照片是张老师拍的。

  这个粗大的金桕是印度教的镇妖法器。

  寺庙面向加德满都市区,有一个很大的平台,将加德满都河谷尽收眼底。市区没有高大的楼房,但遍布河谷密密匝匝的建筑群非常壮观。

  极目远眺,青黛色的群山在云雾笼罩之间起伏跌宕,护卫着这个遍布山谷的古城。

  一个喇嘛举着手机自顾自拍地穿行在一群尼泊尔妇女身边。

  庙里的这两座造型独特的白塔不知道是佛教的还是印度教的。

  阿华说来庙里的人都会围绕这些佛塔走三圈。我拍完照匆匆地走了三圈。宁可信其有好处嘛。

  停车场边的大树下一只猴妈妈悠闲从容地怀抱着两个幼崽,对身旁的汽车和行人视而不见。

  我们离开加德满都前往奇特旺,约165公里,需乘车5小時。一路辛苦。

  尼泊尔的南部是低海拔的特莱平原。这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尼泊尔的主要农产区。平原上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奇特旺。

  奇特旺的尼泊尔语意为“密林心脏”。远古时候,从巴基斯坦到印度河流域,再到缅甸的边境一带,都是广阔的原始森林,奇特旺正好位于森林的中心地带。如今,除了奇特旺,这片原始森林几乎被破坏殆尽了。

  在尼泊尔独立之前,这里一度是英国、印度王室和贵族专用的狩猎场。这里有大量出没的野生动物,有珍贵的独角犀牛、孟加拉虎、以及不同品种的鹿、熊、豹、野猪、鳄鱼和350多种鸟类。

  尼泊尔独立后。1962年,成立了奇特旺国家公园。1984年作为自然遗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我们住进了奇持旺丛林酒店。

  没想到尼泊尔的边远莽野之地会有这样别致、清新秀丽的酒店。

  餐厅里的饮食都是自助餐。有当地特色的炒饭烙饼,也有面包和各种蔬莱水果。感觉比去欧洲吃西餐还要可口。

  酒店里的游泳池,

  散落在花经、细石路和榕树林里的一幢幢小平房,外观质朴,内里与城市里的酒店装饰布置一样的标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在这里住了两晚,不仅一次没有停过电,而且WiFi也很给力。还有烧开水的壶,让我千里迢迢从国内带去的装备,一样也没用上。

  别看外观是简约的茅草凉亭,里面有冰柜、咖啡机等设施,是个不错的小酒吧。

  到奇特旺不能不提及的是在西边与印度接壤边境上的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蓝毗尼。

古时候,印度的阿育王和中国的高僧法显、玄奘都曾到蓝毗尼朝圣。我之前曾在介绍玄奘取经的书里看到蓝毗尼佛祖出生地的照片,已是一片荒凉。说玄奘到此地时,佛教已经衰败了。

我们旅行团里有一对皈依佛门的虔诚弟子,到奇特旺的第二天凌晨三点多钟就出发前往一百多公里外的蓝毗尼朝圣去了。虽说一百多公里并不太远,但尼泊尔的道路艰难,只能在圣地呆两个多小时,来回坐车却要十多个小时,当天很晚才能返回。坐车实在辛苦。又不是佛门子弟,所以除他们俩位去了蓝毗尼,其余十多人没有去。大家对原始森林里乘坐独木舟和探险看犀牛的活动更感兴趣。如果路途不是那么艰辛,时间比较宽裕的话,我还是很愿意去蓝毗尼看看的,毕竟是那么有名气的地方。像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一样,每个信仰宗教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圣地。两位旅友的执着和虔诚值得尊重。

  到奇特旺丛林酒店当晚,晚饭后,当地的塔鲁族人给我们表演了本民族的歌舞节目。

  入夜,在酒店的空地上,塔鲁族青年在轻快节奏的鼓乐声中跳起当地特色的竹竿舞。

  第二天一大早,在奇特旺丛林的纳拉亚尼河边,我们坐上了独木舟。行进在丛林的河道上,两岸是原始森林。

  坐在独木舟上要保持平衡不能乱动,身体偏移一些独木舟就会晃动起来。当地人也真够胆大的,居然没有给我们穿救生衣。

  在河道两边的滩涂水泽中,不時会发现漂浮在水中的鳄鱼。我开始还担心鳄鱼会攻击我们,看给我撑船的当地人非常淡定,心想这些鳄鱼也许对独木舟早己司空见惯,当成是这个生态环境里的一员了,在水里动都不动懒得理我们。

  据说每逢季风期(6一8月),流经公园的河流就会泛滥,成为游客和当地人的禁区,非常危险呢!还好我们是5月中旬到的奇特旺公园。出门旅游一定要选好出行的季节时间。


  我们这个旅行团十多个人,分坐两只独木舟,大家互相拍着照,兴致勃勃又有点紧张。必竟这泛黄的河水有的地段水流还是有点湍急,雨季到来時水势会大很大,千万不可行舟。

  河两边的丛林是鸟儿的天堂,据说这里生活的鸟类大约有500多种。独木舟悠悠地行驶中,两边的丛林里不时会传来不知名的鸟鸣声。孔雀清脆的叫声回响在绿林深处。

  我们在河道上行驶了半个多小时,前面就是即将上岸的地方了。

  说实话,上了岸心才放松下来,不能不说是一次难忘的独特感受的体验。

  送我们的独木舟返航了。

  上岸后我们的下一个项目是:丛林徒步。

  上岸后阿华将两个当地的壮汉介绍给我们,说是酒店安排的丛林徒步行专职导游。其中一个背望远镜的导游用英语说:欢迎你们来奇特旺旅游,我们马上就要进入丛林,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持安静,不要大声说话,打扰了丛林里的动物。我们怕遇到凶猛的动物,动物也怕我们的。大家跟着我走,不要相隔太远。如果遇到猛兽大家不要害怕,赶快躲到树后面,我们会保护大家。他指着另一位壮汉说,他手里有大棒,在前面给我们探路。我会随時观察周围的动静,我旁边的一位旅友悄声说“吓唬人!” 我倒也并不十分害怕,这都是早已成熟了的路线。加上导游二十来人,踩着地上的落叶,我们向丛林走去。

  丛林里的树木并不十分茂密,有路径通往林区。我们走走停停,呼吸着森林里清新的空气,心情很是愉悦。这样轻松的感受真是久违了。

  背望远镜的导游会不時停下来采几片植物的叶子,告诉我们这是某种植物,可以治某种疫病。看见害羞草会停下来摸一下让我们看。他还会停下来用望远镜向周围的树林里仔细观察,并不時和拿大棒的同伴交流一下。而拿大棒的导游负责任地在我们前面和四周巡游。我当时怎么就没想到拍下这些生动的场景呢,现在才想起来,可惜了!多难得的一幕!

  这就是旅游团里的张老师,他的夫人到美国去旅游了,他却一个人跑到了穷国家尼泊

发布于 2025-09-02 11:28
收藏
1
上一篇:济南游客亲历丽江,羡慕丽江人生活,快来考考你对丽江的了解! 下一篇:非巅峰之巅,尼泊尔最迷人风景,它比珠峰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