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宁城散记,辽代大明塔的神秘魅力探秘之旅

02宁城散记,辽代大明塔的神秘魅力探秘之旅"/

这是一篇关于辽代大明塔的散记,希望能符合您的要求:
"02 宁城散记之辽代大明塔"
踏上宁城这片土地,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遥远过去的门。这里曾是辽国的腹地,留下了无数辉煌而神秘的印记。而在众多历史遗存中,辽代大明塔,无疑是其中最醒目、最引人遐思的存在。它如一位沉默的巨人,巍然屹立于市中心,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和王朝的更迭。
初见大明塔,第一印象是其庞大的体量和独特的造型。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佛塔,而是辽代“藏经塔”的典型代表。塔身呈八角形,高达五层(部分文献记为九层,但普遍认为是五层),通高约42米。塔基宽阔厚实,用巨大的条石垒砌,给人一种沉稳、庄重的感觉。塔身各层结构略有变化,第一层最为宽阔,开有四个拱门,门洞高深,气势恢宏。往上各层尺寸逐渐缩小,窗户也由拱门演变为直棂窗,线条趋于简洁,塔刹部分更是精巧玲珑,直指苍穹。
走近大明塔,可以细细品味它的建筑艺术。塔身采用砖石结构,砖雕工艺精湛。无论是门框、窗棂,还是塔身表面的线条装饰,都透露出辽代工匠高超的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辽朝君臣百姓崇信佛教,辽代妇女的衣着服饰流行“佛妆”,契丹皇族和贵族的名字里很多含有“和尚”“僧”“观音”等佛家的字词。辽灭亡后,耶律大石在中亚地区建立西辽政权,继续着佛教的信仰,并以佛教立国。

在辽国疆域内,各地修建了众多佛塔和寺院,辽塔便是仿照唐塔为原型建造。经过战火的毁坏,唐代佛塔只有砖石塔在中国遗留了下来,唐代的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城西门的农安辽塔为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结构,是辽圣宗太平三年(公元1023年)所建。大明塔和农安辽塔都是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

依据先建城而后建塔寺的传统,从统和二十三年(1005),辽圣宗在故奚王牙帐地开始兴建中京城开始,到统和二十五年(1007)止,历时三年建成了一座雄伟的中京大定府城。这期间有没有可能建一座塔呢?那么我们参照一下辽兴宗营建辽上京庆州白塔从重熙十六年(1047年)开始,建成于重熙十八年(1049年)止,用了2年多的时间建成一座塔的时间来算,建成一座大明塔的修建在辽圣宗时期的时间是还是很充足的。

辽圣宗在位49年(983年—1031年),是辽朝的全盛时期,辽圣宗耶律隆绪,精通佛道两家之学,尤为尊崇佛教,他的契丹名耶律文殊奴,佛教中四大菩萨,指的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位佛法高深的菩萨。文殊奴的意思就是说他是大智慧的大德文殊菩萨的侍从。佛家弟子修建佛塔也是辽圣宗建中京城后会认真去奉行要做的一件大事。因此推测出大明塔从中京城的竣工后1007年到1031年间进行营建的。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大明塔命名的推测:人们普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大明塔是大宁塔的误读,是因为清代乾隆皇帝曾为此塔写诗《题大宁塔》;或者还有一种说法是,以前最初被称为大宁塔,明初的时候在此地设立大宁卫,后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的数年战火大宁卫城内地面建筑毁成一片废墟,唯独留下了包括大明塔,坍塌于元代武平地震后残留的半截塔和金代的小塔和这三座塔独立。后明成祖朱棣废徙大宁卫,因为废止于明朝,就被后人称作大明塔。

发布于 2025-09-01 22:28
收藏
1
上一篇:透视大明王朝1566,揭秘吕芳背后的宦官“金字塔”帝国 下一篇:探寻满载历史的赤峰大明塔,古韵今风中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