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失落契丹辉煌,宁城半截辽塔见证消逝王朝的秘密

探寻失落契丹辉煌,宁城半截辽塔见证消逝王朝的秘密"/

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引人入胜的主题:“寻找消逝的契丹王朝 | 宁城有座在元代大地震后只剩“半截”的辽塔”。
这个主题触及了几个关键点:辽朝(契丹王朝)的历史、其重要都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城遗址一带)、元代大地震的历史事件,以及作为历史见证的辽塔——大明塔(大安寺塔)的现状。
"辽朝(契丹王朝)的辉煌与消逝"
1. "兴衰历程":契丹族源于辽河上游,10世纪初,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辽朝)。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帝国,其疆域辽阔,北至蒙古高原,南至淮河,与北宋、西夏并立。辽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创造了独特的辽文化。 2. "上京临潢府":辽朝的五个首都之一,初建时规模宏大,是当时东北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曾是契丹帝国的心脏地带。 3. "消逝之谜":与盛极一时的辽朝相比,其最终的消逝则显得有些突然和神秘。1125年,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辽朝被金朝所灭。此后,随着金、元、

相关内容:

位于赤峰宁城的辽中京遗址有三处地上遗存,前文介绍过大明塔和小塔,分别位于内城城墙东南外和外城的西南部,今天介绍的第三处遗存位于外城的西南部城墙之外,名为“半截塔”,从下图中可以清晰看到三座塔的相对位置。

辽中京城址图及三座古塔位置

这座塔为什么会叫这个奇怪的名字呢?那是因为它的确只剩下半截了。此塔建于辽清宁年间,残高14米,直径13米,有着比一层塔身还高大的基座,从比例上看,原塔会相当高大。对比辽中京小塔,直径只有七米,高28米,半截塔原高应为50米以上。试想一座50多米高的佛塔立于辽中京南城外的皇家苑囿中,草原丝路上的商队穿过茫茫草原,远远望见高塔及其身后繁华的中京城,该是何等壮观。

无奈现在只余一层塔檐之下,何至如此呢?周边村民说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损毁的。我查阅有关资料,发现村民说的是不对的。该塔的损毁是源于元代至元27年,即公元1290年的一场大地震,《元史 世祖记》:“至元二十七年八月癸巳,地大震,武平尤甚,压死按察司官及总管府官王连等及民七千二百二十人,坏仓库局四百八十间,民居不可胜记”。辽中京在元代称为“武平路”,那场大地震连按察司官都被压死了,半截塔也被震成了"半截”。

虽说只剩下半截,该塔还是值得一看,首先是八角形塔基,非常高大,使这座残塔看起来仍然很有气势,不过经过修复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在西南侧有一雕刻,尚能辨别出砖雕斗拱的痕迹,像是一处门头,判断此处原来开有一门,可能是地宫入口吧。

塔基砖雕

高大的塔基

塔基上边就是塔身,呈八角形,保存得相对完整。南面、东面、西面、北面开券门,券门上雕有宝盖,四周的雕像均已脱落。

塔身

南侧塔身的券门及宝盖

塔身西南、西北、东南、东北四面各雕双塔,共八座,代表佛教八大灵塔。这八座小塔为三层密檐式,下边须弥座,中间塔身,塔身竟然开有假门,而且雕有花棱门扇;三层塔檐,居然雕成曲檐;塔刹雕有一座完整的小覆钵塔。从这八座小塔的雕工可见原塔损毁前应是非常精美的。

西南侧塔身

塔身上边是仅剩的一层塔檐,由木椽子挑出,木椽子还比较新,应该是最近修复的。檐下砖雕斗拱承托,拱间雕有花卉,斗拱大多经过修复,不过还有几个看起来是原有的,难得。塔檐往上已经损毁无存。

塔檐

保存下来的砖雕斗拱

半截塔位于辽中京外城墙边,这段城墙保存相当完好,在城墙遗址断面上可以清晰看出“夯土版筑”的痕迹。所谓夯土版筑,就是用木板固定于两侧,中间分层夯土的建筑方式,有点类似今天的模板工艺。夯土版筑城墙多见于少雨的草原沙漠地带,可千年不坏。城墙后面就是上篇文章所讲的金代小塔。

版筑城墙

从半截塔所在的位置向北望去,可见辽中京南城墙横亘在眼前,城墙里面东侧为巍峨的大明塔,西侧为清秀的小塔,远处是山峦及草原;向南不远就是契丹发祥地之一的老哈河。这三座古塔,这大山,这草原,老哈河,和这数十里残垣,无不向我们诉说着契丹这个伟大的草原民族所创造的历史辉煌,而这个民族又神秘的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令人遐想,不禁想要探究她从何而来,又走向何方...

老哈河

城墙遗址和大、小双塔

发布于 2025-09-01 22:28
收藏
1
上一篇:塞北草原巍然屹立,中国最大佛塔历震不倒,见证千年沧桑与坚韧精神 下一篇:千年雷峰塔突发奇变,意外倒塌现神秘地洞,洞中惊现白蛇与佛教无价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