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满大街都在说爪哇话,怎么一到正式场合,全换成马来语?”——这大概是很多第一次到印尼的人心里的小问号。
其实答案不玄,就是“谁当老大”的问题。爪哇族人多,可他们散在爪哇岛,出了岛就没人听得懂。马来语虽然人少,但它从7世纪起就是海上商人的“微信语音”,谁来做生意都得用它。三佛齐王国那会儿,马来语就是港口通用语,后来阿拉伯商人把伊斯兰文化带进来,又给它加了点“宗教滤镜”,让它听起来更“高级”。

再后来荷兰人来了,嫌300多种方言太麻烦,干脆把马来语当“群聊工具”,学校、公告、铁路广播全用它。久而久之,大家发现:用爪哇语只能跟老乡聊,用马来语能跟全国人聊,甚至还能跟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兄弟对上暗号。于是1945年独立,干脆把马来语扶正,省得天天吵架“谁的语言更正宗”。

听起来挺顺利,但副作用也明显。城市里的孩子现在更习惯说“官方腔”,巽他族爸妈在家说巽他语,孩子回一句马来语,听着像礼貌,其实是母语断了根。爪哇语也一样,年轻一辈能听懂,却懒得说,觉得“土”。政府2004年才想起来让地方语言进课堂,可老师自己都讲得磕磕绊绊,学生更没兴趣。

最尴尬的是,马来语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几乎一模一样,连拼写都懒得改。好处是出国不用翻译软件,坏处是——自家的爪哇语、巽他语、米南加保语,反而成了需要保护的“方言”。就像家里最吵的那个孩子,最后成了全家代表,其他兄弟姐妹只能默默在厨房说小话。

所以,下次听到印尼人秒切马来语,别惊讶。那不是“忘本”,是历史给他们的唯一共同话题。只是夜深人静时,他们会不会突然想起小时候外婆的爪哇话,那就没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