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撒下去了,可经济偏偏不见起色。中国和巴基斯坦号称“铁哥们”,几十年帮衬、投资、修路、盖厂,可巴基斯坦如今还是老样子,只要聊到经济发展,这名字像被咒了一般,怎么扶都扶不太起来。有人甚至打趣,这国家难道自带“投资绝缘体”?可惜事情总没那么简单……

其实,说到底,巴基斯坦这摊事怪谁呢?你要真去巴国地儿溜一圈,和菜场大爷、马路边尘土飞扬的小贩瞎聊几句,大概率没人会直接怪中国、怪外头。矛盾和麻烦,往往还是自个儿家里的老陈年疙瘩。
老百姓嘴边常挂着的,他国的“印度邻居”,就像院门口蹲着只不怀好意的大黑狗。1947年俩国家分家,各自拎包走人,看着还挺体面,你来我往实际早已是一肚子疙瘩。英国人溜得溜,坑留得牢,克什米尔之争像块鸡骨头,横在两个国家喉咙里。

如果你恰好碰到军人在傍晚路口买炸鸡块,他大概率会皱眉头说一句,“边防不能松,随时准备着。”印巴的仇恨其实活在一代又一代家庭、军人、甚至孩子心里。全国家底薄,军费高,一年几十亿美元,买大炮、养军队、修防线——而这些本来是能修学校盖工厂的钱。
可军事压力还不只是明面上的。1971年巴东巴西的战争翻了天,那场战争巴国内部各说各话,其实背后印度能量牵线搭桥再明显不过。你以为这是单纯的分家不愉快?其实到了今天,一些反对政府的人物遇事第一时间外逃,总是能在印度找到个避风港。官场私下唏嘘,“老兄,这邻里关系,还真是盘根错节。”

说这些不是为了推卸责任。巴基斯坦,家底穷,人多,教育羸弱,这话真不太好直接说,可事实挺扎心。城里高楼和乡下土路是两个世界,识字率连六成都勉强,刷手机背单词的年轻人是少数,大多还是以为工厂是招工的好出路。你问资本为什么嫌落地难?不是没人想干事,是压根儿难招齐够用的懂技术的工人。
偏偏常年外面不消停,家里也闹腾。最近几年里,不时冒出针对中国工程项目的袭击新闻。你以为大家都盼着基建带来工作机会?可有些山区里,俾路支武装自说自话,打着“独立”大旗,和政府斗法。有人背后翻牌,谁是教唆者?谁是出钱的?外部势力和本土恩怨搅成一锅粥。地铁、码头、厂矿,大项目做着做着突然停摆,工人愣了,投资方皱眉头。命都不安全,谁还谈什么经济效益。

要么说,这世界上绝不是把钱砸下来就能让种子发芽的地方。其实,咱也别老盯着那些刺头势力不放,普通老百姓更关注的,还是怎么把孩子送去市里上学,有没有门路进厂。可“无知的成本”,有时候连外头人都理解不了:在新闻照片里戴头巾、蹲路边一个上午等活儿的村妇,听说附近要开机械厂,第一反应是“俺们家没识字,派不上用场的。”
宗教也是另一端说不清的绳结。巴基斯坦名义上亚洲国家,实际上伊斯兰教扎根比不少阿拉伯邻居还更深。许多生活习惯、政策甚至纠纷,都是从信仰分歧里长出来的。比如有人调侃:每天五次祷告不耽误,但上夜班谁都不乐意去。宗教在这里带来的,是团结、安稳,也有保守和停滞。

有句话不太厚道:巴基斯坦不是没想发展,而是腾不出手来。印巴隔三差五就阴云密布,自家的独立势力又时不时钻出来闹一闹。这种夹缝里,外头投资想落地,总是先看看安全,再看看能不能熬得住长年无解的变数。有人抱怨项目推进慢,实际上很多活儿就搁在这种大环境里——每天一觉醒来,不知道今天是普通工地,还是忽然拉警戒线蹲岗哨。
不过,也不是没有一点亮色。最近几年,印度出了点微妙变化。以往逢会必怼的两家,竟有那么几次,印度选手罕见地没抛狠话,会议桌上全员按部就班。是不是政策松口风?没人敢打包票,但两个老冤家同场沉默,本身已算气氛一变。

再聊回国内,俾路支这些年份里的闹腾,至少在中央“铁腕+经济拉拢”的策略下,曾经兴风作浪的武装,如今也慢慢边缘化。贵族家头头还嚷嚷,底下人却逐渐散了心。等合作项目一波波带来实际好处,那些沉不住气搞事的,可能会渐渐失去土壤。
当然,这一切离真正的“经济腾飞”还远着呢。巴基斯坦的“慢”,很多是被中国这个邻居的“快”衬托出来的。毕竟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也还在各方面苦苦追赶,大把时间花在如何从温饱线拔高。而到了今天,有谁能想到,二十年就能跨越几个世界的距离?

再说,经济发展哪有纯靠天上掉馅饼的。中国人老说“家和万事兴”,其实说到底,国家也是这个理。社会和个人一样,一面忙着挡外敌,一面还得设法补自己的短板。巴基斯坦这一摊子事,说到底,是外有劲敌、内有纠纷,没有“喘口气织毛衣”的安生日子。
有时候,你会想,如果给巴基斯坦一二十年的和平无事,他会不会也像中国一样,一路突飞猛进?这个问题没几个人能给答案。但只要还夹在矛盾和动荡里,生活总得一天天过,路还得一点点修,有人等着新工厂落地,也有人还在边境杵着,盼着哪天能收起枪。

坐在伊斯兰堡傍晚的路边,看着摩托后座载着全家人吉光片羽地穿过尘土,你会突然明白一点:很多问题,不是钱多钱少可以快刀割断的事儿。多少人的命运,其实也只是这条漫长大路上的一粒尘埃。
谁知道呢?巴基斯坦的明天,会不会突然就换了个人间?留给时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