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机票在不同平台价差高达2559元,律师警示,故意隐瞒票价或构成价格欺诈行为

同机票在不同平台价差高达2559元,律师警示,故意隐瞒票价或构成价格欺诈行为"/

这是一个关于机票价格差异和价格欺诈潜在问题的典型情况。我们来分析一下:
"情况概述:"
"现象:" 同一航班、同一日期的机票,在不同在线旅行社(OTA)或航空公司官网平台之间存在高达2559元的巨大价格差异。 "潜在问题:" 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原因,但其中一个令人担忧的可能性是平台在销售时故意隐瞒了更低的实时价格。 "法律定性:" 律师指出,如果平台在销售时确实存在故意隐瞒真实票价的行为,这可能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所定义的价格欺诈。
"可能的原因分析:"
1. "实时动态定价:" 航空公司票价是实时变动的,受供需关系、预订时间、提前支付时间、会员等级、促销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平台获取和处理这些动态信息的速度和方式可能不同,导致显示的价格存在时间差。 2. "平台合作模式不同:" 航空公司可能通过不同的协议与各平台合作。有些可能是直接销售,有些可能是分销。分销佣金、结算周期、价格保护政策等不同,可能导致最终售价不同。 3. "促销活动和优惠叠加:" 不同平台可能提供不同的促销代码、优惠券、积分兑换、会员折扣等。这些优惠的叠加方式不同,会导致最终价格差异。 4. "算法和用户画像:" 一些平台可能使用算法根据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据澎湃新闻,消费者黄先生在一购票APP上花费3129元购买机票后,在另一售票平台上发现相同机票仅卖570元,价差达到2559元。黄先生随即向民航局投诉,要求对方“退一赔三”。

近日,该售票平台一工作人员表示,平台已退还消费者差价金额。至于其他问题,会直接与客户沟通。黄先生表示,他的确收到了差价款,但未收到退款及其他赔偿。目前他准备采用司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8月26日,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律师陈贞接受九派新闻采访时表示,单纯的价格差异不构成价格违法。只要各平台明码标价、未虚构原价或虚假优惠,属于合法的市场行为。

【1】售票平台:机票票价实时变动,价差达2559元是“异常出票导致”

黄先生介绍,2024年11月16日,他购买同年11月28日由北京飞往厦门的厦门航空MF8118经济舱机票,支付的3129元包含有机票费、燃油费和机建费。根据黄先生提供的截图,同样的行程,另一款售票App显示其所购机票“含税票价”为570元。

据其提供投诉调解页面截图,同年年底,该售票平台在收到这一投诉后,在12326民航服务质量监督平台回复称,“由于客户要求赔付金额过大,无法满足用户要求退款10806元诉求。我司已将差价2559元补退用户……如客户接受后续致电我司,可申请再退款3129元。”

随后,黄先生联系售票平台客服,其称,机票票价是实时变动的。有时航空公司会根据销售情况调整机票价格,有时因为航空公司在销售过程中会放出不同的舱位,所以机票价格会有浮动。至于购票价差2559元,客服回应称“此单是异常出票导致”。

黄先生称,他已于去年12月5日收到差价款,但并未收到3129元的退款。今年年初,他再次联系售票平台,但协商赔偿未果。目前他准备起诉,希望获得订单金额的三倍赔偿。

【2】律师:单纯价格差异不构成违法,机票价格如何波动调整对消费者不透明

“价格差异,不必然违法,但需结合具体情形判断是否存在欺诈或不当行为。”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律师陈贞在接受九派新闻采访时表示。

他介绍,根据我国现行航空价格政策,航线票价由航空公司自主定价,并通过价格备案制度实施监管。航空公司可依据订票时间、购票渠道、退改规则等因素设置不同价格。此外,不同销售渠道还可能因代理协议、服务包、库存策略等导致价格差异。

这也就是说,单纯的价格差异不构成价格违法。只要各平台明码标价、未虚构原价或虚假优惠,属于合法的市场行为。

《民用航空国内运输市场价格行为规则》规定,头等舱、公务舱旅客运价实行市场调节价,经济舱旅客运价根据不同航线市场竞争状况分别实行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具体航线按照中国民用航空局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目录执行。“实践中,机票价格是如何波动性的调整,对消费者来讲,是并不透明的。”陈贞律师称。

同时,他也强调,如果销售过程中存在故意隐瞒真实票价、捆绑销售隐形服务、低买高卖等行为,则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知情权、真实信息告知义务,构成价格欺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按照消费者要求增加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若消费者主张三倍赔偿,则需证明经营者存在欺诈故意,可向平台、市场监管部门或人民法院反映情况,维护自身权益。

九派新闻注意到,有网友认为,售票平台愿意退还差价,说明“他们心虚,知道自己理亏”,还有人怀疑是平台“杀熟”。

陈贞律师指出,退款并不意味着承认自身过错。实践中,企业或者经营者出于客户关系维护或避免诉讼成本等因素,可能采取“先行赔付”措施。而要举证“大数据杀熟”也存在一定困难,因为消费者难以获取平台算法逻辑。是否“杀熟”,需要证明在同一时间、同一条件下,平台对不同用户展示不同价格。

记者:杨臻

来源: 九派新闻

发布于 2025-08-30 07:29
收藏
1
上一篇:机票价格猫腻惊人,同航班票价一平台相差2559元,律师警告涉嫌价格欺诈 下一篇:同机票不同平台价差2559元引争议,律师警告,故意隐瞒价格或涉嫌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