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采芝斋,百年老招牌的甜蜜传承之旅

苏州采芝斋,百年老招牌的甜蜜传承之旅"/

这是一篇关于苏州采芝斋的文章,希望能满足您的要求:
"苏州采芝斋:一块老招牌的甜香传奇"
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苏州古城,漫步于石板路,穿梭于粉墙黛瓦之间,总有一些名字,如同陈年的老酒,韵味悠长,散发着独特的光泽。采芝斋,便是其中一块熠熠生辉、承载着几代人记忆与甜蜜的老招牌。
“采芝斋”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想象。“采芝”,取自“采芝访道”的典故,寓意着采集仙草、追求健康与纯真。而“斋”,则常指书斋或制作精细物品的场所。将两者结合,足以想见,这家创立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的老字号,从一开始便定下了追求品质、崇尚自然的基调。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素以精致、温婉、富于生活情趣而闻名。采芝斋的糕点,正是这种文化精神的完美载体。走进采芝斋的门店,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琳琅满目、色彩诱人的各式糕点。从经典的“青红丝”、“蝴蝶酥”,到寓意吉祥的“松糕”、“青团”(春季限定),再到新式点心“杏仁排”、“提子酥”,每一款都凝聚着匠心。
采芝斋的点心,最令人称

相关内容:

清末的苏州观前街,洙泗巷口的“采芝斋”书坊,是整条街上最冷清的所在。老板周秀才五十出头,戴副圆框眼镜,整天捧着本线装书坐在柜台后,见了路过的行人,也只会拱拱手念叨“有朋自远方来”,店里的书堆得快抵到天花板,却没几个主顾上门。

这年入夏,书坊隔壁突然多了个糖摊。摊主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计,叫阿福,先前在巷尾的炒货店当学徒,老板嫌他手脚慢把他辞了。阿福揣着仅有的几文钱,在巷口支起个小竹架,摆上熬糖的铁锅和炒瓜子的粗瓷盆,起早贪黑地忙活。

周秀才起初没在意,直到某天清晨,一股甜香顺着窗缝飘进来,混着玫瑰和香草的味道,勾得他放下书就往外走。

只见阿福正颠着铁锅炒瓜子,锅里的瓜子裹着一层淡粉色的糖霜,热气腾腾的香飘出半条街。路过的妇人停下来买一把,孩子拽着大人的衣角不肯走,没几天,阿福的糖摊前就排起了长队。

更绝的是阿福的粽子糖。他熬糖时要加些冰糖和薄荷,熬到琥珀色时倒在青石板上,趁着热乎劲儿切成小三角,裹上炒熟的芝麻,咬一口又脆又甜,还带着股清清凉凉的劲儿,不粘牙也不齁人。周秀才忍不住买了两串,含在嘴里,竟觉得连读枯燥的经书都顺了气。

这天,苏州织造府的李大人带着随从逛观前街,被糖摊的香味吸引,尝了颗粽子糖,又抓了把玫瑰瓜子,连连叫好。回府后,李大人心里动了念头:再过两个月就是慈禧太后的寿辰,正愁没新鲜贡品,阿福的糖果手艺这么好,说不定能讨太后欢心。

他当即让人把阿福请到织造府,给了他一筐胡桃、松子、杏仁,让他做些精致的糖果蜜饯。阿福不敢怠慢,琢磨了三天,把胡桃剥壳后用糖水浸了三天,再裹上熬得极细的麦芽糖,做成“胡桃糖”;又把杏仁用甘草水腌过,晒成蜜饯,装在描金的小瓷盒里。李大人见了,满意得直点头,当即差人快马送进京城。

没过多久,京城就传回消息——慈禧太后吃了阿福做的糖果,尤其喜欢那胡桃糖,说吃着不费劲,还能助消化,特意赏了李大人一匹绸缎,还问这糖果是哪家做的。这下,阿福的糖摊彻底火了,不仅苏州城里的人争相来买,连上海、南京的客商都专门来批货,小小的竹架摊根本忙不过来。

周秀才看在眼里,心里既替阿福高兴,又有些失落——自己的书坊还是老样子,偶尔有人进来问问价,翻两页就走了。没事的时候,他就去帮阿福搭把手,帮着称糖果、包糖纸,一来二去,两人倒成了忘年交。

这天晚上,收摊后阿福请周秀才喝黄酒,周秀才抿了口酒,叹了口气:“我这‘采芝斋’,原是想采集天下文章的精华,就像采灵芝那样金贵,可现在看来,倒是我痴人说梦了。”他指了指墙上的招牌,“你看这‘采芝斋’三个字,写得再好看,也不如你锅里的糖香吸引人。”

阿福听了,放下酒杯说:“周先生,您别这么说,要不是您这巷口的好位置,我的糖摊也火不起来。”

周秀才摆了摆手,突然眼睛一亮:“阿福,我有个主意。我这书坊实在撑不下去了,不如把店面让给你,你有了固定的铺子,生意也能做得更大。”

阿福愣了一下,随即激动得站起来,连连作揖:“先生,这怎么好意思?我……我没那么多钱盘店啊。”

“钱的事好说,”周秀才笑着说,“我看你是个实诚人,以后我要是想吃你做的粽子糖,你多给我装两串就行。”

没过几天,周秀才就把书坊里的书低价处理了,把店面腾给了阿福。阿福看着空荡荡的铺子,心里犯了难,该给新店起个什么名字呢?他想起周秀才说的“采芝斋”的意思,又琢磨着自己做糖果用的都是好原料,就像采集灵芝宝草一样,不如就用“采芝斋”这个老招牌?

他跟周秀才一说,周秀才乐了:“好!好!我的‘采芝斋’采集文章精华,你的‘采芝斋’采集食材精华,都是‘采芝’,却各有各的滋味!”

阿福把老招牌擦得锃亮,重新挂在门楣上,又在店里摆上红木柜台,把糖果分装在玻璃罐里,看着就精致。从此,“采芝斋”不再是冷清的书坊,成了苏州城里最热闹的糖果店。

后来,阿福又琢磨出好多新花样,用苏州本地的桂花做桂花糖,用青梅做蜜饯,每样都做得又好吃又好看。“采芝斋”的名气越传越远,不仅国人喜欢,连来苏州的外国人都要带几盒回去。

而周秀才,每天都会来店里坐一会儿,阿福总会给他装一盘刚做好的糖果,两人就着茶水,聊着观前街的变迁,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直到现在,苏州观前街的采芝斋还在,那块百年老招牌依旧挂在门楣上,来往的顾客尝着香甜的糖果,偶尔还能听到老人讲起,这块招牌原来属于一个爱读书的老秀才,和一个手巧的糖摊小伙计的故事。

关注我,每天都有精彩故事呈献哦!

发布于 2025-08-30 02:13
收藏
1
上一篇:永济市公安局隆重举行城东派出所搬迁揭牌仪式庆典活动 下一篇:苏州之旅必备伴手礼,采芝斋粽子糖,甜蜜回味难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