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盐商盛况背后的徽商身影,揭秘为何扬州盐商多为徽商

扬州盐商盛况背后的徽商身影,揭秘为何扬州盐商多为徽商"/

这个问题其实存在一个常见的误解。"扬州盐商的主体并非徽商,而是淮扬(通常指苏北地区,包括扬州)本地商人和稍北的山东商人。" 将扬州盐商与徽商紧密联系起来,主要是因为两地在清代都极其富有,且商业网络有部分重叠,但核心力量是不同的。
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扬州盐商的主体:淮商/苏商/山东商" 扬州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明清时期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尤以盐业兴盛闻名。 扬州盐场的盐产量巨大,清朝实行“引岸制度”,将销售盐的权授予特定的商人(称为“盐商”或“引商”)。 在扬州盐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清代中前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盐商群体主要是: "淮商(Huai Shang):" 指长江和淮河流域的商人,他们是扬州盐商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扬州本身就是淮扬地区的核心,淮商根基深厚。 "苏商(Su Shang):" 指江苏地区的商人,与淮商关系密切,共同经营扬州盐业。 "山东商(Shandong Shang):" 清代早期,山东盐商也曾是扬州盐业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河运”时期,需要从

相关内容:


清代扬州的盐商,大多来自古徽州,从明嘉靖至乾隆年间移居扬州的80名大盐商中,徽商就占60名。可见徽商在扬州盐商中的地位和影响。

扬州盐商缘何多为徽商呢?这要从徽商的起源说起。古徽州群峦阻隔,地少人多,自然资源匮乏,出产难以自给,故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之说。出于谋生的需要,徽州人不得不从小背井离乡,外出创业。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最主,其次为米、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徽人常说:“吾乡贾者,首鱼盐,次布帛”。足见徽商对经营盐业十分重视。 而且,徽商们特别懂得抓住机遇。比如明清时期推出的“恤商”政策,还有盐法改革,徽商们都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外出经商。

明代初期,对盐业经营的要求非常严格,当时规定,盐商销盐必须先赴边塞纳粮,由官府酬给盐引,持引才可以销售。这种制度被称为“开中法”。那时,由于徽州距边塞太远,徽商纳粮办引的活动敌不过山西、陕西商人的竞争,所在盐业经营中还不能居于优势。明朝中叶,开中法逐渐废弛。徽商经营盐业的人愈来愈多。由于两淮盐场产盐最多,盐利最大,因而也就成了徽商竞趋逐利的地方。清道光十年(1830)改行票法之前的200余年中,可以说是徽州盐商的极盛时代。当时扬州有名的徽州盐商就有有黄、汪、吴、江、程、徐、郑、曹、宋、鲍、叶等诸多家族。他们或为场商,或为运商,各有其生财之道。场商专向灶户收购食盐卖给运商。 他们利用贷本取利、压价收盐等手段盘肃灶户。有的场商还招募盐丁,自行生产,牟取厚利。运商则专事办引销盐。他们以极低的场价购买食盐,运至销盐口岸高价发卖,获利最大。当时的湖广是淮盐畅销口岸,所销之盐占淮盐的一半以上。徽商凭恃其雄厚财力,把该地行盐的权利控制在自己手里,使之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的财源。

徽商善于经营,他们由儒而商,由商而官,官商互济。当时盐商中又有总商与散商之别。总商是由官府指派的盐商首领,一般由资重引多,办事干练者担任。每年征课办引时,都将散商分别隶属于各总商的名下,由总商督征盐课,查禁私盐。朝廷有关盐政大计也常常要与总商协商。总商的这种半官半商身分,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牟利机会。他们或夹带私盐,牟取暴利;或放贷资本,盘剥散商; 或以聚资捐输为名,中饱私囊。所以充任总商的人,没有一个不大发横财的。清代扬州的八大总商,徽人就常占其四。乾隆时,徽人汪应庚、汪廷璋、江春、鲍志道等都是煊赫一时的两淮总商。江春为两淮总商前后达40余年。他多次率领众商捐资助赈、助饷。乾隆帝每次南巡,他都大肆铺张,出面接驾。清廷对他也屡次给予奖赏,并授以布政使之衔。有一次还特地拨给白银30 万两,以供他周转资金。江春“以布衣上交天子”的现象,充分反映了徽州盐商的财雄势大,另一方面也折射了徽商的经商之道。

发布于 2025-08-29 23:13
收藏
1
上一篇:扬州繁华背后,盐商的传奇与城市崛起 下一篇:揭秘历史上的扬州盐商传奇,商业帝国背后的风云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