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的扬州盐商传奇,商业帝国背后的风云际会

揭秘历史上的扬州盐商传奇,商业帝国背后的风云际会"/

历史上的扬州盐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商业群体,他们的兴衰与明清时期的扬州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都紧密相连。要理解扬州盐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盐业专卖制度下的垄断暴利:"
"背景:" 明清时期,中国实行盐铁专卖制度,盐是国家最重要的财政税收来源之一。政府通过严格的制度控制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禁止私盐流通。 "扬州的地位:" 扬州是清代最重要的盐业中心之一,地处南北交通要道,是盐运使署所在地,负责管理全国部分地区的盐务。这里汇集了大量的盐商资本和人员。 "暴利来源:" 由于官方垄断和地理位置优势,扬州盐商掌握了盐的运销大权,他们通过囤积居奇、高价销售等方式,获得了巨大的利润。据说盐商的利润之高,甚至可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形容盐商的财富到了惊人的地步。
"2. 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巨额财富:" 扬州盐商积累了巨额财富,成为当时中国最富有的商人群体之一。他们的财富不仅体现在大量的金银财宝上,还体现在对土地、房产、企业的拥有上。

相关内容: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由张嘉译主演的历史传奇剧《大清盐商》,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清朝乾隆年间著名的“两淮盐引案”为线索,剧情围绕一本纪录盐商与官僚之间秘密往来的账本展开,通过描写扬州盐商与皇帝、官僚、盐丁、文人、市民以及江湖人士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再现了封建王朝盐业制度积重难返的弊端和官场腐败盛行的严酷事实。


那么历史上扬州盐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像电视剧里面演的那样?那么咱们今天聊聊。

盐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被垄断经营的对象,汉代与唐代都曾把垄断盐利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但是,授予盐商绝对的垄断经营权,这是明清时期才有的事。


明朝前期曾在边疆实行“开中法”的制度,即由商人往边镇输送军需物资,领取盐引,然后到各盐场支取所值引盐,运往指定区域销售。

但到成化年间,运司纳银制度确立,商人只须在扬州纳银,便可领到盐引。“开中法”遭到破坏,大批山、陕富民及徽州商贾,纷纷迁居淮扬。

万历四十五年,两淮盐政疏理道袁世振创行“纲法”,把食盐专卖权托付给特许的商人,政府则坐收盐课,清初沿袭此制未改。


明清时期,朝廷为减轻国防负担,将盐业经营权卖给民间盐商。康乾时期,清朝的中国是全球妥妥的第一大经济体,整个GDP占全球的至少35%,而当时每年的盐税,占到了大清国库的30%,换个角度,扬州的盐商家族,就贡献了当时全球9%的GDP。

明清的扬州,只要一户人家有一个人在盐商打工,就足以养活全家,而且属于平头百姓中较高水准的生活标准,远超种地的收入。

可见当时的盐商的财富在当时富可敌国国。


国家垄断盐业一直持续到了清朝初年,随着民间经济的发展,康熙年间国家的盐业开始逐步放开限制,允许民间个体或商人参与盐业的经营。这一下子就像是上游开闸放水了,瞬间引爆了民间的盐业经营。

扬州是清朝时期重要的商业中心,也是长江流域的交通枢纽,扬州地区盐业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盐田。这种种优势让扬州盐商在康熙年间迅速壮大。

尤其是雍正以后,少数盐商凭执“根窝”,世袭引岸专利,获利更巨。殷实富商,挟资以千万计。


万历前期,在广陵的盐商资本己超过三千万两,每年子息可生九百万两。这九百万两中,除了以百万输帑以外,还花费三百万两打点公私各处及施舍僧、道、丐、佣和构建桥梁、庙宇等,尚有余五百万,供各商肥家润身,使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些用于奢侈性消费的资金,及至乾嘉盐务全盛时期,更加挥霍无度。

据估计,在1750-1800年间,盐商平均每年可获利润为五百万两。半个世纪中,统共获利就达二亿五千万两。

要知道乾隆初年,户部银库存款仅有三千三百万两,到高宗三十七年,清王朝处于极盛时期,户部所存库银也不过七千八百余两。

两相对比,就不难理解乾隆帝为何会发出“盐商之财力伟哉”的感慨了。


但有时盐商也表现出腐朽糜烂的一面,比较出名的就是扬州瘦马。他们们从穷人家里买来漂亮的小女孩,让她们学习琴棋书画,训练她们社交礼节和说话技巧,以取得男性欢心,这些女子也就被称为“扬州瘦马”。还有某位豪商花3000两白银将苏州价值不菲的不倒翁收购一空,全部倒进河里,一度导致河道堵塞。盐商既然如此奢侈,清政府也就将其当成肥猪来杀。盐商有所谓报效之说,包括为军需报效、水利报效、赈济报效和给予皇室金钱的“备公报效”,其中最主要的是军需报效。军需报效顺治年间,商人汪文德一次捐银30万两。三藩之乱后,清政府一次褒奖商人30人,还赐给了其中一人五品官服。盐商军需报效不时进行,康熙末年,两淮商人捐修河工24万两。在乾隆、嘉庆年间盐商报效次数增加,数额巨大,长芦盐商报效14次,两广盐商21次,两淮盐商41次,全国报效加起来达6500万两之多,其中军需报效4063万两,占比62.5%,乾隆十全武功,嘉庆平定白莲教起义,多亏盐商报销军饷。但除了报效国家外,盐商也为地方做了一些善事。比如治理运盐河道、捐修书院、维修寺庙、赈济贫民等。比如《扬州函舫录》记载,徽商汪应春为缓解1740年的饥荒,捐款拯救了数十万人。报效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压力,但无休止的报效导致盐商欠税亏本情况越来越严重,也推高了盐价,助长了奢侈之风,盐业越来越腐败,最后陶澍盐政改革后,盐商就越来越败落了。


陶澍是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陶澍以督办漕粮海运和推行盐法改革为世人所熟知,今人对其整顿淮南盐务、推进淮北盐法改革有着很高的赞誉,尤其淮北盐法改革往往被当作破除垄断经营、重塑市场秩序的成功范例。

小编认为陶澍在两淮盐政任内的改革举措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扭转了嘉庆朝以来两淮盐务废弛的局面,但其改革措施存在不彻底、不全面的问题,对于民间资本的摧残更是对盐业和盐商的后续发展产生了较严重的阻碍,盐法改革的最终结果是政府稳赚、商人受害,远没有实现政府、商人、民众三方共赢的理想局面。


在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太平军曾多次占领扬州,兵荒马乱,盐商逃窜,侥幸逃脱的盐商,因运盐道路的破坏,以及官盐滞销、私盐盛行等局面,导致无法在恢复往日的生机。

说到这里扬州盐商在当时的社会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没有盐业与盐商,也就难有扬州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化事业的昌盛。

然而,垄断暴利所形成的奢靡之风为世人所唾弃,最终私盐大行其道,朝廷被迫废除纲盐法,盐业垄断经营彻底被打破,富甲一方的扬州盐商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发布于 2025-08-29 23:13
收藏
1
上一篇:扬州盐商盛况背后的徽商身影,揭秘为何扬州盐商多为徽商 下一篇:扬州瘦西湖,盐商匠心独运,乾隆帝赞不绝口的世界文化遗产园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