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1年出兵东北,到1945年无条件投降,日本入侵中国长达14年,直到收到停战诏书才放弃抵抗。

以小博大注定要失败,但能将战争维持14年,证明日军是具备相当强大的实力的。
但让人不理解的是,为何日军入侵印度仅4个月就撤退,同样遭到入侵,为何差别这么大?
日本入侵印度失败后,在总结经验教训时,认为自己发动了一场愚蠢的战争,即英帕尔战役,他们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这是一场“无谋之战”。
战后,入侵印度的日军主将牟田口廉也在谈到英帕尔战役时,曾对记者自责地说,“是我杀害了成千上万日本的战士!”
确实,英帕尔战役的失败,导致日军入侵印度计划的破产,继而在印缅战场全面落入被动,而战争失败的主要责任人正是牟田口廉也。
牟田口廉也这个人,或许有些人不太熟悉,他不但入侵了印度,还是“七七事变”的挑起者,一个人发起对两个大国的战争,这个人堪称战争狂人,而他的经历也够离奇的。
一、从中国到印度,战争狂人的人生轨迹
牟田口廉也最初是侵华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连队,大佐军衔。
1937年7月7日,牟田口廉也以到宛平城寻找失踪士兵为由,挑起与中国军队的矛盾,在遭到中国守将拒绝之后,他当即下令向宛平城开炮,打响了卢沟桥的第一枪,全面侵华战争正式爆发。

因为这一巨大的“功绩”,牟田口廉也被天皇破格晋升为少将,并调到关东军总部当副官,此后他平步青云,到1940年的时候,已经是第18师团师团长,中将军衔了。
1941年,牟田口廉也率第18师团参加了新加坡战役。
当时,新加坡驻扎着10万英联邦军队,在新加坡打造了固若金汤的防线,号称“远东第一要塞”,结果没几个回合就败给了牟田口廉也率领的日军,几乎所有英军都投降了。
此战过后,牟田口廉名声大噪,官职再次得到升迁,被任命为驻缅甸的第15军司令官,人送外号“小东条”,意思是他与东条英机一样,也是个战争狂人。
尽管当时战争对日本不利,但牟田口廉也却十分狂妄,又将目光对准了英属印度。
实际上,进攻印度的计划最早是希特勒提出来的,原来当时德国在欧洲和非洲失去主动权,而日本在经历了瓜岛战役后,在太平洋战场也陷入不利局面,为了扭转局势,希特勒希望日本出兵向印度发起猛烈进攻,从而吸引盟国的注意力,以缓解各个战场压力。
印度不但是英国的属地,还是中国的物资运输通道,更是盟军的空军基地,关乎到中国和东南亚的安全,希特勒认为只有把印度拉入战争,才能让盟国从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分兵,继而寻找反攻机会。

中印公路
希特勒把想法告知日本的时候,日本起初还不情愿,因为日本兵力不足,物资也很缺乏,战线多且长,实在捉襟见肘。
但是,日本拗不过希特勒一再要求,便勉为其难地答应了,很快就向牟田口廉也下达了进攻印度的命令,这正中他的下怀。
这位战争狂人自信地认为,如果占领印度,既能切断中国的补给线,让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失去物资供应,也能从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印度得到好处,可以极大缓解日本物资匮乏的压力。
1944年3月,一个代号为“乌号作战”的计划正式启动,当时牟田口廉也集结了第15军3个师团及特种团共计8.5万人,外加一个由印度投降士兵组成的“印度国民军”,兵力大约1.3万人,此后人数有所增加,所以日军总兵力应该在10万人以上。
战争开打前,牟田口廉也相当狂妄自大,他曾对部下表示,自己是打响卢沟桥第一枪之人,现在日本深陷中国战场,他有必要提前结束这场战场,计划用一个月攻占印度。
大军开拔后,牟田口廉也为了鼓舞士气,还在钦敦江畔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
日本陆军天下无敌,太阳旗必将在印度的土地上高高飘扬!我要用这次胜利,为大东亚战争画下完美的句号!

不过,战前牟田口廉也有多自信,战后他就有多失望,因为他大一开始,就犯了两个致命错误。
二、狂妄自大导致的致命误判
在牟田口廉也眼中,英国人除了会举手投降之外,打仗根本就是外行,毕竟此前英国士兵的骨头比谁都软,却跑得却比谁都快,他们不是来打仗的,更像是混经验升级的。
在新加坡,10万英军向3万日军投降;在香港,英军只抵抗了18天就缴械投降了;在缅甸,英军在极短时间内就撤走,更是在配合盟军作战时出工不出力,导致了反攻作战的失利。
所以,牟田口廉也信誓旦旦地向日军士兵表示,“你们如果遇到英军,就朝天开枪,他们肯定举白旗投降!”
实际上,1944年的英军已经不是牟田口廉也印象中的样子的。
首先,印度是英军的大本营,英军再撤退,就只能到海上避难了;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也是财富的重要来源,保护印度就是保护英国,他们必须比以往更加英勇地抵抗日军。
其次,英军经历不断战败之后,痛定思痛,进行了大规模整顿,并对武器装备进行了升级,更是在印度修建了大量军营、医院、军械库、弹药库和军需库,早就把印度打造成了巨大的军事和后勤基地。

所以,从战斗力来说,英军有不小的提升;从战斗意志而言,丢了印度就无路可退,与其葬身于异国他乡,不如殊死一搏。
再次,日军入侵印度前,英军已经有了预判,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防御布置。
当时,英军统帅是第14集团军司令斯利姆,斯利姆断定日军将派遣三个师团入侵印度,而且肯定会进攻英帕尔,他便在英帕尔布置了重兵防御,还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同时打通了通往英帕尔的补给线。
除了制定防御策略之外,斯利姆还使出了一个狠招,即命名为“磁铁战术”的计划,他放弃印缅边界的钦敦江沿岸阵地,引诱日军进入印度境内,然后利用制空权切断日军补给线,让日军在环境复杂的丛林中自生自灭。
中印边界的丛林,可以说是所有人的噩梦,里面自然环境恶劣,蚊子等害虫众多,且能吃的食物很少,日军进入之后,如果无法快速拿下英帕尔,那就很危险了。
斯利姆的计划可以说很不错,唯一的漏洞是没有预料到日军除了进攻英帕尔之外,还将对科希马发起进攻,但这个漏洞对英军的影响相对较小,对远征军的影响较大,而随着战争的进行,日军处于不利局面后,这种影响其实被减弱了。

与斯利姆相比,牟田口廉也就显得很大意了。
当时,日军海空军元气大伤,在印缅一带已经失去制空权,日军如果进入印度丛林,由于气候和道路限制,无法派遣坦克支援,也不可能使用汽车运输,只能通过人力和牲畜输送物资,所以后勤将是一个大问题。
早在出发前,第十五军的小畑参谋长就以后勤苦难为由反对进攻印度,牟田口廉也却说:
没有补给,就不能打仗?那怎么能行!日本军队能够忍受任何艰难困苦。粮食可以从敌人那里夺取。
而在最后一次军事会议上,牟田口廉也更是表示,“战争的所有细节都已经考虑到并得到解决,不会出太大问题。”
具体到后勤而言,牟田口廉也指定的方案是:从缅甸等地强征3万头猪牛羊等牲畜,作为可以行走的“活体补给站”。
猪牛羊既能驮运物资,还可以在食物匮乏时杀掉当口粮,这个想法简直太天才了!

牟田口廉也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感到得意,大军出发后,坐镇后方的他开始憧憬着自己晋升大将的场面:天皇亲自接见他并授勋,他从皇宫走出来后,在万人民众的呼喊声中,他便成为了拯救日本的“大英雄”!
三、让日军毕生难忘的噩梦
日军出发后,起初战事很顺利,凭借突然袭击和兵力优势,很快就占领了印缅边界众多据点,并将英帕尔包围起来。
3月底,牟田口廉也向日本本部发去报告,说自己要赶在4月29日天皇生日前攻克英帕尔,给天皇送一份大礼。
但是,牟田口廉也很快就被狠狠打脸了。
当日军向英帕尔发起猛烈进攻后,却发现怎么也攻不下来,在连续进攻十几天之后,已经感到十分疲惫了。
反观英帕尔的英军,斗志则十分高昂,原来他们虽然被围困,但不断有飞机运输士兵和物资到英帕尔的机场,士兵伙食好,有面包、牛奶、新鲜肉和酒水,还可以实施轮换战术,让每一名士兵得到充分休息,再加上飞机轰炸协助防守,使得日军始终无法攻下英帕尔。

不仅如此,当日军在英帕尔前线激战之时,英军飞机却悄摸摸起飞了,对日本的后勤补给线进行狂轰滥炸,导致日本的物资怎么也运不上前线,通信线路也经常被掐断。
在切断日军的补给线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问题开始出现:
首先,日军携带的猪牛羊是可以自由活动的,且目标比较大,结果英军飞机就根据这些牲畜的位置来判断日军的行动轨迹,然后实施轰炸,导致大量日军和牲畜被炸死;
其次,猪牛羊到处拉粪便,污染了水源,再加上猪牛羊带来了很多蚊子苍蝇,进一步加剧了病毒的传播,许多日军士兵染病倒下;
再次,随着战争的进行,口粮逐渐吃完了,牲畜也宰杀得差不多了,日军便断粮了,只能在丛林里到处找野菜、树根,很显然这些食物太少且能量太低,经不住高强度行军打仗带来的消耗,结果日军战斗力大打折扣;
到了四月中旬的时候,日本已经难以为继了,就连以意志顽强而著称的第31师团佐藤师团长也有些顶不住了。
早在战争开打前,日军在渡江之时,佐藤师团长就对部队进行了“饥饿训示”,他让士兵们做好饿死而不是战死的准备,实际上是在鼓励将士们顶住饥饿,他已经预感到补给线可能会被切断。

当部队真的缺少补给时,佐藤师团长眼看着士兵们饥渴而死,自己也浑身没力气,便向总部发去一封电报,请求补充粮食,牟田口廉也却回复说: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草食民族。你们被那么茂密的丛林包围,居然报告缺乏食物?这算怎么回事!
部队都缺粮了,牟田口廉也竟然让士兵们吃草,日军要是能获胜,那就真的见鬼了!
佐藤师团长感到很绝望,他的部队已经接近失去战斗力,英军飞机从他眼前降落,将一群群英军士兵放下飞机,他都无可奈何。
第15师团的山内师团长也很无奈,他的部队不但缺粮,甚至连子弹都没几颗了,野兔子在面前跑过去,都只能眼巴巴看着,所以他成立了“野草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哪些植物可以吃。
缺少物资补给也就算了,随着6月雨季的到来,日军感到更加绝望。
大雨导致道路十分泥泞,车辆和重炮根本无法前进,日军引以为豪的重武器成为了摆设。
大雨还带来疟疾、痢疾、霍乱、伤寒、登革热等疾病,因为丛林的高温和潮湿很适合细菌和病毒的滋生,仅仅两个月时间,就有超过3万士兵染病,由于缺乏药物,每天都有士兵染病而死。

日军之所以会缺药物,牟田口廉也也有很大的责任,战前他认为携带太多药物会加重负担,他还声场“真正的武士不需要依赖药物”,所以他只给大军准备了1万人份的基本药品,这些药品早在战争之初就用完了。
在饥饿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日军士兵骨瘦如柴,失去战斗力,而英军则一边看着他们,一边喝着酒唱着歌,他们早已停止进攻,因为日军早就反包围,不用他们开枪,日军就会自我消亡。
四、众叛亲离和最终溃败
当初,牟田口廉也打算进攻印度,他手下三位师团长其实是反对的,主要是担心后勤问题,但他并未听从,而是下了进攻的死令。
等到大军进入印度,牟田口廉也的做法就更过分了,经常越过师团长对作战部下下达指令,而且不切实际地忽视后勤补给问题,甚至经常大骂三位师团长,还将战败的罪责推给他们。
当大军陷入绝境时,牟田口廉也竟然不顾将士死活,执意让他们继续进攻,招致了将士们的一致反对,31师团长佐藤幸德甚至不顾命令,带着1000余惨部后撤,结果引发了连锁响应,第15师团和第33师团的许多军官纷纷效仿。
牟田口廉也得知这件事后勃然大怒,当即下令罢免三位师团长的职务。
这件事其实挺疯狂的,因为师团长的任免权掌握在天皇手里,牟田口廉也压根没这个权力,他之所以要这么样,其实就是为了推责,因为他知道战争已经输了,他只能尽可能找替罪羊,否则自己要倒大霉。

六月底,英印军经过一番追击,完成了对日军的分割包围,但并未发起进攻,他们担心惹急了这群失魂落魄的之人,要是发起风来,指不定会遭遇什么损失。
7月3日,经东京大本营同意,牟田口廉也下达了所谓“退却作战”的命令,各部队接到命令后,发了疯似的重出包围圈,许多人在英军的攻击下倒下,也有不少人逃走。
一位追击日军的英军回忆,一路上到处都是日军尸体,以及成群的苍蝇和秃鹫、野狗,逃跑的日军士兵显得有气无力,除了携带配枪之外,什么都没带,运输车和坦克被炸毁,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散落一地,士兵们使出最后一丝力气,往缅甸的方向溃逃。
这一仗,日军败得实在太惨,3.2万人战死,但非战斗减员更多,大约5万人死于饥饿、疾病、中毒和意外。
溃逃的日军也很惨,他们饥渴难耐、身体不适,穿着破陋的衣服,形如逃荒者。
即便如此,日军依然很要面子,当残军即将进入缅甸境内时,为了掩饰溃败的事实,士兵们被要求列队前进,然后仰首挺胸地进入缅甸,缅甸百姓看了,还以为日军打了胜仗。
而日军撤退的数百里道路,后来也有了专门的称谓,被当地人叫做"白骨街道"或"白骨走廊"。

英帕尔战役被日本人认为是日军陆战遭到的最惨重失败的一次战役,此战过后,盟军在印缅战场进入战略进攻,而日军则走向败亡。
第15军撤退之后,三个师团都失去战斗力,牟田口廉也名誉扫地,还被追责,职务被罢免,流放到新加坡安置,后来担任士官学校校长,1946年作为甲级战犯被捕,但最终被释放,1966年的时候去世。
田口廉也的溃败,是日军发动侵略战争的一个缩影,从节节取胜的狂妄,到遭遇困境的顽抗,再到穷途末路的败亡,这一步步走来,正好印证了“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这句古话。
小小日本竟然做起了侵吞中国的美梦,还不自量力地将战争引到苏联和太平洋,跟英美苏等强国叫板,只能是痴人说梦、自取其辱。
英帕尔战役很有典型性,它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试图用武力改变世界的人,往往会遭遇失败,历史更不会因为人的狂妄而停止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