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总想着找些够味又解闷的吃食,直到翻到朋友去鞍山的朋友圈,才发现这座钢都的美食藏着这么多“炸”点——不是那种油腻的炸,是咬一口就戳中心巴的“扎实”,是听着故事就想流口水的“有魂”。
为啥鞍山的小吃能让本地人“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餐无这口”?为啥明明是东北小城,却能把家常吃食做成“国家级名特产品”?得从它的历史根儿和烟火气里找答案——鞍山不是那种“靠网红菜撑场面”的城市,它的美食像钢炉里的铁水,熬得越久越有滋味。
就说那道“枫叶肉干”,名字听着文艺,吃起来却比谁都实在。用猪后臀尖精肉,白糖、白酒、五香粉腌得透透的,160℃恒温烘烤到半干,再翻面抹香油蒸,红亮剔透得像枫叶,嚼起来“咯吱咯吱”带劲,甜咸味在嘴里直打转悠。1980年就拿了辽宁省优质产品奖,1982年更是捧回“全国名特产品”的招牌,老鞍山人说“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餐无这口”,可不是吹的——配二两烧刀子,嚼着肉干唠嗑,时间都变快了。
再说说“牛庄馅饼”,这可是海城的“活化石”。清末时候,回族马家和汉族毛家在火神庙街支摊子,马家做牛肉馅,毛家做猪牛鸳鸯馅,两家比着手艺,愣是把饼烙成了东北一绝。现在的馅饼皮薄得能透光,温水和面、面醒不发,烙出来脆得掉渣,里头肉馅混着芹菜香,咬一口直爆汁,配碗八宝粥,嗬,得劲儿!五十多种馅料任你挑,连速冻版本都卖到了新加坡,老赵家传人说“艺发于心,火候到了,葱花都看得真亮”,这话说得在理——金黄酥脆的皮儿、鲜香不腻的馅儿,是海城人用百年时光煨出来的讲究劲儿。

还有“肉枣”,外形像红枣,红亮亮地泛着油光,咬开肠衣里头肉馅儿紧实得能弹牙。早年间鞍钢工人揣几颗当加餐,风干工艺让肉质锁住鲜味,甜咸口儿像东北人性格——直给又带点回甘。本地人管吃肉枣叫“造”,透着豪爽,下酒的时候“撒冷儿地”就造饱了,做法也讲究:纯瘦肉用5毫米孔板绞三遍,拌上白糖白酒腌入味,灌肠时手劲得匀乎,扎成枣子大小串成串,春秋天风干半月,煮的时候水温卡在86度,多一分少一分都破坏口感。

“白皮儿酥”是海城街巷里飘了二百多年的老味道,清道光年间从京城传过来,用猪油和面开酥,擀面杖一推一卷,卷出十八层雪白酥皮,里头裹着葡萄干、桂圆肉拌的馅儿,烤得金黄酥脆,咬一口直掉渣儿,里头却绵软得能化在舌头上。鞍山老话讲“宁舍一顿饭,不舍白皮儿酥”,早市摊子上现烤的,隔着三条街都能闻见油香。现在有低糖版用木糖醇替了蔗糖,可老鞍山人还是认准传统做法——酥皮得用猪油才够香,馅料里桂花酱必须淋足三圈,吃完了打嗝都带着甜丝丝的回甘,逢年过节走亲戚,拎两盒白皮儿比说啥吉祥话都实在。

“红血肠”是东北老铁的心头好,早年间满族人祭祀用猪血灌肠,后来端上了百姓饭桌,成了鞍山街头的硬核美食。红血肠紫红透亮,拿筷子一戳直颤悠,咬一口鲜嫩滑溜,满嘴爆汁,配点蒜泥辣椒油,老鼻子香了!地道做法得用新鲜猪血灌进肠衣,加花椒、胡椒、香菜末调味,慢火咕嘟十五分钟,切片后浇上热汤,撒把葱花,那叫一个“杠杠香”,现在烧烤摊、老菜馆都少不了它,外地人来了也得整两口,直呼“老带劲了”。

“岫岩羊汤”是辽东山区的百年老味,明清那会儿就拴住了东北人的胃。铁锅柴火慢煨八小时,羊骨髓都熬进汤里,奶白浓汤裹着带皮羊肉丁、羊血块,撒把葱花香菜,再怼一勺现磨胡椒——艾玛,老鼻子香了!岫岩山羯羊天天啃草药喝山泉,肉嫩得能掐出水,压根没膻味。羊汤馆子开了四十多年,老汤锅从早咕嘟到晚,食客拿盆装汤,筋饼蘸汤吃,汗珠子顺着脑门淌,嘴里还嚷嚷“得劲”。

“南果梨熏鸡”是鞍山的“创意王牌”,南果梨是海城北的地标产物,传说古时姑娘救鹰得梨树,结的果子自带酒香,连皇上都夸“甜透龙心”。把当季南果梨塞鸡肚子里,用蜂蜜、酱油腌得透亮,上火烤得滋滋冒油,梨香渗进肉缝里,鸡皮烤成焦糖色,咬一口直爆汁,果酸中和油腻,连骨头都透着甘甜,本地人管这叫“嘎嘎香,老毙了”。现在千山景区附近馆子,这道菜稳坐C位,游客边啃鸡边听梨树传说,临走还得捎带两箱梨。

“鞍山冷面”是东北冷面江湖里的隐藏款,跟沈阳西塔大冷面同源却更有野路子。百年前朝鲜族移民扛着荞麦袋子跨过鸭绿江,在钢水沸腾的鞍山,把冷面汤熬成了工业城市的消暑神器。夏天热得跟炼钢炉似的,来碗带冰碴的冷面,辣白菜的酸、牛肉汤的鲜、苹果醋的甜在舌尖打群架,最后被一勺秘制辣椒油镇住场子,那叫一个“老鼻子”带劲!桥头冷面馆天天跟打仗似的,拼桌是基本操作,本地人端着冷面碗能“可劲造”三碗。
“台安炖大鹅”是鞍山台安县的硬核招牌,铁锅一掀,香得直往鼻子里钻!用当地散养的大鹅,肉质紧实得像小钢炮,炖足仨钟头,骨肉都快分不清家了。老辈人传下来的手艺,非得用大铁锅配柴火,酱香混着鹅油香,咕嘟咕嘟冒泡,临出锅再甩一把干辣椒,那叫一个“嘎嘎带劲”!配菜也讲究,酸菜、粉条往里一怼,吸饱了汤汁比肉还抢手,最地道的吃法是锅边贴玉米饼子,蘸着浓汤啃鹅腿,那滋味,老鼻子解馋了。

“鞍山烧烤”是刻在东北人骨子里的“深夜灵魂”,上世纪鞍钢的“钢花岁月”,工人们攥着铁签子围炉子唠嗑,炭火把肉筋烤得滋滋冒油,撒把孜然辣椒面,嘿!解乏又扛饿。鞍山烧烤不整虚的,羊肉串得是三分肥七分瘦,鸡架得烤到骨头缝都酥香,连豆腐皮都得裹着秘制酱料“卷出花”。老铁们撸串儿讲究“三件套”:花生毛豆打头阵,小啤酒咔咔对瓶吹,最后用烤面包片溜缝儿。精髓在“烟火气”——炭火得是老铁西煤场的果木炭,火候得是老师傅眼观六路的“绝活儿”,像铁西小白烧烤的“甜油边”,外皮焦脆得能听见响儿,里头嫩得直爆汁,蘸上甜面酱,嚯!“老盖了”!

除了这些,鞍山还有“酸汤子”这种满族传统小吃,用玉米面做的,形状像馇子,微酸适口,顺滑爽口,会吃的鞍山人会搭配开春鲜嫩的韭菜炸的鸡蛋酱,味道更鲜美;“铁东炸酱面”也很有名,摆盘精致,面条中央是一撮深棕色的炸酱,四周围着胡萝卜丝、黄瓜丝,面条劲道,酱香味浓;“麻辣拌”是东北人的心头爱,土豆片、海带结、豆皮、丸子这些食材,去掉麻辣烫的汤料,改成酸甜口,吃起来够味又解腻。

你看,鞍山的美食哪一样不是有根有魂?枫叶肉干藏着百年的工艺,牛庄馅饼裹着两家的较劲,肉枣带着工人的回忆,白皮儿酥飘着京城的味道,红血肠留着满族的传统,岫岩羊汤熬着山区的新鲜,南果梨熏鸡融着传说的浪漫,鞍山冷面透着移民的智慧,台安炖大鹅守着农家的扎实,鞍山烧烤冒着钢城的烟火。

入夏了,别总窝在空调房里吃外卖,拎上行李去鞍山吧!街角的烧烤摊儿在喊你“来串甜油边”,巷口的羊汤馆在飘着奶香味,早市的白皮儿酥在等你“来盒热乎的”,连风里都带着肉干的甜咸味儿。

鞍山的美食不是那种“吃一次就忘”的网红菜,是“吃一次就想再来”的家常味,是“咬一口就想起故事”的有魂味。胃暖了,心就亮堂了,鞍山人的热乎气儿啊,保准焊进你骨头缝里!

还等啥?撒冷儿地来吧!趁热乎,怼一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