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简称,这事儿其实挺玄。有些城市,提起简称,大家脱口而出:北京——“京”、上海——“沪”,那叫一个顺溜。可一轮到西安,总觉得差了口气。官方没说个准话,民间倒是热热闹闹用着“镐”这个字,但真说起来,“镐”字好像谁都没法完全认这亲戚,不服气的,摇头的,比比皆是。

咱先不说现在,一提西安,这成语典故里头的气势都快溢出来了。十三朝古都是什么概念?千年下土,铜雀台边喝个小酒都能被三国演义拉出来做噱头。可就是这“镐”字,有些别扭——你说,它出身不低,西周的都城“镐京”,跟西安那是历史上的老关系。可问题是,西安的老底子也太厚,镐京只是皮毛一笔,难免让人觉着这事儿沾不上边。
其实“镐”这个字,除了某些热心的地理老师和历史爱好者外,平常日子里也难得一遇。要不是每年一两次考公考研碰巧刷到这个字,许多西安本地的朋友,压根儿都没和它打过照面。你要说用“西”字替个省事的简称,倒还真活跃,什么“西交”、“西大”、“西外”,学校的名头儿,全用“西”字起个头儿,顺嘴还好记。

但说到“镐”,还真是一门子尴尬。去外地,别人问你家哪的,你说“我是镐人”,十有八九人家以为你在骂街——要不就是“搞人”“高人”,怕是误会得没边了。所以有一回在酒桌上,有人感慨:“咱西安这么大,这简称咋还像没断奶的孩子,谁都不认?”真有那么点意思。
然而,别管多“冷门”,在讲究“根”的地方,你用“镐”指西安,总还是有点底气。哪怕没多少人敢在身份证后头填上那个字眼,可市井里头,老头老太太偶尔自豪,一句“咱大镐京”,听着也有腔调。为啥?毕竟这地儿当年可是真正的“世界中心”,处理朝政的时候车马盈门,放眼看今儿全球,也算是“祖宗牌位”响当当。

可平心而论,这事挺矛盾的。上到学者,下到摆摊卖肉夹馍的陈大叔,八成都觉得这“镐”字难弄。“难写难记又难读,招谁惹谁了?”有道理。2005年,西安市民政局还真琢磨了下全民意见,结果整了个大投票,反对用“镐”字的占了个八成多。民意就是那样,啥东西不顺民心,光有“道统”撑腰也不够。
出于“取众人之长”,不少人又临时抱佛脚,琢磨起别的字。像“兆”——兆丰兆盛,那是气象万千,但听着像开公司;还有“仙”字,说是西安有仙气,其实多半因为饭桌上爱胡扯,讲什么“长安城里天天遇仙人”。再有“雍”,秦朝雍州的“雍”,沉稳厚重是厚重,问题是大众基础薄,稍微年轻点的,根本没印象。还有“灞”和“凤”,一个是灞河的灞,一个是凤凰的凤,听着倒也本地调儿。但是,归根到底,全都没能跳出来,被官里“钦定”一声:以后西安就这么叫!

所以啊,西安的简称,至今还像个没定婚的大家闺秀,哪家门第都想攀亲,可哪个都不痛快。市民里大多是实用主义,聊起这些“典雅”的字眼,其实和日常生活关联也不大。卖凉皮的,谁跟你讨论“镐与西的区别”呀?年轻人用手机发个微信,哪儿还折腾生僻字,一律直接来个“西”解决问题,顺手还不容易出错。
有趣的是,这种“说不清”的状态,倒挺符合西安一贯的倔强和混搭。西安的气质,就是这么矛盾——既端着“十三朝”的古朴架子,又能满大街抖机灵嘴炮。在老旧的城墙根儿下开小酒馆,夜里喝西府老酒,也没人会建议你改成“镐府头牌”。大家更愿意给自己贴点温度高的标签,比如“西安娃”,听着亲切,比什么古风大名更像自家饭桌。

可要是有人较真,非问一句:“你觉着西安到底该叫什么?”其实,我倒有点舍不得敲下一个“定论”。说到底,一个城市的简称,既要有历史的根,又要接地气,既得方便说写,还得不让人摸不着头脑。你说这样的简称,哪能一锤子买卖定了终身?“镐”字,像是老祖宗留下的家训,又像一件太重的传家宝,日子久了,没人敢随便动,可也没人真能卸到身上。
那最后怎么办?兴许就让它这样悬着吧。别急着盖棺定论,别急着把“镐”抹掉。历史和生活之间,本来就爱留些空当。或许哪天,城墙上的风吹过,还会有人随口说一句:“咱镐京又热闹了。”也或许,大排档上,仍旧一个字:“西,还是西!”
你说西安到底应该叫什么?人和城的故事,有些问题啊,就该慢慢留在日子里,等下一个不着急的人来翻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