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特色小吃
泉州特色小吃

——一座城市的味觉编年史 白岩松说过:泉州,是你一生至少要来一次的城市。“人生海海,欢喜就好。”这是泉州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也是他们对待食物的信条。泉州地处东南沿海,自唐宋起便是“东方第一大港”,番舶云集,万商辐辏。阿拉伯人带来了孜然与胡椒,波斯人留下了藏红花与玫瑰露,闽南人则以地瓜、海蛎、花生糖为基底,调和出包容山海、贯通古今的小吃谱系。今天,让我们沿着涂门街的晨雾、西街的人声、洛阳桥的晚风,把泉州的味道一字一句地写进这篇1500字的文章里

五香卷
一、面线糊:一碗“糊”涂里的千年潮声

面线糊
凌晨四点,水门巷的“啊肥面线糊”已经开锅。直径一米二的铝锅里,大骨汤咕嘟咕嘟翻滚,细若发丝的面线被抖落进去,瞬间软成一泓乳白。老板陈阿肥舀起一勺,浇在青花瓷碗里,依次码上醋肉、大肠、虾仁、卤蛋,最后撒一把青蒜末。老客接过碗,先吹开浮油,“哧溜”一口,汤底浓厚却不腻,面线绵软又带韧劲。

面线糊
面线糊的来历与海上丝路有关。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喜食细面,本地厨子便以米面“偷梁换柱”,煮至极烂,方便远航之人暖胃。泉州人后来又加入地瓜粉勾芡,使之“糊”而不糜。民间还流传一句趣话:“面线糊,糊里糊涂喝下去,清清楚楚暖心头。”

面线糊
二、海蛎煎:油锅里盛开的“闽南牡丹” 若说哪一道小吃最能代表泉州的海味,八成泉州人会脱口而出“蚵仔煎”。选用洛阳江畔当日现剥的海蛎,粒粒肥美;地瓜粉浆调和青蒜、鸡蛋,倒入铁锅,“呲啦”一声,油花四溅。师傅手持锅铲,边煎边压,让粉浆与海蛎在热油中充分拥抱。出锅前撒九层塔,香味直钻鼻腔。

海蛎煎
地道的吃法必须配“甜辣酱”。泉州人自家熬酱:蒜蓉、番茄酱、白糖、米醋,以1:1:1:0.5的黄金比例,小火收浓。一口下去,外酥内嫩,海蛎爆浆,甜辣交织,好似海浪拍岸,舌尖盛开一朵“闽南牡丹”。

海蛎煎
三、润饼菜:一卷春盘里的侨乡记忆 清明前后,泉州人要吃“润饼菜”。一张薄如蝉翼的饼皮,铺在漆盘上,依序铺上红萝卜丝、浒苔、荷兰豆、米粉、豆干、卤肉、花生糖末……最后撒糖粉与芥末。饼皮一卷,两端折起,便是一棵饱满的“春卷树”。

润饼
润饼菜由古时的“春盘”演变而来。明代泉州人下南洋,思乡时便用当地可得的食材复刻故乡味,于是有了加浒苔、加椰丝的“峇峇润饼”。在菲律宾马尼拉,至今仍有泉州裔华侨把润饼菜叫“Lumpia”,闽南语发音未改。四、土笋冻:晶莹剔透的“海洋果冻”

润饼
第一次见土笋冻的外地人,往往皱眉:“这分明是虫!”然而泉州人笑而不语,夹起一块蘸蒜蓉酱油醋,入口冰凉爽脆。所谓“土笋”,学名为“可口革囊星虫”,生于滩涂,富含胶质。

土笋冻
熬煮后胶质析出,自然冷却成冻,切块即成。

土笋冻
《闽书》载:“沙虫煮之,凝为冻,味甘鲜。”清代泉州进士陈棨仁更赞其“清于燕窝,脆似蜇皮”。盛夏午后,来一碗土笋冻,暑气顿消,仿佛把整个安海湾的浪花含进嘴里。

土笋冻
五、石花膏与四果汤:一碗甜汤里的盛夏 泉州人把“吃冰”叫“吃膏”。石花膏源自海边的石花菜,熬成琥珀色浓汁,舀入碗中,用铜刨打出一层冰屑,再浇蜂蜜水,加芋头、红豆、仙草、西瓜粒,便是一碗“四果汤”。

土笋冻
老城区的“爱啊石花膏”已经传了三代。老板坚持每日凌晨两点起床,用柴火熬石花菜四小时,再静置冷却。有老华侨回乡,一下飞机就拖着行李来喝,说:“这是小时候的空调。”

石花膏
六、蒜蓉枝与贡糖:一口酥甜到南洋 “蒜蓉枝”形如麻花,却裹着白糖与蒜蓉,外酥内脆,甜中带咸。相传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驻军泉州,为便于行军,将面条拧成绳状下锅炸,再撒蒜糖,取名“拧股枝”,后谐音为“蒜蓉枝”。

蒜蓉枝
与蒜蓉枝并称“茶配双璧”的是“贡糖”。以花生、麦芽糖、猪油手工捶打,一锤一声“哐”,回荡在永宁古镇的红砖厝。清末,永宁人下南洋,把贡糖装进铁皮盒,漂洋过海卖到新加坡、槟城,成为闽南华侨的乡愁符号。

蒜蓉枝
七、姜母鸭与牛肉粳:一碗浓汤的夜半慰藉

姜母鸭
夜幕降临,胭脂巷的“忠记姜母鸭”门口排起长队。三年老番鸭、三年老姜,加当归、川芎、枸杞,倒入砂锅,炭火慢炖两小时。鸭肉酥而不烂,姜香浓郁。老板老吴说:“鸭子要养足三年,才压得住姜的辣。”

姜母鸭
与姜母鸭比肩的是“牛肉粳”。选用黄牛腱子肉,加入十几味香料,文火煨至汤浓肉烂。食客自选配料:牛肚、牛筋、牛心管,再浇一勺咖喱粉。老泉州人喝到最后,必加一份粳米粉,把汤汁吸得一滴不剩,才算圆满。

姜母鸭
八、余味:把日子过成一碗咸饭 泉州人请客,最后一道常是“咸饭”——一种介于饭与菜之间的存在。五花肉丁、香菇、虾仁、红萝卜与油葱酥一同下锅,炒至米粒金黄,再加水焖熟。表面朴实无华,却是最考验火候与经验的“家味”。

咸饭
朋友阿黎留学归来,在机场打车,跟师傅说:“去西街,我要吃咸饭。”师傅笑问:“走哪条路?”阿黎答:“走新路,心里装的是旧味。”一句话,道尽泉州小吃的灵魂:无论走多远,味觉永远指向故乡。尾声 泉州小吃不是珍馐美馔,却盛得下千年的潮起潮落、人间的聚散离合。它可以是清晨的一碗面线糊,也可以是夜半的一锅姜母鸭;可以是华侨行李箱里的一盒贡糖,也可以是儿时巷口的一声“蚵仔煎好咧”。

咸饭
当现代都市的霓虹渐次亮起,那些老旧的木门板后,仍有一盏盏煤油灯,守着古早味。泉州人用食物告诉世界:历史并未远去,它就藏在冒着热气的一勺汤、一块饼、一粒花生糖里。 若你有幸来到泉州,请别急着去打卡拍照。挑一条老街,坐下来,点一份小吃,慢慢咀嚼。你会发现,时间在这里变得很慢,而味道,长得很长。欢迎您的到来,值得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