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之光,潮汕风情独具特色的乡情风景线巡礼
我们来探讨一下夜市“打冷”(dǎ lěng)这一独具潮汕特色的乡情风景线。
“打冷”,在潮汕话中,“冷”并非指天气寒冷,而是指“闲聊”、“聊天”、“摆龙门阵”的意思。“打冷”就是指在闲暇时,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天南海北、家长里短地闲谈。而在潮汕的夜市(或称“夜市仔”、“夜市尾”),这种“打冷”的场景尤为普遍,构成了一道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独特风景线。
"“打冷”是潮汕夜市的灵魂所在:"
1. "社交的载体:" 夜市不仅是美食的聚集地,更是社交的场所。“打冷”是潮汕人维系邻里关系、加强社会联系的重要方式。无论是熟悉的街坊邻居,还是偶然遇见的亲戚朋友,都可以在夜市中停下脚步,围坐在一起,分享近况,交流信息。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是手机社交无法替代的。
2. "文化的传承:" 夜市“打冷”的场景,本身就是潮汕文化的一种生动体现。老一辈讲述过去的经历、传统习俗,年轻一辈分享新鲜事、新观念,这种代际间的对话,无形中传承着地方的语言、风俗和价值观。空气中弥漫的美食香气,加上耳边此起彼伏的潮汕话“打
相关内容:
中新社汕头5月1日电 题:夜市“打冷”:独具潮汕特色的乡情风景线
中新社记者 李怡青
潮菜因“色、香、味、型”并美而饮誉中外,侨乡汕头夜市上的“打冷”,因其汇集上百种潮汕传统配菜,深受海内外潮人和游客的喜爱,成为当地独具潮汕特色的乡情风景线。
华灯初上,汕头市区的打冷档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目前汕头的打冷档约有数几百家,仅短短一段汕头珠江路美食街,便有十来家打冷档相对而开。宵夜的生意最为火爆,摊档营业时间从晚餐开始,有的更延续到凌晨5点。
从香港回乡投资创业的陈培德1日告诉记者,回汕头生活11年,接待客户或者同朋友聚餐,时不时光顾打冷档,尝尝地道潮汕美食,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打冷”这个词源于香港,潮汕话“担箩”,是大家对这种旧时担箩走街串巷或是沿街叫卖的习惯简称。目前潮汕打冷(担箩)人们也称为“夜糜档”。
记者走访中看到,汕头市区一打冷档的点餐区近20米的长桌,摆满潮汕特色美食,有普宁豆干、澄海猪头粽、达濠鱼丸、隆江猪脚,有潮汕卤鹅、鱼饭、腌菜……就单一款潮汕特色烙,品种多得让人目不暇接,蚝烙、丝瓜烙、南瓜烙、番茄烙、玉米烙……而汕头特色小吃菜头粿、无米粿、荷兰薯粿等,看了也十分让人嘴馋。
该店老板告诉记者,他从父辈学了这门手艺,目前店里各种潮汕特色菜约200来种。主要烹调法有焖、炖、煎、炸、炊(蒸)、炒、焗、爆、泡、扣、卤、熏、淋、烧数十种。他们店最受欢迎的是潮汕著名的“鱼饭”,单鱼饭类就有20来种。目前该店通过线上、线下两种经营。为满足外地顾客需求,店里通过抽真空和低温冰袋包装配送。
业内人士称,汕头夜市的打冷档汇聚潮汕各种特色美食,其中不乏非遗品种。其价格也比较亲民,人均消费50至150元人民币不等。让更多的市民及游客在品尝潮汕传统美食之余,了解潮汕各项非遗美食制作过程,有助于更好地推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澳大利亚的潮籍乡亲陈辉告诉记者,这次和父母、孩子一起回乡,在家乡待了比较长的时间,品尝了地道的家乡美食。其中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汕头夜市的打冷档,那么多潮汕美食一一排列,让人什么都想试一试。
夜市是一个展示城市文化和活力的窗口,外来游客、民众通过夜市了解品味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潮汕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有1000多万人,每逢节假日更形成侨胞返乡客流高峰。夜市中人来人往的打冷档,成为汕头一道独具潮汕特色的乡情风景线。(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