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跟随总书记足迹,一眼千年,领略云冈石窟文明之光

鉴往知来,跟随总书记足迹,一眼千年,领略云冈石窟文明之光"/

以下是一篇关于云冈石窟的文章,主题是“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一眼千年,感受云冈石窟的文明之光”: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一眼千年,感受云冈石窟的文明之光"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过去,也可以启迪未来。“鉴往知来”,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并多次探访历史遗迹,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云冈石窟,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就是总书记带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课堂。
"巍巍云冈,千年回响"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开凿于北魏时期,历经近50年,耗尽精力,在武周山南麓石壁上雕琢出大小造像约53,000余尊,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后,与中华文化深度融合的结晶。”总书记在考察云冈石窟时深情地说。站在雄伟的石窟前,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佛教文化兴盛的时代。
"一眼千年,感受文明之光"
走进云冈石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第1窟的大佛。这尊佛像高达17米,面相庄严,气度非凡,被誉为“中国大佛之祖”。它体现了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

相关内容: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来到大同市云冈石窟,实地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北魏郦道元曾在《水经注》中这样描述云冈美景。

跨越1500多年的历史,云冈石窟的5万多尊佛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多年之前,云冈石窟这颗中国艺术史上的“明珠”曾深受煤灰污染之扰。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煤都”大同市,它所处的十里河下游地区曾是煤矿聚集区。运煤车带来的二次扬尘落在石佛上,加速了大佛的风化。

为了使石佛免受煤灰污染,当地政府将从石窟前经过的运煤专线改为从石窟后绕行26公里,又在景区后修建了一条省道作为旅游专线。

2018年,《云冈石窟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进一步加强云冈石窟的保护和管理,促进云冈石窟文化研究。

如今站在山头上远眺,视野内全是绿化带,大佛们又“眉清目秀”了。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首站就来到敦煌莫高窟。此次在山西考察来到云冈石窟,充分显示了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

2016年4月,习近平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调研,多次强调文物保护工作。

如何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更好发挥文物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2016年,云冈石窟在数字化工程等多项科研项目中取得了重大成果: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生成洞窟中各个方向的剖面图,使洞窟得以多角度展示,为云冈石窟建起了三维的“数字档案”。

今年“五一”假期,云冈石窟景区推出了全景漫游服务,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满足游客线上游览的需求。游客通过“云冈石窟全景漫游”数字化展示平台,就能欣赏云冈石窟的每一个景点、每一尊雕像,实现足不出户游云冈。

文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保护好历史文物,继承和发展好中华文化,才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加强历史文物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为习近平总书记所关注、所思考。历史文物映照的文明之光,必将点燃亿万中华儿女内心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照亮民族的复兴之路。

发布于 2025-08-26 08:28
收藏
1
上一篇:鉴往知来,跟随总书记足迹探寻云冈石窟千年文明之光 下一篇:云冈石窟,迈出中华文明“行走”世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