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当立秋的脚步悄然来临,大地上的一切都开始了微妙的变化。在这个特殊的节气里,“啃秋”的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也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那么,立秋“啃秋”究竟吃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同探寻其中的奥秘。
西瓜:“啃秋”的当家花旦
在众多“啃秋”食物中,西瓜无疑是最为常见、最受欢迎的明星。天津、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立秋吃西瓜的习俗尤为盛行。清朝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也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的描述 。

从科学角度来看,立秋时暑热尚未完全消退,西瓜性寒凉,具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尿消肿的功效,此时食用西瓜,能有效缓解暑气带来的燥热,补充身体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在炎热的午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切开一个红瓤黑籽的大西瓜,每人捧上一块,大口啃食,甘甜的汁水顺着嘴角流下,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瞬间驱散了体内的暑气,让人倍感惬意。
在民间,关于立秋吃西瓜还有不少有趣的传说。据传明朝时期,南京城里许多人感染了癞痢疮,有人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吃西瓜治愈疾病的故事,结果经过多次食用西瓜,瘌痢疮真的好转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啃秋”习俗,以防秋燥。虽然这一传说并无科学依据,但却为立秋吃西瓜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香瓜:甜蜜的秋日馈赠
除了西瓜,香瓜也是“啃秋”的常见选择。香瓜口感香甜,水分充足,香气浓郁,在立秋时节食用,同样能带来清凉解暑的美妙体验。其富含维生素C、B族维生素、胡萝卜素以及钾、镁等矿物质,不仅能为身体补充营养,还具有促进消化、保护心脏等作用 。

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人们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握着绿瓤香瓜大快朵颐。香瓜那独特的香甜味道,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给人们的一份甜蜜礼物,让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秋天的独特魅力。不同地区的香瓜品种各异,有脆甜的伊丽莎白瓜、软糯的羊角蜜、香甜多汁的哈密瓜等,每一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口味需求。
桃子:秋意中的一抹柔情
在我国江南地区,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别具一格。“海霞红点王母颊,玉团中涵秋水色”,诗人刘崧笔下的桃子,宛如人间珍品。成熟的秋桃,玉黄色中略带几抹红晕,果皮轻薄,轻轻撕开,乳白透红、细腻柔软的果肉便展露无遗,轻嗦一口,饱满的桃汁与丝滑的果肉在口腔中交融,汁水顺着嘴角流到手腕,每一口都充满了甜蜜与温柔 。
桃子不仅美味,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具有养阴生津、补气润肺等功效。立秋吃秋桃,不仅是品尝秋天的味道,更寄托着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美好祝愿。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人们吃完秋桃后,还会将桃核留到除夕,然后烧掉,寓意着消灾避祸,保佑新的一年顺遂安康。

其他特色“啃秋”食物
在山东部分地区,流行立秋吃“渣”,即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当地有俗语“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虽然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但它却反映了人们在立秋时节对健康的祈愿。小豆腐口感清爽,营养丰富,其中的豆类富含植物蛋白,青菜则提供了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二者搭配,既美味又健康 。

在古代,还有在立秋用秋水吞服赤小豆的习俗。据《岁时广记》等文献记载,取7至14粒赤小豆,以井水送服并面朝西方,认为可预防秋季痢疾。尽管这种做法更多地带有传统民俗色彩,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健康的追求,却是亘古不变的。
此外,一些地区还会将玉米棒子、山芋等作为“啃秋”食物。在田间地头,人们捧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感受着丰收的喜悦;咬上一口白生生的山芋,品尝到的是大自然的质朴与醇厚。这些食物不仅是“啃秋”的选择,更是劳动人民对土地的深情眷恋和对丰收的礼赞 。

立秋“啃秋”,吃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个特殊的节气里,通过品尝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食物,我们与传统习俗相连,与大自然相通,感受着季节更替带来的变化,迎接秋天的到来。无论是西瓜的清甜、香瓜的馥郁,还是桃子的柔情,亦或是其他特色食物的独特风味,都构成了立秋时节独特的饮食记忆,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铭记这份来自秋天的美好馈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