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二十四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上海
上海的街道上
梧桐叶还缀在枝头
叶尖却已悄悄染上了浅黄
手机里的天气预报
还在倔强地显示30℃+
但正午的蝉鸣渐渐稀疏
不复盛夏时的聒噪
傍晚已携带着一丝凉意
不再是盛夏般蒸腾的暑气
这无一不说明
秋天要到了
身体该切换模式了
imgarr
imgarr
imgarr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暑气未消,微风拂过,立秋是夏与秋之间最温柔的过渡。从中医视角看,立秋后燥气渐成气候,“燥胜则干”的特性逐渐显现。此时,暑热余威渐退,空气中燥意日增,阳气内敛,阴气滋长。人体在这样的环境中,肺脏易被燥邪所伤,经过暑夏考验的脾胃也还未完全恢复。因此,养生的关键在于遵循秋日收敛的特质,做好防燥护肺的功课,同时留意健脾助运,帮助身体平稳度过时节变换。而中医养生智慧,也在此时与这些习俗巧妙融合,为我们在季节交替之际的健康保驾护航。
imgarr
imgarr
imgarr
啃秋:甜蜜里的养生智慧
imgarr
imgarr
imgarr
imgarr
在上海,立秋这天,很多家庭都有“啃秋”的习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啃着清甜多汁的西瓜,似乎要把夏天的最后一丝暑气都“啃”掉。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西瓜性寒凉,具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小便的功效。在立秋时吃西瓜,既能缓解暑热未消带来的燥热,又能补充夏季大量出汗流失的水分和津液。
不过,上海气候湿润,立秋后暑湿之气仍盛,西瓜虽好,但不宜多吃,尤其是脾胃虚寒的人。否则,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问题。
imgarr
imgarr
imgarr
贴秋膘:浓油赤酱里的滋补
上海人常受“苦夏”所扰——湿热困脾,胃口萎靡,身形瘦弱。立秋一到,天地阳气渐收,正是中医“秋冬养阴”的起始,贴秋膘的习俗便源于此:乘此时脾胃功能渐强,适当补充营养,填补夏季耗损的气血,为寒冬打下基础。
imgarr
imgarr
imgarr
上海人喜爱的浓油赤酱,恰是贴秋膘的经典表达。红烧肉、响油鳝糊、油爆虾,这些菜肴多以肉类为基,在中医看来,肉类能补精益气、滋养阴血——比如猪肉性平,可滋阴润燥;鳝鱼性温,能补虚损,正合秋季的轻度进补需求,缓解“苦夏”后的体虚。同时,这些菜肴的调味也有讲究,如红烧肉用酱油调味,中医认为酱油能“和胃润燥”,适配秋季燥象。
注意,中医进补讲究“辨证施补”,更重平衡二字。浓油赤酱的菜肴虽能补养,但多偏滋腻,且高油高糖不易多吃。
imgarr
imgarr
imgarr
称人:称量里的平衡之道
imgarr
imgarr
老上海人立秋还有个习俗——“称人”。这天,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会轮流上秤,若是称完比立夏时轻了,便得好好补补;若是体重稳当,就觉得这夏天过得“养人”。从中医来看,体重的变化其实是身体阴阳平衡的外在体现。夏季暑热加上人们常贪凉饮冷,脾胃功能易受影响,不少人会变得消瘦,这其实是阳气耗损、气血不足的表现。立秋称人,本质上是通过体重变化观察身体状态,中医讲究“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体重稳定是身体脏腑功能协调的信号。称完后若发现体重偏轻,可在饮食中加入山药、莲子等健脾食材,补补气血;若体重偏重,则可适当吃些冬瓜、荷叶等利湿之品,去去湿气。这小小的称量,藏着上海人对身体的细致关照,也暗合了中医的智慧。
imgarr
imgarr
imgarr
起居:早睡早起顺天时
imgarr
imgarr
imgarr
imgarr
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人体也应顺应天时,早睡早起。在上海,夜晚的凉风逐渐变得清爽宜人,此时早睡,能够顺应阳气的收藏,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展,使人精神饱满。一般来说,晚上10点至11点入睡,早上6点至7点起床较为适宜。
imgarr
imgarr
imgarr
运动:动静结合养元气
imgarr
imgarr
imgarr
imgarr
秋高气爽,正是运动的好时节。在上海的早晨,常常能看到人们锻炼的身影。不过,中医认为,立秋后人体的阳气收敛内养,运动不宜过于剧烈。像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动作舒缓,刚柔相济,非常适合在此时进行,散步、慢跑等也是不错的选择。时间最好选择在早晨或傍晚,避免在正午运动,以免中暑。运动时避免大汗淋漓,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补水时应注意少量多次喝温白开水或淡盐水,避免冷饮(防伤脾胃)。
imgarr
imgarr
imgarr
立秋
是上海这座城市
生活节奏的一次温柔转折
也是我们遵循中医养生之道
呵护身体健康的重要节点
将上海的立秋习俗
与中医养生智慧相结合
让我们
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
收获健康与幸福
E
N
D
图片来源于网络
imgarr
imgarr
imgarr
imgarr
原标题:《立秋丨啃秋解燥、贴膘补气血,立秋养生看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