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以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启动开展高质量发展暨建校40周年校友返校月活动。
1984年,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之一——江门教育学院建校。2004年7月,江门教育学院、江门市工业中专学校、江门财贸学校等三校整合,挂牌成立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江门职院”)。
40年风雨砥砺,40年昂首奋进。江门职院始终秉承“技术立校、文化育人、开放办学、服务侨乡”的办学理念,以“厚德、尚能、笃学、致用”为校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009年,江门职院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8年,建成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22年,入选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23年,在“创新强校工程”考核中,位列广东高职院校A类第15位……
新征程,新起点。江门职院正在全面推进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该校党委书记张忠林表示,学校党委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高质量党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持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出新的探索。
该校校长彭志平表示,学校扎根“中国侨都”办教育,近年来持续构建与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相适应的创新支撑体系,深入实施“强院兴校”六大工程,在重大标志性成果、“1+6+N”专业群建设、“政校会园企+侨”协同联动机制、“侨”立特色等多个领域强力改革攻坚,成为服务江门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职教力量。

位于“中国侨都”江门西江之滨的江门职院,正在扎实推进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 江职宣供图
“党建+高建”新动能
近两年获省级以上标志性成果650余项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持续强化“党建+高建”双促双融,江门职院全力促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学校连续两年在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中获得“好”的考核等次;着力深化“三进”工作和“四史”学习活动,实施“红色文化+”党建育人项目,获省、市党建研究课题立项12项,入选全国职业院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典型案例1项;强化组织建设,实施筑牢基层堡垒“1+4”行动计划等项目,通过省级党建标杆院系验收1个,入选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广东行”专项行动建设名单各2个。
标志性成果取得重大突破。近两年来,江门职院夺得全国优秀教材奖、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学生技能大赛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标志性成果650余项。其中,该校在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国奖8项;省级一等奖总数位列广东高职院校第六位,获奖总数位列第四位;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广东高职院校在主体赛中获得唯一的一等奖),近十五年来连续八届捧得“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

江门职院连续八届捧得“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江职宣供图
双融双促,成效显著。江门职院育人品牌影响力、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影响力稳步提升。根据省教育部门等官方数据,该校学生满意度持续提升,其中,毕业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在全省高职院校调查中名列前茅;学生就业率更是连续多年保持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1+6+N”专业群新格局
科教融汇精准对接地方发展需求
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办好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江门职院立足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
一方面,打造“专业群+”服务平台,不断优化专业(群)结构,主动服务江门战略性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优化调整1个专业群组群结构,新增7个新兴专业;发挥专业群建设集群效应,大力培育1个国家级专业群,重点建设6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培育N个校级特色专业群,形成“1+6+N”专业群发展新格局。

图为江门职院的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江职宣供图
另一方面,搭建“一台一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即科技转化与产业推广服务平台、江门现代服务业智库,其中,与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广东省社科院江门分院、江门双碳实验室等共建一批混合型科技创新团队;与龙头企业共建市级以上创新服务平台21个,新增省级平台及团队6个;联合企业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市科技计划重大专项100余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400多项,服务中小微企业424项,荣获省级科技奖2项。
同时,江门职院还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制度,优化协同创新服务机制,助推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此外,实施“一地一策”,大力推进“双百行动”、帮扶恩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等工作,取得重要成效。
而在人才第一资源与创新第一动力相互促进方面,江门职院师资队伍整体实力也获得重大突破——近两年来,新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工信部第一批产教融合产业实践教授1人、省级专业领军人才1人、省级产业导师16人等,学校高层次人才总量实现倍增。
“政校会园企+侨”新机制
打造产教融合特色“生态圈”
江门职院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近年来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政校会园企+侨”协同联动长效机制,打造富有特色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培养产业和行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校政”紧密对接——推动建设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技术联合创新人才产教融合基地”“智能家电-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激光智能装备制造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全国工商联“数字贸易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等;与江门市政协共建市政协委员学院,与台山市政府共建新宁学院。

全国智能产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江职宣供图
“校会”深入互动——牵头组建了广东省第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教育社会团体——江门市职业教育联合会;与数十个行业组织深度合作。“校园”优势互补,与江门市9个重点园区合作,牵头发布《支持“中欧(江门)合作区”人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共建校外实践基地300多家,其中省级14家。
“校企”共融共生——积极推动了“一体两翼”建设,牵头成立一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数十家知名企业联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联合培育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8家,还牵头或加入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30余个。
“侨”立特色新优势:
职教出海拓展海外“朋友圈”
近年来,江门职院依托“中国侨都”丰富的侨资源,以“打造服务华侨华人新标杆”为建设目标,注重打好“侨”牌,内“优”外“拓”,打造“侨”特色文化职教品牌的新优势。
内“优”方面,江门职院已形成“侨”特色鲜明的“二引入三服务”体系。其中,引入侨乡优秀文化“强师德、铸生魂”,打造“三年四季一校园”侨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并荣获广东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构建了“12209”三全育人新格局。例如,开设源自江门的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公共课,学校“蔡李佛拳”团队受邀参演央视戏曲春晚;与江门市社科联(省社科院江门分院)共建梁启超思想研究中心;与江门市粤剧传习所共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参与创排大型舞剧《侨批·家国》(广东首个以“揭榜挂帅”方式进行本土化培育的文艺作品)在全省多地巡演;编写《五邑侨乡创新创业文化》等多部特色教材。

江门职院“蔡李佛拳”团队受邀参加央视戏曲春晚。 江职宣供图
外“拓”方面,江门职院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走出去”路径,提升服务“走出去”企业能力。具体而言,包括成立了广东高职院校首个侨企员工培训学院;引进澳门职业技能认可基准(MORS),与香港2所高校开展常态化师生互访交流;不断增强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举办江澳茶艺师等职业技能培训班;与荷属加勒比华文教育联盟签署华文教育战略合作协议;主动对接格兰达自动化等“走出去”企业,承接本地企业海外员工培训;与坦桑尼亚合作开发课程标准项目,立项德国博世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合作试点项目,举办第三期全省归国留学人员国情培训班等。此外,江门职院还与江门市委统战部、江门市外侨局合作,共同成立侨情咨询研究院,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服务。
四十载薪火相传,江门职院在不断前行中续写辉煌篇章,未来,将继续肩负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使命,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南方+记者 黄烨倩
通讯员 詹雨鑫 周昊 陈淡蓉 张超杰
【作者】 黄烨倩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