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婚嫁习俗揭秘,婚后为何还要住娘家?

惠安婚嫁习俗揭秘,婚后为何还要住娘家?"/

在惠安(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县),像“结婚后还要住娘家”这样的习俗,其实更准确地描述可能是"“婚后初期居住在娘家”",并且这与惠安独特的"“土楼”"文化和家庭观念密切相关。这并不是说婚后就永远住娘家,而是有一段特定的时期。
以下是惠安婚嫁习俗中与婚后居住相关的几个关键点:
1. "新婚夫妇同住娘家的时期(“新妇期”或类似说法):" 根据传统习俗,新婚夫妇在婚后的一段时间内(通常是几个月到一两年,具体时间长短可能因家庭而异)会居住在女方的娘家。 "主要原因:" "帮助家务与农活:" 惠安地区,特别是土楼社区,家庭通常需要成员合力进行日常家务和农忙时的劳作。新婚夫妇住在娘家,可以更好地融入大家庭,分担家务和农活,尤其是在土楼这种集体生活的环境中。 "适应新环境:" 媳妇需要时间来适应婆家,而丈夫则需要在娘家长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融入婆家,承担家庭责任。 "土楼生活模式:" 土楼是惠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许多家庭几代同堂或几户人家同住一个土楼。在这种模式下,新婚夫妇住进土

相关内容:

在福建泉州惠安的惠东地区,长年居住在海边与内陆婚嫁风俗习惯不同的惠安族。其中惠安女的婚嫁习俗,历来不被人们理解,今天我们走进惠安人婚嫁习俗,看一看他们的婚姻是怎样的。

我国古时的婚姻是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多数夫妻在结婚之前,互相都是不认识的,只有在洞房之夜,才知道另一半的长相,但在泉州惠安的惠东地区,惠安人结婚风俗习却与各地不同的。

早婚

多数惠安女都有“娃娃亲”的习俗,在出生后不久即由家人包办订婚,现在仍有少数人延续该习俗。

长住娘家

“长住娘家”婚俗又称“不落夫家”,现在已经没有这一习俗。妇女出嫁三天后即回娘家长住,只有过年过节及农忙时到夫家住一两天。只有等到怀孕以后才允许长住夫家。住娘家的时间至少有二三年,最长达20年以上,一般五到八年。

她们每年到夫家不上十次,每次不超过三日。回夫家时多半要用块布遮著脸,到晚上熄灯后才能去掉,第二天天亮又得跑回家。

怀孕生子时不能生在娘家,生在娘家会被认为不吉利,所以必须在夜间赶到夫家生产,也因此常有出现来不及而生子于半家。

由于妻子很少到夫家,到夫家又多于夜间,且多用布遮脸,所以常出现夫妻多年可互不认识的怪事。

不落夫家,亦称“不乐家”、“坐家”、“坐娘家”、“长住娘家”。我国婚姻风俗的一种。起源于古代的对偶婚阶段,兴盛于父权制初期,古代各民族普遍存在,近现代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及一部分汉族地区。

解放前,惠安女的婚姻大事也是由父母来决定的,一般结婚都比较早,在结婚当天,新娘的头饰由五六个心灵手巧的的妇女进行打理,一般要梳理几个小时。

然后时间到了,新娘迈过火盘走出娘家祖屋,穿着黑凤凰衣,撑着黑伞,由娘家人送往男方家,而男方家,是不会派人去迎接的,当快到男方家门口时,还要哭一声。

这种风俗习惯成因的分析,主要有四点:

第一、该婚俗是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过渡期的遗俗,起源于对偶婚阶段,对偶婚指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例如走婚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第二、因两性分工不同而引起的。惠东男人长期在外捕鱼、打工,女人在家从事副业和农业,也是形成这一习俗的一种原因。

第三、该婚俗与当地的“早婚”有关系,是“构成了同一婚姻制度下功能互补的部分,很多地方还有娃娃亲的习俗。

第四、这种婚俗很特殊,有可能是土著的闽越人不落夫家的婚俗与后来迁入的汉民带来的汉文化中的封建贞操观念相结合的产物。

这种婚俗习惯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消失了,也许生活在如今的我们,会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他,但不能不说,存在即是合理,至少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合理的。

而现在,中华传统文化很多都在慢慢消失,国家还是要花点精力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发布于 2025-08-24 15:12
收藏
1
上一篇:高校现绝美“蟳埔女”,竟引发大学生热议,“扎心”现象背后有何深意? 下一篇:泰国落地签全攻略,轻松入境泰国必备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