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怀深厚,非洲代言担当,他当仁不让地诠释了“中国通”风采

中国情怀深厚,非洲代言担当,他当仁不让地诠释了“中国通”风采"/

Okay, let's break down this sentence and refine it for better clarity and impact, keeping the nuance intact.
The original sentence: "更像中国通,而不是非洲通,他当仁不让地成为了非洲的代言人"
Analysis: "更像中国通,而不是非洲通 (More like a China expert, not an Africa expert):" This sets up a contrast. It implies he has deep knowledge of China but perhaps less deep knowledge of Africa compared to his China expertise. "他当仁不让地成为了非洲的代言人 (Inevitably became the spokesperson for Africa):" "当仁不让" (dāng rén bù rěng) means to act decisively and without hesitation when duty calls. It suggests a natural fit or a role he was destined/obligated to take. "非洲的代言人" (spokesperson for Africa) is the key outcome.
Potential Issues: 1. "Slightly awkward phrasing:" "更像...而不是..." can be a bit clunky in formal or nuanced writing. 2. ""当仁不让地"": While correct, sometimes other words like "自然而然地" (naturally), "顺理成章地" (logically), or "被推上" (was thrust onto) might fit better depending on the exact context (e.g., was it a natural evolution or more of a sudden assignment?). 3. ""非洲通"": While understandable,

相关内容:

节目录制那天,电视台还请了另外两位嘉宾,一位是国内某大学的青年教师,去了一次非洲因而写了一本书,还有一位来自西非喀麦隆的黑皮肤朋友。青年学者谦虚腼腆,这个黑皮肤的朋友却相当有戏,据他自己说在中国已经呆了十多年了,会中国功夫,当然普通话也是杠杠地。这位黑皮肤的朋友当仁不让地把自己做为非洲的专家,他认为——很多人也认为只有他才有资格表述非洲。

那天我们都是按要求早早地来到节目录制现场,只有这位仁兄姗姗来迟。开始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多想,只是觉得这个黑皮肤的朋友举止很派,和栏目组的个别编辑也挺熟,一幅见过大世面的样子。节目录制开始的时候有一个环节,当主持人开场白以后,背景墙打开,我们三个嘉宾从后台走出来,之前预演了一下,很简单,完全没有问题。接着正式开始,音乐响起,主持人话音一落,背景再次缓缓打开,我和那个青年学者挥着手,感觉满满地走到前台,一切似乎顺利。但就在这个时候,导演喊停,正当我们莫名其妙的时候,才发现那个黑皮肤的杰盖没有出来。对了,忘了交代,此人中国音译杰盖。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在意,认为人家是没准备好,再来一次呗!当音乐再次响起,侧眼再看杰盖时,恍然大悟——人家这是在耍大牌。唉!我们这两个傻瓜怎么没有早一点想到。

节目穿插着话题播放着幻灯,当时播出的是一张哈莫尔部落少女后背特写的照片。照片中的女孩背对着镜头,后背上皮开肉绽,一道道伤疤还冒着血。这当然就是大家期待的原始部落男尊女卑的暴力证据,也是部落愚昧落后的代名词。但我洽洽说出来完全不同意思。这张血肉模糊的照片不仅不是部落的暴力,还来自于人间挚爱。

我曾在《天真的摄影家》一书中做过交代,生活在东非大裂谷的哈莫尔部落,在男孩子成人以后要举行成人礼,在成人仪式上,部族的女人为了表达挚亲厚爱,就争先恐后地要求被抽打,被抽打的程度就是挚爱的程度,皮开肉绽、血肉模糊那是常事,身体羸弱,怀孕及老年妇女被抽打的当场毙命的也不在少数,这一部落习俗被西方人等同于割礼列为陋习,因此当地政府以法律的形式视为禁忌,尤其是不能在仪式上当着外国人的面抽打妇女。随着公路的逐步修达,部落面貌也渐露世间,一些区域被政府列为旅游之地,允许当地部落旅游收费,哈莫尔部落是较早接受外国旅游者的部族,一来二去,成人仪式在一些区域就成了表演项目。

这几年国人外出旅游、摄影的脚步踏的越来越远,于是就有人拍摄到部落应邀表演的各种仪式,也拍到了部落妇女伤痕累累的后背。因为没见过伤痕真实的产生过程,也不知道来龙去脉,而被唬得个心惊肉跳:“哎呦妈呀!部落暴力,部落男人的暴力!”,在惊叹部落原始,传播暴力证据时,完全不知道这是爱的结果,是部落男女表达爱意的传统。没想到的是,我的说法却引来了现场很多失望。

哈莫尔妇女人人都有傲人的后背 摄影:王武

当我说到埃塞俄比亚这几年飞速发展的教育时,黑皮肤的朋友马上表示出了不屑,并坚决地否定,当时如果不按照他的思路基本上就谈不下去了。主持人对此问题也难以拿捏,我转而问他:“杰盖先生你去过埃塞俄比亚吗?”他不假思索地:“当然,我去过很多次”我接着问:“杰盖先生你能告诉我你都去过些什么地方?”如我所料,这位黑皮肤的非洲朋友竟一时语塞无法。

非洲孩子的梦想 摄影:王武

喀麦隆地处西非,只有2300万人口,但却有200多个部族,南部大部分人说班图语,北方大部分人说苏丹语,官方语言既不是班图语也不是苏丹语而是英语和法语,是个真正的种族混杂区。而埃塞俄比亚是东非国家说的是阿姆哈拉语和英语,两者直线距离超过3000公里,若按《西游记》的神话算法,这基本上也就相当于十万八千里了。这位杰盖先生是典型的尼格罗人种,埃塞俄比亚的人种更加复杂,现在这位杰盖先生却理所当然,当仁不让地成为了非洲的代言人。直到节目播出后我才反映过来,原来电视台请杰盖先生作客节目是为了给我们这些非洲“老外”把关来了,怪不得这位老兄颐指气使地在现场不断地摆谱,想必是长期在中国担任这样的角色,为不同的机构和人员把关非洲事务,岂不知他对广袤非洲的了解大多都局限在道听途说、或者根本就是胡说八道。权威基本来自那一袭黑的烧碳一样的皮肤,因为喀麦隆、刚果一带人种的皮肤比之非洲其他区域要黑的多,脸部特色也非洲的多。

节目中还有一个细节,青年学者说到在中国工地上听到的中国工头们抱怨非洲人总爱撒谎借钱,说是为了找借口借钱,有的非洲工人爷爷可以从坟墓里爬起来生病,亲娘老子都已经死了多次。杰盖先生马上反驳,并举例说明,在你们中国,男人们赌博、撒谎、借钱不也是家常便饭吗?此话一出竟使得青年学者无言以对,主持人也不得不及时转移话题。我也赶紧打个圆场:“撒谎借钱并不是非洲特有,要不莎士比亚早就说过‘不要把钱借给别人,借出去会使你人财两空;也不要向别人借钱,借进来会使你失掉尊严’”。杰盖先生更像是一个中国通,而不是非洲通。

喀麦隆人杰盖的现场表现,不仅十分抢镜,更把在现场参加节目录制的阿贝羡慕的要死。

发布于 2025-08-24 20:43
收藏
1
上一篇:遇贵人胜过山河,人生价值的关键所在 下一篇:我们从未学会道别,五个平凡人生离别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