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精神,探析其丰富内涵与当代现实意义

四知精神,探析其丰富内涵与当代现实意义"/

“四知”精神源自东汉著名清官杨震(字伯起)的故事。一次,杨震深夜接到故人主动前来拜访,想请他为自己子女谋个官职。杨震正在灯下读书,故人来到后,将一包黄金放在桌上便匆匆离去。杨震见状,大惊失色,立刻将黄金推了回去。故人坚持说:“夜深人静,无人知晓。”杨震断然拒绝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这便是“四知”的出处,体现了杨震不为私利所动、坚持廉洁奉公的高尚品格。
“四知”精神的核心是"坚守廉洁、抵制诱惑、光明磊落"。其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权力的敬畏与约束:" “四知”精神强调,无论环境多么隐蔽,无论诱惑多么巨大,都要对权力保持敬畏之心,自觉约束自身行为,不滥用职权谋取私利。它揭示了权力与责任、权力与道德的内在联系,要求权力行使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操守。 2. "对道德底线的坚守:" “四知”是道德自律的体现。杨震在无人看见的情况下,依然能坚守廉洁底线,这表明真正的道德并非源于外部监督,而是源于内心的信念和修养。

相关内容:

百年来,宁波叶氏义庄培养了包玉刚、邵逸夫等杰出人才。图为叶氏义庄著名校友雕塑群。(资料图)

资料图

资料图

观点提示

“知行合一”构成了“宁波帮”的理念先导,“知难而进”展现了“宁波帮”的坚韧品质,“知书达礼”揭示了“宁波帮”的文化底蕴,“知恩图报”体现了“宁波帮”的家国情怀。“四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宁波帮”精神的完美体现。

陈依元

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在首届世界“宁波帮·帮宁波”发展大会上,首次用知行合一、知难而进、知书达礼、知恩图报这四个“知”来描绘宁波人群像。“四知”体现了以“宁波帮”人士为代表的宁波人气质,更是“宁波帮”精神的主要内涵。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知”是指良知,“行”是指实践,知与行合一,即认识事物道理与在实践中应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影响深远。它包括两层意思: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强调知行是一回事,反对道德上的“知而不行”,“不行”不能算“真知”;自觉的“行”也就是“知”。其次,以知为行,知决定行。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与“行”不可脱节,如鸟之双翼。

在王阳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文化传统熏陶下,宁波人做事专注认真、务实低调,在不同领域取得了辉煌业绩。“宁波帮”历来践行“知行合一”,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知行合一”的智慧。如邵逸夫先生赚钱后回报社会,全国各地都能见到“逸夫楼”的身影。“知行合一”思想肯定实践的重要性,这在当今也有积极意义。无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个人修养进步,还是建设、发展宁波,都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要说到做到,脚踏实地,身体力行,付诸行动。

知难而进:不畏险阻,勇创大业

知难而进即不畏险阻,自强不息、吃苦耐劳、不甘人后、开拓进取、敢于创新、勇创大业。“宁波帮”具有这种精神,这也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浙江精神在一个区域的具体体现。近代以来,大批宁波人闯荡上海滩,创业香江畔,开启了“宁波帮”的百年辉煌。开放通商的近海环境造就了历代宁波人开阔的视野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他们勇于闯天下,敢当“弄潮儿”,潮涌三江,送风远方。他们善于学习并掌握西方的先进经营管理技能,敢于参与激烈的商贸竞争。几个世纪以来,他们由“跑码头”起家,创造了载入史册的近百个“第一”,如中国第一家银行、第一家证券所、第一家火柴厂、第一家机器制造厂等。“宁波帮”创新精神的灵魂,深藏在“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心态之中,并成为宁波人勇往直前的内在驱动力。

改革开放后,宁波企业家“敢创业、不守摊”,一步一个脚印把小作坊做成了大企业,把“宁波造”卖向了全世界,创造了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奇迹。这种乐观自信、不惧艰险的精神,正是宁波人不断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我们应当继续发扬这种“知难而进”精神,坚持开拓进取、大气开放、敢创大业、不断创新。

知书达礼:书藏古今,明礼知义

宁波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献名邦”美誉。宁波人“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思想根深蒂固,教育子女不仅要掌握发家致富的本领,还要读书修德、明礼知义。“宁波帮”尤重教育,早年叶澄衷就以经商所得在家乡创办“叶氏义塾”,又在上海虹口创建“澄衷蒙学堂”。后又有柏墅方氏家族、秦润卿、严信厚、吴锦堂等创办乡校。受儒家义利观的影响,“宁波帮”对“礼”“义”“信”等传统伦理有执着追求,重义重德(礼)。最为世人称道的,就是他们商行四海、义行天下,具有见利思义、诚信为本的精神与至实而无妄的品德。主张“信用经”“以德立业”,不取非义之财,不失承诺之信,主张“真君子义内求财”,故历史上宁波有“信用码头”之美誉。

现在的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已5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入选“东亚文化之都”,成为知名的“爱心城市”与“书香城市”。今天我们应善于学习兄弟城市文化建设先进经验,不断开拓国际文化视野,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与市民文明素质。

知恩图报:爱国报乡,桑梓情深

“故土有恩于我,我必时时思报。”故乡、祖国在“宁波帮”心中具有无限崇高的地位。“树高不忘根”是“宁波帮”精神的核心所在。“君子虽远在他乡,不忘父母之国”。“宁波帮”素具爱国报乡、热心公益的赤子情怀。宁波大学就是众多“宁波帮”人士共同关心和支持家乡建设的一座历史丰碑。自1984年包玉刚率先捐资创办宁波大学以来,有60多位“宁波帮”人士共捐资7亿元,建造了50多幢大楼,设立了20多项奖学金。邵逸夫在家乡捐资4000多万元建成24个项目,遍及城乡各处,涉及大中小学、剧院、养老院,被称为“华夏捐资兴教第一人”,去世后,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唁电中称赞他“一生热爱国家……其爱国之情,其为国之志,人们将铭记在心”。“宁波帮”不仅热心捐赠家乡建设,还捐赠神州大地,桑梓情深,惠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这种家国情怀,也深深影响着富起来的宁波人。近年来,一大批宁波企业家到异地投资创业,带动当地老百姓共同致富奔小康。普通市民也通过各种方式奉献爱心、回馈社会,暖心故事数不胜数。

一个城市有其独特的精神价值,这是一种精神基因和文化根脉。“四知”精神是“宁波帮”精神,也契合宁波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是所有宁波人“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新坐标。“四知”精神振奋着全体宁波人的精气神和向心力,引领宁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宁波大学教授、筹建宁波博物馆建议专家)

“宁波帮”的家国情怀与赤子之心

何 静

不久前,在《与祖国同行——宁波帮与共和国70年特别展》开幕式上,老一代“宁波帮”的后代,包达三先生的曾孙、浙江海外联谊会理事包鸿勋致辞。他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宁波帮薪火相传、延续着宁波帮爱国爱乡的精神,继续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前辈垂范,永启后人。作为宁波帮后代的我们,必将沿着先辈的足迹,将宁波帮精神发扬光大。”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宁波帮”新生代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家乡,或投资、或兴业、或捐资、或助学,继续展现着“宁波帮”的风采。

■关键词之一:传

曹光彪是“宁波帮”的著名代表,他创办的永新公司,现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毛衣制造商,他也获得了“世界毛纺大王”的称号。在经营毛纺业的同时,永新公司的业务还拓展到服装、航空、地产等领域,成为在香港和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跨国集团。1995年12月,曹光彪带着旅居于世界各地的十个儿女来到浙江大学,亲手把一张1000万港元的支票交到了浙大校长潘云鹤的手中,用于建立一个高科技发展基金,以支持该校的基础科学研究。曹光彪将全部儿女都叫回来,就是要告诫他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是在中国,并把家族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继承下去。

在曹家,捐资助学可谓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曹光彪的父亲曹厚敦,事业稍有所成,就在自己的家乡——鄞县曹隘捐资,创建了宽仁学校。后来,曹光彪将先父捐建的学校改名为宽生学校,继承了家族捐资兴学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后,曹光彪又先后在祖籍地鄞县曹隘捐资建造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等,还为浙江大学和宁波大学等高校捐出数以亿计资金兴建教学设施、成立教育基金和创新基金等。耳濡目染,曹光彪的大儿子曹其镛深知:父亲事业有成后,长期热心在故乡捐资兴学,其用意不言而喻,那就是追根溯源,让自己的下一代永远牢记他们的根在宁波。为表达对父亲的敬仰,曹其镛出资百万元在宁波大学捐设奖学金,从而揭开了他在家乡捐资助学的序幕。据统计,曹其镛自2010年以来已对浙江捐款1.1亿元人民币,捐赠物资价值2.08亿港元。浙江省政府先后授予曹光彪、曹其镛父子“浙江爱乡楷模”称号。

“宁波帮”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举不胜举。如包玉刚、赵安中、李达三、李兴贵、朱绣山等,他们不但积极参与家乡的办学活动,更把这种深厚的爱国爱乡传统在家族发扬光大。包玉刚病逝后,包氏家族对宁波大学的发展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1994年,包氏4姐妹捐资500万元,建造宁波大学5号教学楼。1995年,为加快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包玉刚长女包陪庆在世界著名的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设立奖学金,用于宁波大学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攻读博士学位,并促成两校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1998年4月,包陪庆等再次捐资420万元,助建宁波大学4号教学楼,至此,包氏家族捐资助建的6幢教学楼,已经成为宁波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关键词之二:承

改革开放初期,老一辈的“宁波帮”人士,更多是在家乡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如今,家乡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很大发展,新一代“宁波帮”人士继续在家乡捐资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同时,更多地在家乡投资兴业,促进家乡经济的发展,把“宁波帮”精神发扬光大。

香港甬港联谊会副会长、宁波侨商会会长徐旭昶,继承老一辈“宁波帮”优良传统,积极为宁波建言出力,促进甬港两地共同发展。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徐旭昶始终把传承“宁波帮”精神、舒展桑梓情怀当做自己的使命。为缓解社会养老问题,徐旭昶投资逾4亿元在宁波兴建了首家“医、养、护”结合的华信医院(华信颐养园),解决养老机构只管养老、不管看病的问题,华信颐养园被评为“中国医养结合机构50强”;抱着健康为民的初衷,徐旭昶投资2亿元成立中健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涉足环保等大健康产业,生产销售的负氧离子空气净化器等产品技术国际领先;怀着乐于奉献、扶贫助困的慈善情怀,徐旭昶身体力行在家乡投资企业、创办学校,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发起“爱就在你身边——慈善公益系列活动”。

世界中华宁波总商会总部大楼——“甬商紫荆汇”,就是由周亦卿、李达三、包陪庆、陈慧慧、董建成等海内外“宁波帮”人士,在宁波东部新城投资兴建的代表性项目。作为海外“宁波帮”人士在家乡投资的重要项目,这是老一辈“宁波帮”精神薪火相传的标志性平台,也是更多“宁波帮”人士,尤其是新一代“宁波帮”人士参加家乡建设的鲜活例子。

(作者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编审)

发布于 2025-08-21 06:28
收藏
1
上一篇:全国6000余座逸夫楼,揭秘其背后的建设奇迹 下一篇:遍野盛开的逸夫楼,为何独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