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突破价格战困境,加速迈向“反内卷”新篇章
这则标题“跳出低水平价格战 银行业加速‘反内卷’”点出了一个当前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转变。它暗示着银行正在寻求超越单纯依靠压缩成本、降价来争夺市场份额的模式,转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以下是对这个主题的几点解读和分析:
1. "背景:过去的价格战"
"竞争激烈:"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资产增速放缓、金融科技冲击以及同质化竞争加剧,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为了争夺客户(尤其是存款和贷款客户)和市场份额,曾陷入低水平的价格战。
"表现形式:" 主要是存款利率的恶性竞争(不断下调)、贷款利率的“内卷”(利润空间被压缩)、以及各种看似优惠实则成本高昂的营销活动。
"后果:" 导致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盈利能力承压,同时也消耗了银行的资本和资源,形成恶性循环。
2. "“反内卷”的内涵"
"跳出低价陷阱:" 核心是认识到单纯的价格竞争不可持续,决心不再盲目跟随降价,而是要寻找新的竞争优势。
"转向价值创造:" 重点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通过提升服务体验、优化产品结构、加强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等方式,为客户提供更高价值。
"寻求差异化:" 努力在特定领域
相关内容:
银行业“反内卷”行动已向区域和行业纵深铺开。
在7月广东打响银行保险业全面“反内卷第一枪”之后,近日,上海、广东、浙江、安徽等多地银行业协会接连跟进,剑指高息揽储、房贷返点、车贷返佣、变相贴息等问题,呼吁辖内银行机构跳出低水平价格战。从机构来看,工商银行在年中工作会上明确要求带头整治“内卷式”竞争,成为首家将“反内卷”列入下半年工作重点的国有大行,这也标志着银行业规范竞争秩序的行动进入新阶段。
某华北地区股份行个贷经理对记者表示,该行内部已经在传达“反内卷”通知,“之前消费贷‘卷’得很厉害,恨不得利率都得在‘2’开头,大概两三个月前,根据相关要求,消费贷年利率不得低于3%。”作为零售条线工作人员,消费贷业务是他的主要考核任务。他表示,在此次“反内卷”工作中,该行重点强调,不得通过营销活动和各种补贴进一步降低消费贷年利率。
这并非个例。一系列措施表明,银行业正在从存贷两端同步推进规范化经营,遏制不正当竞争。多位不同银行不同业务条线的人士对记者表示,其所在的银行从总行、分行到各支行营业网点,均在推进“反内卷”工作。除了对贷款端有要求外,在存款方面也要求对客户的定价不能借助营销活动、补贴等形式变相提高,产品年化利率不能超过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要求的上限。此外,零售贷款方面的营销激励政策基本已取消,住房贷款业务也叫停了任何形式的“返点”行为。
近期,多地行业协会和多家银行均已表态要“反内卷”。广东银行同业公会7月份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内卷式”竞争的综合整治工作;浙江省银行业协会近日发文,直指当前个人住房贷款市场中存在的“返佣抢单”“暗箱操作”等无序“内卷”现象。机构层面,工商银行率先要求落实落细稳经济各项存量和增量政策,坚持产品客户对位,带头整治“内卷式”竞争,稳固经营基本盘;广发银行、平安银行也均在年中工作会上强调抵制“内卷式”竞争。
记者注意到,银行业的“内卷式”竞争问题,早在去年11月就曾被金融管理部门“点名”。中国人民银行在《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银行“内卷”严重,出现了贷款利率“下行快”、存款利率“降不动”的现象,导致存贷款利率与政策利率调整幅度存在较大偏离。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告诉记者,银行业“内卷式”竞争的形成有着多重复杂原因:优质客户、资产越来越少;多数银行的绩效考核目标偏重短期;部分金融机构创新思维和能力不足,导致金融产品和服务趋于同质化。更重要的是,银行内部考核机制偏重规模增长,分支机构和客户经理为了完成放贷任务等,往往会选择降价冲量的方式。而且,现在大型企业的贷款议价能力不断增强,也导致银行竞相压低贷款利率。
“内卷”给银行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盈利空间的进一步收窄。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至1.43%,较去年四季度末下降了9个基点。其中,大型银行净息差为1.33%,在各类银行中排在最末位。
不过,多位一线从业人士告诉记者,当前的银行业“反内卷”主要针对银行产品的价格和利率,核心是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而不涉及员工层面,员工的工作量和绩效考核并没有太多变化。
业内人士认为,后续应发挥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效率,同时推动构建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驱动的商业模式。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认为,应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效率,减少基层员工在“冲规模”“垒大户”等短期行为上的精力消耗,让其有更多时间投入客户服务与风险把控。此外,亦需避免考核指标层层加码,防止基层网点将“合规红线”让位于“任务完成率”,通过建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完善的培训机制,提升员工专业能力,缓解职业风险与道德风险交织的压力,营造健康的职业生态。
曾刚建议,首先要重构商业模式,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驱动,注重单客户盈利能力的提升;其次,要发展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减少对单一信贷产品的依赖,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建立差异化优势。此外,完善行业自律公约,明确价格行为底线,建立有效的违约惩戒机制;推动建立行业定价信息交流平台,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过度竞争。(记者 向家莹)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