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禁喂行动,坚守“一尘不染”底线,共筑生态保护新篇章?

洱海禁喂行动,坚守“一尘不染”底线,共筑生态保护新篇章?"/

洱海禁喂海鸥的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核心问题就在于如何真正实现“保护”这一目标。将“一尘不染”等同于保护,可能过于简化了生态保护的真实需求和复杂性。
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角度:
1. "禁喂的直接原因:" "保护海鸥种群:" 过度喂食,尤其是人类食物(高盐、高油、不营养),改变了海鸥的天然食谱,导致它们依赖人类,失去捕食能力,免疫力下降,甚至引发疾病(如高盐中毒)。 "维护生态平衡:" 人类食物可能吸引过多海鸥,对当地其他鸟类、鱼类、两栖动物以及植被造成压力。 "清洁环境:" 大量海鸥聚集,排泄物会污染水体和岸线,影响洱海的整体环境质量。同时,被遗弃的食物垃圾也会造成污染。
2. "“一尘不染”的片面性:" "忽略了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 生态系统本身就有“尘”有“染”,有生有灭。完全的“一尘不染”可能需要毁灭整个生态系统。海鸥是洱海生态链的一部分,它们的排泄物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污染”。 "忽视了生物需求:" 海鸥作为野生动物,有捕食的需求。完全禁止它们接近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文 | 武坤

最近,有网友微博上抱怨,洱海沿岸有保安提着扩音喇叭驱赶靠岸红嘴鸥,并禁止游客投喂,说是怕污染了洱海。在洱海的海心亭,也立着“请勿向洱海投放饵料喂食红嘴鸥”的警示标牌。对此,云南省大理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管理局官方微博@大理市在线转发了洱管局的公开回应。

从回应来看,禁止喂食主要基于以下三点:1、食物和粪便会增加洱海污染负荷;2.习惯于人工喂食的红嘴鸥会培养出惰性,降低自然捕食能力;3.红嘴鸥与人群密切接触增加传播疾病的潜在危害。

首先,大理市洱管局正面且有理有据地解释官方的考量,值得肯定。一些政策就是要通过相互的说理过程中来辨析。而且洱管局的分析也有其道理,提到的问题也确实客观存在。尤其是很多市民喂的面包,并不适宜红嘴鸥的胃,造成大量面包碎屑落入洱海中,在水中易发霉腐烂造成污染。

但是,我们得弄清的事实是,随着人类足迹的拓展,动物们的生境已被压缩了。就拿洱海来说,理想状态当然是让海鸥自来自去、自在觅食,这是最生态的状态,但洱海中的鱼虾还能保证海鸥越冬所需吗?即便鱼虾充足,食用鱼虾就没有粪便了吗?

被称为“中国红嘴鸥之乡”的昆明,迎接红嘴鸥来越冬已经有33年的历史了。在多年环志研究后,做出了每年海鸥到来时在滇池中投放鱼苗的举动,而且鉴于面包等人类食品未必合适海鸥,昆明还专门开发出了适合投喂海鸥的鸥粮,就是为了保障越冬海鸥能够在这期间储存足够的能量。事实证明,飞临昆明的红嘴鸥数量一直在持续增长,人类喂食并没有影响它们的繁衍和“野性”……恰恰,这说明了它们的迁徙通道生态在逐步改善。

其次,说到动物粪便的话,这当然会产生一定的污染,但是,这些污染却是可以“降解”的,且也不会超越饮用水净化技术承受之外,说到底,任何大自然生物自身产生的“垃圾”,都不会比人类生产的化工产品产生的污染难治理。至于海鸥潜在的带菌问题,完全可以进行科学监测并告诫游客尽量不太近距离接触海鸥,就可以保证其在可控范围之类。

禁止投喂、粪便污染一说,潜台词其实是并不欢迎这些“野鸟”降临,要还洱海一个一尘不染的环境。保护饮用水水源当然是一个充分的理由,但“一尘不染”首先并不可能,如何控制野鸟的栖息地或排便呢?况且水体本就是在与动植物的相互作用中才具备了活力;另一方面,既然它们被这里的优良生态而吸引,何不顺势开展相关水质监测工作,积极引导人们科学文明喂食,一禁了之是粗暴且无效的解决方式。

多年来,红嘴鸥成为昆明一张靓丽的名片,人鸥和谐的场景令许多游客印象深刻,而近年来,红嘴鸥能到大理洱海越冬,这是真正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愿大理也能善待它们,也能有人鸥共乐的场景。

□ 武坤(媒体人)

编辑:与归 实习生:李忠利 校对:王心

发布于 2025-08-20 00:27
收藏
1
上一篇:洱海焕新篇,一条生态廊道引领的绿色蜕变 下一篇:大理回应“保护洱海驱赶海鸥”,仅禁止投喂,严防富营养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