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会理古城,四门风华,沧桑更迭中的两次命名传奇
我们来趣说一下会理古城的这四道门和两次命名,看看它经历了多少沧桑:
"会理古城:不止一道门那么简单"
说起四川会理,很多人会想到它盛产的会理苹果。但这座历史悠久的小城,除了美食,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古城的城门,据说不止一道,而且还有过两次“大更名”的经历。这听起来是不是挺有意思?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趣说会理古城的四门与两次命名。
"“四门”迷思:不止一道门,但门门有故事"
首先,“会理古城有四门”这个说法,需要稍微解释一下。严格来说,会理古城在历史上并非一直有四道宏伟的城墙和城门。但人们之所以这么说,可能是因为:
1. "历史格局:" 古城的布局可能形成了相对四个主要出口的区域,即使没有完整的城墙,人们也习惯性地称其为“门”。
2. "主要通道:" 历史上,通往会理的主要道路可能大致对应着四个方向,这些重要的通道口就被称为“门”。
3. "想象中的完整:" 人们可能将这几个主要通道想象成一个完整的城门体系,简称“四门”。
无论“四门”的具体指代是什么,它都代表了会理古城在历史上作为军事要塞、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这些“
相关内容:
会理古城在四个方位分别设有四座城门,每座城门都有名字。这些城门的名字分别是怎样得来的呢?
会理古城的四座城门名称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命名,明、清两次命名,街融合了方位命名、宣传教化和祈求福祉的元素。明朝时,东门扶桑,南门南纪,西门洗甲,北门望帝。
扶桑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地名,古代传说以扶桑指寓东方,太阳是被扶桑托起来的。南纪指南方,《诗·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郑玄笺:“江也,汉也,南国之大水,纪理众川,使不壅滞;喻吴楚之君能长理旁侧小国,使得其所。”洗甲寓意洗净甲兵,以便收藏。表示大明王朝初建,战乱停止,胜利结束战争,百姓得享安乐。北门望帝有两层含义,一是纪念蜀帝杜宇,战国末年杜宇在蜀称帝,号望帝,为蜀除水患有功,后禅位,退隐西山,蜀人思之;时适二月,子规(杜鹃)啼鸣,以为魂化子规,故名之为杜宇,号望帝。第二层含义是会理地处中国南方边远之地,帝都在北,寓指会理官员和百姓,北望帝都,心向朝廷。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时任知州重建四楼,并“额其楼,东曰‘来紫’、西曰‘挹爽’、南曰‘引熏’、北曰‘拱极’”。
东门来紫: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命名既明确了方位又比喻吉祥的征兆。南门引熏:引熏概指方位,含义为南面吹来和暖的风。西门挹爽:“挹爽”,西风送爽,使人怡悦。也赞颂会理城具有豪迈气概,雄情爽气之势。北门拱极:拱极也就是拱辰,意思是拱卫北极星。北门城楼内门嵌有“永固北辰”匾额,在古代,北面是京畿之地,北门城楼是会理通往京畿官道的北大门,“永固北辰”其实说的是一个意思,即保护京城安宁。
会理作为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几经沧桑,几度风雨,一些历史和文化的痕迹已渐渐离我们远去,只能从老人们的点滴记忆当中和翻阅文史资料时偶尔觅得古城的踪迹。如今的会理早已是旧貌换新颜,年轻的一代人更是缺乏对“古”城的了解和认识,“古城缺古”——让会理人心中不免产生一丝丝缺憾和对古城历史文化的追忆留恋。
会理古城因历史的缘故,东、西、南三门俱废。为进一步提升古城的形象,增添古城文化元素,该县决定在东、西街入口处修建牌坊替代城门,并经反复征求各方意见,将继续选用明代匾额名称。工程于2021年3月28日破土动工,将于今年5月全面竣工。
四川在线记者 何勤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