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温情,一碗热汤圆,暖人心怀

战“疫”温情,一碗热汤圆,暖人心怀"/

这是一个关于“战‘疫’下的一碗热汤圆”的故事,希望能触动你:
---
"战“疫”下的一碗热汤圆"
夜色像一块沉重的铅,压在城市的上空。持续数月的疫情,让这座曾经喧嚣繁华的都市,陷入了沉寂。空旷的街道,寂静的楼宇,以及偶尔划破夜空的救护车鸣笛声,都成了这个特殊时期最深刻的注脚。
小明坐在窗边,望着楼下偶尔经过穿着防护服的身影,心里空落落的。父母都在外地,疫情阻断了归途,他也暂时不能去支援一线。此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汤圆。
这不仅仅是因为口腹之欲,更是一种深切的思念和渴望。汤圆,是中国的传统甜品,象征着团圆、美满和甜甜蜜蜜。在疫情带来的隔离、焦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中,一碗汤圆所蕴含的温暖和慰藉,显得尤为珍贵。
他拿出手机,翻看着家里的相册,看着父母年轻时的笑脸,看着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吃汤圆的温馨画面。妈妈的手艺最好,她做的汤圆皮薄馅足,甜而不腻,每一口都充满了家的味道。
“妈妈,我想吃汤圆了……”小明轻声喃喃,眼眶有些湿润。
他决定自己动手。他找出妈妈以前教他做汤圆的食谱,系上围裙,走进厨房。疫情让

相关内容:

2月14日,广西德保县城关镇莲城社区居民黄荣算(左)与女儿一起制作手工汤圆。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新华社记者曹祎铭、徐海涛、梁舜

2月15日,元宵佳节,广西百色市德保县阴雨连绵,寒意阵阵。

坐在广西德保县城关镇南山小学用会议室改造的临时办公室里,流调队员姚雪婷搓了搓有些冰凉的双手,眼神始终没有离开工作的电脑屏幕。

“吃汤圆啦……”

听到门外热情的呼喊,姚雪婷和同事们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接过志愿者送上的热腾腾的汤圆。

“暖暖的,甜甜的,太好吃了!”姚雪婷说,自十多天前进驻德保县以来,持续高强度的流调工作已经让他们忘记了日子,“要不是志愿者来送汤圆,我都想不起今天是元宵节。”

2月4日下午,德保县发现一名返乡人员核酸检测呈阳性。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尚未结束的春节假期多了些紧张,当天晚上8时许,姚雪婷便和同事们连夜赶赴德保县开展流调工作。

在随后的几天里,德保县成为广西本轮本土疫情的“中心”。首例确诊病例出现后,短短3天,百色市本土确诊病例破百。2月7日零时起,百色市全域实施“不进不出”、全员居家隔离等管控措施,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打响。

15日,德保县的志愿者将上万份汤圆送到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手中,而这些承载着大家祝福的节日“惊喜”早在3天前就已经开始悄悄准备。

“我们计划制作一万多份汤圆,口味有甜咸两种。”德保县城关镇莲城社区的工作人员黄佩妮告诉记者,“本来应该是与家人团圆的元宵节,很多抗疫工作者都不能回家,我们就想通过送汤圆来表达对他们的感谢。”

当给抗疫工作者送汤圆的提议在莲城社区的微信群中发出后,社区居民踊跃报名。650多公斤糯米等材料很快筹集到位。在将糯米浸泡、磨粉、脱水等一系列准备工序后,来自莲城社区的50多名居民在遵守疫情防控规定的前提下,开始制作手工汤圆。

“居家隔离这段时间,我们的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社区、志愿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莲城社区居民黄荣算说,“一线的工作人员十分辛苦,他们的坚守,给了我们安全感。”

广西卫健委副主任庞军介绍,广西在全自治区统筹调集451名专业队员组建联合流调队伍,精准快速开展流调溯源、转运隔离等工作。

“节奏快,但要细致,大家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广西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所主管医师刘银品说,通过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举措,核酸采样、流调、转运隔离等工作紧张有序,相互衔接。

吃完汤圆,喝完糖水,刘银品和前来赠送汤圆的黄佩妮等人互道祝福。随即,刘银品和同事们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而黄佩妮则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开车赶赴下一个地点,只为在夜幕降临前,把这些凝聚着祝福的汤圆送到其他一线抗疫工作者手中。

夜幕降临,街灯亮起,县城的街道略显寂静,许多居民在居家隔离中度过这个别样的元宵节。虽然还不能走出家门上街庆祝佳节,但一些好消息已经传来:据15日举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消息,目前百色疫情社区传播链基本阻断,社会面基本实现清零。

2月14日,广西德保县城关镇莲城社区居民在制作手工汤圆。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2月15日,广西德保县城关镇莲城社区工作人员黄佩妮(左二)和志愿者一起为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送汤圆。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2月15日,流调队员姚雪婷在吃广西德保县城关镇莲城社区居民制作的手工汤圆。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来源: 新华网

发布于 2025-08-19 07:43
收藏
1
上一篇:探寻广西百色,传统特色小吃风味盛宴 下一篇:探秘广西百色,爆浆烤猪眼,当地人必尝的独特美食,你尝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