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106短信”引发热议,几十万积分不请自来,暗藏何种猫腻?

神秘“106短信”引发热议,几十万积分不请自来,暗藏何种猫腻?"/

“几十万积分从天而降”听起来像是一个幸运的意外,但结合“106短信”这个关键信息,这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容忽视的猫腻和风险。这通常属于一种"短信诈骗"或"诱导式诈骗"的变种。
以下是这种“天上掉馅饼”式短信可能暗藏的猫腻和风险点:
1. "诈骗诱饵 (Scam Bait):" "虚假奖励/积分:" 短信内容通常会声称您获得了某项奖励(如抽奖中奖、消费返利、会员积分兑换等),数量巨大(几十万积分),诱导您点击链接或回复特定内容以领取。 "账户异常/安全提醒:" 可能会伪装成银行、运营商(如移动、联通、电信)、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或知名品牌的客服短信,声称您的账户存在异常、积分即将过期、需要验证身份信息等,诱导您提供敏感信息。
2. "恶意链接 (Malicious Links):" "钓鱼网站:" 点击短信中的链接,很可能会被导向一个伪造的官方网站或登录页面。这些页面外观与真实网站高度相似,目的是骗取您输入的用户名、密码、银行卡号、验证码、手机号等个人敏感信息。 "下载恶意App:" 链接可能指向一个看似无害的应用程序下载页面,下载后会安装恶意软件(

相关内容:

视频加载中...

积分清零短信你收到过吗?从天而降的几十万分积分,点击链接进入积分商场,就可积分“一折”换购。这天大的好事背后藏着怎样的猫腻?

张女士说,她母亲收到了一条106开头的短信,提示有几十万的积分即将清零,就信以为真,点开了链接,在所谓的积分兑换商城里,看中了一款带有“茅台”字样的酱香型白酒,原价标注为3968元,但使用积分兑换的话,只要加400元即可购买两箱,她母亲就下了单。张女士告诉记者:“当时我就觉得怎么可能会有这种事情,要退呢,客服就说这个产品已经打包好了,需要扣除一个包装费,扣50块钱。”

这类短信几乎每个人都收到过不少,记者随机点开自己收到的一条提示积分清零的短信中的链接,同样跳转了一个所谓兑换平台。里面的商品,从包装样式到商品名称,频频碰瓷各种知名品牌,原价标注千元以上的产品,使用积分后都仅需再支付一两百元。记者尝试兑换了一个所谓的“戴森同款”吹风机,收到的吹风机,样式与大牌相仿,但包装上则显示由一家不知名企业生产,吹风时噪音巨大。

记者发现,这款吹风机在积分兑换平台上标注原价1999元,在使用19900积分抵消后,需再支付169元,看似是赚到了,但是在其他电商平台上搜同款吹风机,到手价格还能低至69元。而当记者以货不对板,要求退货时,客服先提出可以给返现优惠做补偿,再坚持要退,对方就索性没了声音。

对此,上海市消保委公益诉讼律师吴悦蕾认为:“对大牌厂家也会涉及到商标侵权,这肯定是会涉及到一个诱导消费的行为,它实际上是类似于欺骗的手段以及误导的手段,让消费者去接受信息,从而去与他产生交易,这侵犯到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事实上,有大量市民都反映经常被类似短信骚扰,拒收也没用。“每天十几个,烦死了,都是叫你买东西,说你得了一个大奖。”“如果我拒收之后,它还再给我发。”

频繁出现的“积分兑换”类短信,几乎都集中在“106”三位数开头的号段。记者向专家进行了请教,据介绍,这些106号段的短信,是通过运营商们联合提供的106网关短信通道搭建的短信平台,采用“群发”形式发出。

复旦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凌力介绍:“这种短信平台一般是由运营商来建设,可以由一些企业运营企业来帮助代理、来发展商户。现在有很多这种代理商可以提供这样一个短信通道的申请服务,像这些用户可以批量的进行发送。”

在网上随机搜索“短信群发”,就会出现大量代理商的营销信息,可以实现万级甚至十万级的“一键群发”功能,每条短信的成本在3分-7分钱不等,甚至有的连号码本都不需要自己提供。据短信群发平台业务员称:“正常就是6分,每个地区都可以发,看你想发哪个地区了。我给你们提供用户数据、106开头的号码,这种不会被拦截、不会被屏蔽。”

而运营商也不会主动屏蔽这类信息。中国移动客服表示:“目前确实我们还没有手段指示我们可以主动把它屏蔽掉,还没有投诉的渠道。”中国电信客服也表示没有屏蔽和识别的机制;中国联通客服也称不会主动去拦截。

上海市消保委此前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76%的消费者经常收到“106”开头的垃圾短信,而这些短信中往往就藏着消费诱导甚至是诈骗陷阱。专家表示,其实从技术上来看,运营商完全有办法处置。“具体操作应该由各家运营商来承担监管的义务、过滤和拦截的技术、现在目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成熟的。”凌力教授说道。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对此指出:“可以看到有大量假冒的诈骗信息都从106的这个端口在对外发,我们向工信部,也向三大运营商的总部发了相关的建议函,可以把发送信息的真实名称标在短信后面,如果能够把它的真实名称标上去,相信大多数消费者都可以辨别清楚。”

106短信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很多消费者往往容易陷入个人信息泄露、网络信贷等陷阱黑洞中……专家表示,监管的责任应该落实到各家运营商来承担,而且需要在短信发送之前,而不是推出去之后,一旦推送也需要有后续的管理手段,比如投诉达到一个量,就把相关或者链接关闭,首先相关监管机制要建立,守好老百姓信息安全第一关。

看看新闻记者: 刘奕宁 彭菁菁

编辑: 尤颖慧

视频编辑: ​夏褀 唐晓蒙 周颢君

责编: 虞之青

发布于 2025-08-17 20:13
收藏
1
上一篇:三大运营商承诺整改,垃圾短信“106”开头标注将更加规范,常收到的骚扰信息有望减少 下一篇:三大运营商集体回应“106”垃圾短信泛滥,承诺改进规范标注,终结用户吐槽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