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3年寒潮
西伯利亚强寒潮致天气骤寒,1月中旬(11日至20日)出现极端低温,造成该时期之平均温度祗得8.9度,较同期平均值(1971至2000年)低7.0度。1月14日气温从15.1度降至4.7度,严寒天气紧接其后;1月15日至1月17日连续三天最高气温徘徊在5度以下,而且出现降雨湿冷天气,1月16日最高温仅3.2度,为日最高气温之最低纪录;1月18日尖沙嘴天文台总部录得摄氏0.0度,是有记录以来最低温;1月19日气温回升至11.6度。
寒潮期间全港各地皆接获结霜、结冰及积雪报告。海拔较高地区如太平山顶,气温低至零下4度,山顶下雪,积雪达3至5寸成为雪山,众多山顶楼房遭雪封,山顶缆车因积雪压断电线而停驶;半山区曾出现飘雪;中区大会堂(今香港汇丰总行大厦旁)外喷水池结冰;九龙城、旺角之菜田遭积雪冻坏;横澜岛等离岛有积雪记录。
1962年台风温黛
温黛为二次大战后吹袭香港最强台风。8月30日,温黛中心风力增强至每小时约148公里,中心位于香港东南偏东约740公里,天文台于19:45悬挂1号戒备信号;8月31日16:10改挂3号强风信号。随着温黛进一步迫近及令市民提高戒备,天文台于22:50改挂7号东北烈风或暴风信号;9月1日04:00,虽然维港内风力仍然祗达强风程度,但横澜岛风力已增强至每小时74海哩,阵风每小时约206公里,天文台于04:15改挂9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两小时后,温黛位于天文台东南约90公里,继续靠近香港,天文台终于9月1日06:15改挂10号飓风信号。
温黛是二战后两次风灾中造成过百人死亡的风灾之一,共引致183死388伤,另108人失踪,为50年一遇正面吹袭香港的超强台风。温黛袭港时分别创下香港最低气压、最高每小时与十分钟平均及最高阵风风速纪录。天文台总部录得每小时平均风速高达133公里与有纪录以来最低海平面气压(944百帕斯卡,中心距横澜岛10公里时录得);大老山阵风高达每小时284公里、一小时平均风速每小时189公里和十分钟平均风速每小时194公里。温黛是二战后需要悬挂十号风球之台风中,唯一令天文台总部录得飓风水平(≥118公里)的台风,纪录至今尚未打破。
1975年寒潮
12月中旬(11日至20日)因强烈冬季季候风出现异常低温天气,该十天平均温度祗有10.1度,远较同期平均值(1971至2000年0低7.5度,13日至17日连续5天最低温在4至6度。12月9日气温从早上摄氏20余度下降至最低13度;12月14日更录得最低温4.3度,打破12月最低气温。即使16年后(1991年)另一股寒潮来袭,气温亦祗降到4.6度,未能打破最低温纪录。
1997年
年雨量为3343.0毫米,较正常数值(2214.3毫米)高51%,打破1982年创下的3247.5毫米旧纪录,成为1884年有纪录以来最多雨的一年。令香港市民特别深刻的,包括1997年六四当年首个红色暴雨警告及七一回归当日发出的黑色暴雨警告讯号。
1998年
年平均气温达摄氏24.0度,较1966年创下的摄氏23.8度旧纪录高0.2度,是纪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全年日平均最低气温达摄氏22.1度,同样为最高纪录。天文台在6月9日录得411.3毫米雨量,创下6月日雨量最高纪录。
1999年
年平均气温为摄氏23.8度,是有纪录以来第三最暖的年份。此外,全年共有8个热带气旋进入香港800公里海域范围内而需要发出热带气旋警告讯号,当中有5个更需发出8号或更高的热带气旋警告讯号。台风约克更令天文台发出自1983年以来及香港主权移交中国以来首个十号飓风信号。
2001年
天文台年雨量为3091.8毫米,较正常数值高出40%,是历来第五最多雨量的年份。
2004年
2月4日元宵佳节天文台录得最低气温摄氏7.8度,是最寒冷的元宵佳节。
2005年
活跃西南季候风带来连场大雨,6月及8月录得的雨量均远较正常数值高,分别为第四和第二最多雨的6月(893.9毫米)和8月(971.3毫米),全年总雨量3214.5毫米,较正常高出45.2%,是历来第三多雨年份。5月9日中午的雷雨引发部分地区出现时速达135公里强烈阵风,葵涌货柜码头有大量货柜倒塌,压毁多辆货柜车,造成1死2伤。全月共发出7次黄色暴雨警告,是暴雨警告系统自1998年修订以来5月份的新纪录;5月总日照时间只有87.6小时,为第三低。
2006年
7月16日清晨受台风碧利斯活跃西南气流与相关连雨带影响,天文台在当天凌晨2时至3时期间录得115.1毫米雨量,为有记录以来最高时雨量,打破1992年5月8日上午6时至7时间创下的109.9毫米(该纪录再于2008年6月7日被打破)。11月21日本港受暴雨影响发出了黄色暴雨警告,是暴雨警告系统自1998年修订以来,首次在11月发出暴雨警告信号。
2007年
2月18日年初一录得最高气温25.3度,是有纪录以来最温暖的年初一,当日的最低气温21.3度亦打破历年纪录,抛离上一个纪录(1979年1月28日的18.8度)达2.5度。
7月祗录得76.9毫米雨量,是历来雨量最少的7月份,打破2003年纪录(101.8毫米)。
2008年
自1月下旬天气持续寒冷,直至2月中旬才回暖,期间寒冷天气警告共维持594小时30分钟,是1998年警告设立以来生效时间最长,同时为40年来最寒冷的2月。台风浣熊4月袭港,本港于4月18日发出本年首个三号强风讯号,是战后最早发出三号信号的一年,浣熊在4月19日再为本港带来暴雨,天文台需发出黑色暴雨警告,也是历来最早发出黑色暴雨警告的年份。6月活跃西南气流及低压槽造成持续暴雨,天文台总部在6月7日上午8时至9时录得145.5毫米雨量,刷新最高时雨量纪录,整月雨量达1346.1毫米,乃自1884年有纪录以来最高月雨量。因此6月总日照时间亦祗有75.5小时,创有纪录以来新低。
2009年
2月冬季季候风偏弱,天气异常温暖,平均气温高达20.5度,较正常高4.2度成纪录新高,比上一个纪录(2007年2月)高出1.0度之多。月平均最高气温(23.7度)及平均最低气温(18.6度)皆是有纪录以来最高,前者比上一个纪录更高出1.6度(1973年的22.1度)。2月25日录得最高气温(28.3度)亦打破27.8度(1953年2月13日与1973年2月27日)的最高气温。受偏强副热带高压脊影响,8月及9月平均最低气温均是有纪录以来最高(8月为27.7度,9月为26.9度)。
11月16日强烈东北季候风抵港,天文台发出自1999年以来冬季最早发出的寒冷天气警告;11月17日气温下降至10.5度,是1981年后冬季最早出现的寒冷天气(12.0度以下);11月18日气温更降至9.8度,是同期(11月17日至11月21日)最低。
2010年
东北季候风把源自华北沙尘暴的沙和尘经台湾海峡于3月21日带到广东沿岸,引致香港在当日及翌日能见度颇低。多个空气质素监测站录得空气污染指数达500,是该指数的上限,前所未见。
7月下旬在一个星期内两度发出黑色暴雨警告。
12月17日天文台录得最低气温5.8度,是自1999年以来录得的最低纪录。
2011年
受频密的冬季季候风补充影响,1月平均气温为13.7度,较正常低2.4度,是34年来最寒冷的一月份。当月没有一天最高气温高于20度,记录上只有1918年1月出现过一次同样情况。
5月22日一天内两度发出红色暴雨警告。
当年异常少雨,全年雨量只有1476.7毫米,是第七最低纪录,亦是自1963年以来最少雨的一年。但该年平均气温23.0度,比1971至2000年平均值的23.1度低0.1度。
2012年
5月3日录得最低气温为28.0度,是自有纪录以来最早出现的“热夜”(最低气温28.0度或以上)。
7月24日香港受到强台风韦森特吹袭,是十三年来第一个、回归以来第二次的十号飓风信号。
12月31日录得当年的最低气温7.1度,此亦是纪录上第三最冷的除夕。
2012年是异常阴暗的一年,尤其是首两个月及最后两个月。全年总日照时间为1551.2小时,是自1885年有纪录以来的最少。
2013年
5月2日录得最低气温16.6度,是自1917年以来5月份的最低纪录。
12月16日至翌年1月1日的长命寒潮令12月平均气温较正常低1.8度,是自1975年以来最低,另外,2013年12月总寒冷日数是10天,是自1982年以来12月份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