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

普陀山是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场。也是我们一家人每年都去烧香拜佛的地方,我喜欢在山上慢慢行脚,用脚步丈量这片佛国净土,似乎走着走着,心便清净了。更独爱妙庄严古香道,“古木蔽天云满路”!

每一次来,都会在凌晨四点起来,去听晨钟暮鼓,袅袅梵音 。在小雨淅沥,凉风习习间感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徐如翰有“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之诗句,无不在表示普陀山一步一寺院,一寺一禅意的景象。

普陀山这个面积仅12.5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散落着大大小小四十余座寺庙庵院,佛教香火在此已传承千余年。


走进普陀山,我觉得是人生中重要的修行。各处庙宇,堆砌起的是无上信仰,虔诚地敬上三炷清香,闭上双眼,感受内心逐渐平和与自在。

普陀山,金沙绵延环绕古刹,林木葱郁古樟遍野,惊涛拍岸渔帆竞发……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在这里,治愈人的不仅是无与伦比的美景,更是自在的自己。在这里,你终会找到内心的答案。

知道普陀山的人都知道南海观音,因为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最近看到一些友友们的疑惑:舟山群岛明明在东海海域,为什么称观音菩萨为南海观音?

大家知道,观音菩萨在古天竺就称南海观音,相传是因为:一、观音源自古天竺(今印度),而古天竺属南亚,加上观音所在的补怛洛迦山在南海,故称南海观音;二、“南海”与“南无”所似,唐代著名文学家王勃的《观音大士赞》曰:“南海海深幽绝处,碧绀嵯峨连水府,号名七宝洛迦山,自在观音于彼住。”王勃卒于676年,就算此《赞》作于676年,亦比“不肯去观音”到普陀山早187年。可见,不是因为有了南海普陀山才称南海观音的,恰好相反,是因为南海观音,才把普陀山改称为南海普陀山的。

据《续资通鉴》记载:元初,中断了中日邦交。后来,决定与日本通好,当时,如智和尚提出:观音应沿用古天竺的名号,称南海观音,普陀山既然是观音道场,亦应改称南海普陀山。

故而,南海普陀山之称,是佛门对外交往的需要。

如今33米高的观音造像矗立于南海之巅,背靠幽深青翠的紫竹林,隔海远眺朱家尖彼岸。此处势随峰起,秀林葱郁,气顺脉畅,碧波荡漾。
佛像顶现弥陀,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畏印,妙状、慈祥,体现了观世音菩萨“慧眼视众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

功德厅供奉500尊形态各异的观音铜像,下层大厅展示着刻有观音故事的大型黄杨木雕和以普陀山风景为题材的彩玉浮雕,精美绝伦。

可是大家不知道1997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廿九日),普陀山南海观音铜像建成开光典礼上,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开光仪式8点举行。凌晨4点多,广场上陆陆续续就挤满了从世界各地赶来的信众。

8时15分,主持法会的戒忍法师宣布:“观音菩萨铜像开光典礼开始”。

“始”……话音刚落,奇迹出现了。刹那间,天空中,裂开了一个逗号一样的窗口,一道闪光从中射出,像闪光灯一样闪了一下,直射南海观音铜像,庄严的观音像全身立即闪耀出万道光芒!

妙善大和尚笑逐颜开,道:“佛光显”

这一幕,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上万名来宾和信众仰天狂呼赞叹,信众们不由自主地纷纷伏地,向着他们心中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虔诚跪拜。

妙善大和尚率众将象征着菩提甘露的净水洒向信众,向天下所有人表示祝福。

海天佛国,香火袅袅,佛音绕梁,怀着对观音菩萨的尊崇和敬仰,无数香客信徒跪拜在观音菩萨像前,作揖拜四面,三跪拜菩萨,接受佛家的洗礼,感受佛国的魅力。
#记录我的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