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很多地名都有点意思,一条街、一条巷都有段故事,今天小编就介绍一个或许是西关最文艺的地名芦荻街,这么文艺的名字究竟如何得来?听小编慢慢讲——
什么是芦荻?
理科生的答案是……
芦荻又名芦竹,是多年生挺水高大宿根草本,形如芦苇。地下茎短而粗,多分枝,叶片广披针形,圆锥花序顶生,穗状呈扫帚状。是一种水边观景植物。
文科生的答案是……
“芦荻花多触处飞,独凭虚槛雨微微。”
——杜牧 《冬日五湖馆水亭怀别》
“回看深浦停舟处,芦荻花中一点灯。”
——白居易 《浦中夜泊》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杜甫《秋兴八首·其二》
古人常借芦荻来描绘深秋、初冬萧瑟壮美之景以表内心的无限怅惘。
芦荻之所以成为文人墨客借物咏志的最佳道具是因为它生得高大而摇曳,依水而存,不仅成群簇生,还自带飘逸穗状“长发”。在风中翩翩起舞,在夕阳下“簌簌”放歌。
然而,芦荻是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呀,而今天位于中山七路附近的芦荻街,四周围都是厚实的土地!这名字又是因何而得呢?
原来——
今天我们脚下的广州,
6000年前是一片汪洋。
今天,当我们走在广州的土地上,感受着包容与踏实,很多人不会想到,6000年前,这里波浪滔滔,磅礴壮观。1937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吴尚时教授,曾在广州市郊七星岗发现海蚀崖和海蚀平台,证明至少距今六千年前,广州大部分地方为海水所淹没,当时狮子洋的海浪可以直拍越秀山麓,这种壮观之景只能想象了。
纵观整个广州城,从地质钻孔的情况来看,现在的省政府、科学馆、光塔路、天成路、大德路、大南路、宝源路、南方大厦等地的地层下面,都有蚝壳,大南路和大德路还发现有泥蚶。宝源路地层的海贝年代,鉴定为二干一百年前,说明这一带在汉代时都还是海域。
▲2014年越秀中路考古发现的蚝壳。
不仅考古发现如此,史料也可佐证。《水经注·恨水》篇中,记汉末建安年间,步骘为交州刺史来到广州时,广州的地形是“负山带海”,而且“海怪鱼鳖,鼋鼍鲜鄂,珍怪异物,千种万类,不可胜记”。直到唐代和宋代,黄埔附近的水域仍被称为大海,海珠桥附近被称为小海。
现在,我们所能找到的广州最早的地图中有这样一幅,就是300年前,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广州府舆图》,与其说是地图,它更像一幅漂亮的山水画。地图上,广州城外遍布巍峨的群山,蜿蜒的河水在城中穿梭,你甚至可以在地图上清晰地看到水中泛起层层涟漪。
▲《广州府舆图》,绘成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以后,雍正七年(1729)以前。
所以,你可能想不到,今天踩在脚下的厚重土地,曾几何时都是柔柔水域。珠江三角洲实际上是东、西、北三江在海湾上淤浅而成的。
谜题由此揭开——
芦荻街得名于真正的芦荻。
在宋初,中山六路西门口以西的地方,仍未成陆,波浪滔滔。古代广州三石之一的浮丘石(位于中山七路东侧),还是一块微微露出水面的礁石。而据考证,浮丘石的地理位置正好在芦荻街的附近,因此,这一带成陆之前,完全是芦苇丛生的江岸,那么形象生动的“芦荻”地名就是这样来的。
今天的芦荻街,生活气息浓郁。
今天的芦荻街,西起康王北路,东至光复北路,与中山七路平行。由金花直街分隔为两段,西段因比邻四中,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文具店、小食店,每当放学时分,熙熙攘攘的中学生们便为安静的街道增加了不少的活力。
知多D:羊城地名科普
广州的很多地名都有点意思,一条街、一条巷都有段故事,像芦荻街这样以所处的位置而命名的还有很多。
白云路:原白云山白云水道出口处。
西湖路:原来此地有一湖泊名为西湖。湖上有洲,南汉时刘集方士在此炼丹,名药洲。洲上有奇石,均为刘命犯人从北方运来。现仍存九曜石于南方戏院内。
三角市:因清朝有一集市为三角形而名。
农林下路:1909年,广东省农林试验场设在附近,又处于猫儿岗山坡之下故名。
石牌:因此地原为坟墓众多之山岗,一块块坟碑到处竖立,旧称石碑,后改称石牌。
明心路:因附近有盲人院,取“目瞎心明”之意而名明心路。
三元里:因有三元庙而名。
彩虹桥:南汉时建有石桥形状如彩虹吸水。
黄沙:原是珠江边大沙滩,尽是黄沙而名。
来源 | 信息时报、微社区e家通
编辑 | 武千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