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竹遮天,船泊岸边,飞鸟偶尔惊起。落在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街道东平水道之上的海心沙,正恢复着其原生态的野趣。在半年多前,这里还堆积着原先废弃卡丁车赛道遗留下来的上千个轮胎,水面垃圾成堆,岸边杂草丛生。如今,轮胎、垃圾都被清理一空。
海心沙是佛山总面积约41.1平方公里的48个河心岛之一。这些小岛虽不起眼,却是佛山城市生态蓝绿网络的重要部分。前不久,佛山两会发布《佛山市自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提出制定“一岛一策”实施计划,开展河心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改造提升,恢复河心岛生态本底、增强生态功能。
这些散布于佛山众多河道上的小岛,到底可以释放哪些生态功效?要借48个河心岛之力进一步筑起制造业大市的优质自然生态格局,佛山还有哪些功课要做?

摸家底:
存在自然生态系统单一、违建等问题
在水网密布的珠三角,座落着众多大大小小因河流冲击而形成的沙洲。这些与河流结合极为紧密、被称作“河心岛”的特色资源,有的丛生着各种翠木、野花等原生态植被,有的在邻近的港汊中泊着尾尾渔船,寄居着在此生活数十年的渔民,还有的孕育着休闲观光产业、成为踏青休憩的圣地。
这样的河心岛在佛山有48个,其中最大的陆域面积约为794公顷,最小的仅有1.5公顷。尽管散落在河道各处、且很多都不为人知或并不起眼,但这些小岛却是构建佛山生态廊道的重要载体,更是佛山多层次生命协同自然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心岛位于河道及主干河涌水系中,对于洪潮险情能起到缓冲的作用,有效保障城市安全。同时,河心岛是生态系统较为敏感区域,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通俗的说是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此前佛山两会上,佛山市市长朱伟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还专门强调,要高水平建设“一环生态圈”,严格控制48个河心岛的开发建设,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构建点、线、面互联互通的生态绿化格局。河心岛对于佛山生态环境提升、打造岭南水乡特色的意义可见一斑。
然而,肩负着重要生态功效的河心岛,由于身处河道这类区、镇辖区的边缘地区,容易遭到忽视,造成河心岛发展缺乏清晰的发展定位、科学的规划指引。这往往导致河心岛普遍存在自然生态系统单一、管控缺位无序、治理水平偏低等共性问题。
前述负责人告诉记者,部分面积较大、有村庄分布的河心岛存在交通可达性较差、开发利用低效、景观特色缺乏等问题,而且建设量逐年增加、生态系统失衡、环境污染日趋明显。根据初步统计,佛山有村庄的河心岛因历史原因均存在一些违法建筑现象且随着岛屿开发强度增加,有蔓延趋势。这一系列问题将影响周边水体水质、城市行洪安全等,同时也不利于生态恢复和保育。
“比如禅城的海心沙因此前的野战等娱乐设施荒废造成垃圾成堆,南海的部分岛因渔民长期居住存在违建现象。”该负责人说。
破题:
岛上环境保护与当地发展权如何协调?
48个河心岛对于重塑佛山生态屏障意义重大,但完整地修复它们却是一个规模不小的系统性工程。而对每个岛进行摸底、建立一个详尽的数据库,是推进这项工程要做的基本功课,也是难点之一。
据介绍,因河心岛交通可达性较差、属于非城镇发展的重要区域,过去外界对河心岛的关注度较低,其相关资料和数据较为缺乏。因此,生态修复工作的重难点,首要是进行系统的、深入细致的现状摸底调查。
“其中,生态环境评估尤为重要,该工作包括调查河心岛内生态绿地、水系、湿地等自然资源,及对其土壤组成、水体成分、植物种类、生态系统结构等进行科学评估,明确各个河心岛生态修复工作的重点、难点,因地制宜提出生态修复措施。” 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现状特征及规划管控情况,河心岛可分为三大类型,即生态型、景观型和休闲型。不同类型的修复策略也不尽相同。
据悉,生态型岛主要以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为主要发展方向,原则上岛上禁止各类建设活动。景观型岛则以改善生态功能为主,拓展城市景观功能为辅,注重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岛上各类建设活动。而少量的休闲型岛则是将环保生态与产业相结合,注重生态旅游业、都市农业等生态友好、体验式产业的打造,以产业激活乡村,同时注重环境综合治理,明确岛上建设项目负面清单。因此,“针对不同岛采取不同修复和发展措施十分必要。”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因地制宜,如何处理有村庄分布的河心岛上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当地发展权的协调难题,统筹修复涉及到的信息库建立、搬迁评估等复杂的工作等等,都是在推进河心岛修复工程过程中佛山将要面临的挑战。
“河心岛不仅影响着生态建设,也关系着村庄发展模式和路径的规范引导,且治理有一定难度,需要得到重视。”上述负责人强调。
规划:
年底再验收22个河心岛修复试点项目
修复任务艰巨,如何更好在实践层面推进?此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袁奇峰曾对媒体表示,河心岛需要相关部门做出强有力的规划。“要在没有开发压力之前,就制订好规则。”
而佛山在去年初便开启了河心岛的修复工程。2017年底,位于禅城区东平水道海心沙、南海区佛山水道对江沙、顺德区潭州水道灯笼沙、三水区北江簕竹洲、高明区高明河太平圩,成为第一批验收的5个河心岛生态修复试点。

据悉,这些岛采取“一岛一策”的修复策略,各区就试点河心岛的情况和特征制定了生态修复实施计划、管理维护制度,并开展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工作。比如,禅城区重点对海心沙岛过去人工开发后堆积的大量垃圾和废弃物进行整治和清退,使海心沙逐步恢复至自然生态状态;南海区则增加对江沙岛观花植物种植,以此提升河心岛景观品质;顺德区灯笼沙岛植被茂盛,生态基础优良,开展岛上环境治理。
“第一批修复的岛以生态型为主,本身的生态底子好,经过清理水面垃圾、拆除简易违章建筑等,得到了较好修复。”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的修复力度和广度都将进一步加码,2018年将制定第二批合共43个河心岛的“一岛一策”方案,并在2018年底验收22个具有示范效应的河心岛生态环境修复项目。
根据《佛山市河心岛修复工作方案》,接下来佛山将在市级工作方案基础上,细化实化工作目标,分解区、镇各级主要任务,建立生态修复工作的项目库,围绕生态修复、环境提升的目标,明确项目准入类型和标准。
从2017年5月开始,佛山已全面停止河心岛上建设项目的审批。与此同时,佛山将重点开展违法建筑的普查和清退工作,优先清退城市蓝线内的违法建筑,逐步整治和拆除河心岛中的违法且保护价值低的老旧房屋,保障城市水利安全,释放生态空间,并以河心岛修复为试点,探索和设计符合佛山实际的生态补偿机制。

◎五区两会 聚焦“绿色”发展
近半个月以来,佛山五区相继召开两会,“绿色发展”是核心议题之一。五区代表与委员针对绿色发展,都说了啥?
■禅城区:“河长制”“挂图作战”“四源共治”共同发力
“禅城区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建设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之心。”禅城区区长孔海文在1月23日佛山市禅城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表示在2018年,禅城区以污染治理和环境提升双管齐下,展示中心城区生态之美。
报告提出,禅城区将开展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对症施策、联防联控。重点工作包括实时监测主要大气污染源、推广餐饮油烟、汽修VOCs集中治理试点经验、推行“智慧工地”模式专项整治扬尘。
作为国内较早探索“河长制”的城区之一,禅城区将以“河长制”“挂图作战”“四源共治”共同发力,继续推进水环境整治项目,要综合治理广佛跨界河涌和和亚艺湖片区“一湖五涌。
佛山市禅城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常务副局长肖映泽表示,2018年禅城区水务部门将以河长制为抓手,推动治污管网、重点河涌整治,以及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等等一系列的水务工作。
■南海区:利用互联网和科技手段搭建“智慧环保”平台
1月23日,南海区区长顾耀辉在在佛山市南海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17年南海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区内建成截污管网120公里,17个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动工建设,10家陶瓷企业全部完成提标整治和扬尘治理任务,214个村级工业园完成环保升级。”
顾耀辉指出,2018年南海将以村级工业园改造为突破口,铁腕打击环境污染,改善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坚定不移走制造业城市生态文明创新之路。
此外,接受记者专访时,南海区环保局局长徐永强透露,南海区将通过搭建智慧环保平台实现对企业实施在线监控、实施全过程的监管。
“通过智慧环保平台的搭建,政府部门在监管和执法过程中可有望实现精准执法,对偷排行为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执法,第一时间公示,”徐永强认为,智慧环保平台将有助于形成一个全社会利用科技和互联网的手段来共同参与和管理的环保平台。
■顺德区:探索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以环保产业促产业环保
顺德区区长彭聪恩在1月11日佛山市顺德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8年顺德区将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加快打造绿色宜居环境。
在水环境整治和垃圾处理方面,顺德区将严格落实河长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速推进桂畔海水系综合整治,并加快老旧供水管网改造,保障终端水质。
“2018年顺德区将推行环保警察与环保部门联合执法,加强‘两法’衔接,严惩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彭聪恩表示,顺德区还将在2018年探索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以环保产业促进产业环保。
不少顺德委员也针对环保建言献策。顺德区政协委员王熙福认为,顺德应该有一个定型的城市建设长远规划,使城市能沿着绿色、生态、环保、镇街、持续加快建设。
■高明区:建设美丽乡村 引领村居“蜕变”
“绿水青山是高明最大的资源优势,也是未来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1月22日,高明区区长梁耀斌在高明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表示高明在2018年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力建设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
梁耀斌指出,2018年,依托自然资源优势,高明区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创建,全面建成15个美丽乡村,形成4个美丽乡村示范带,引领乡村实现美丽“蜕变”。
高明区政协常委、民建高明区支部主委谢衍卫认为,高明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坚持差异化发展,瞄准自身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产业,有效地带动村民创业致富。
“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高明应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让发展成果更多地为居民共享。” 谢衍卫还建议,高明可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发展乡村度假旅游,发展高品质的旅游产品,从而吸引周边发达地区的消费者来到高明乡村观光度假。
■三水区: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擦亮城市三水生态品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三水的重要内容。”1月25日,三水区区长胡学骏在三水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8年三水将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擦亮城市三水生态品牌。
胡学骏提出,三水区将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严格落实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加快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重点工作包括加强西江、北江等水网生态廊道和岸线景观建设、实施城市生态绿心群建设工程、统筹推进“三旧”改造增绿、退耕还林、立体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
同时,三水区将大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绿色金融、绿色建筑发展,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以及绿色出行等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两会议案关注哪些绿色话题?
不久前闭幕的佛山市两会上,“绿色”“环保”同样是高频词。来看看两会提案都关注什么绿色话题。
■改善大气环境
空气质量问题是近几年来的热点话题。在严剑锴、李鉴芬等13位人大代表提交的《关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改善佛山大气环境质量的议案》所关注的正是佛山大气环境质量问题。
建议中提出,工业污染是佛山影响佛山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2017年上半年,佛山市空气质量情况显示,臭氧8小时(O3-8h)、PM2.5、NO2作为首要污染物出现的比例较接近,分别为32.1%、29.9%、29.1%,而且O3、NO2、PM10、PM2.5浓度均高于2016年同期水平。”
严剑锴等人大代表针对改善佛山大气环境质量提出的建议包括引入外电、推进煤改清洁能源、督促重点企业的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等。
■广佛肇跨界环境问题
佛山东接广州,西连肇庆,近年来,近年来广佛肇三市环保部门共同发布了《广佛肇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2013-2020年)》,推动三市水污染跨界污染治理,但是广佛肇跨界环境污染整治仍需进一步强化。
李鉴芬、谢敏霞等14位人大代表提交的《关于合力整治广佛肇跨界环境问题的议案》中就提出,跨界环境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在于:生态系统是不可分割的,水、空气等环境因素具有流动性,而目前环境监管是以行政区划为界限,行政权力配置与生态系统相割裂的冲突,而且不同行政区划的环境管理方法、措施、标准并不完全对标,导致跨界环境问题不易得到有效解决。
对此,代表们建议建立项目规划提前介入机制及项目准入信息互通机制,对已造成跨市/区环境影响的区域或项目,实施提升改造,降低环境影响。同时,健全广佛肇跨界污染整治合作机制,并建立跨区域环境污染快速反应协查长效机制,对于广佛肇边界区域的环境管理方法、措施、标准逐步实现“三统一”。
【记者】吴欣宁
【见习记者】黄舒旻
【图片】戴嘉信、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