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声唤贤原创,基于“伯”字音义规范探究现汉定音解义原则
我们来探讨一下齐声唤贤先生在其原创文章《从“伯”字音义规范谈《现汉》定音解义原则》中可能涉及的核心观点和论证思路。虽然我无法直接阅读齐声唤贤先生的具体文章,但可以根据文章标题和“伯”字的特点,推测其可能探讨的内容和角度。
"文章核心议题:"
"“伯”字的音义规范:" 这意味着文章会聚焦于“伯”字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的标准读音(通常是 bó)以及其核心的、被普遍认可的词义(如排行第一的兄弟、长辈、某些爵位或官职等)。
"《现汉》定音解义原则:" 指的是《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在确定多音字读音和解释词义时所遵循的规则、标准或考量因素。
"核心论证:" 通过分析“伯”字的音义规范现象,来探讨和印证《现汉》在处理类似情况(特别是多音字和词义演变、分化)时的定音解义原则是否科学、合理、具有说服力。
"可能的论证思路和内容:"
1. "“伯”字的复杂性:"
"多音现象:" “伯”字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多音字,但在实际使用和某些历史语境或方言中,可能存在
相关内容:
“伯”字,对于国人而言,包括旧社会的文盲在内,也须时常使用。论起读音来,恐怕就连专家学者也不一定咬正嚼准。别的不提,单讲汉语工具书就䜑(《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缩略为《现汉》)用的是“掐架”,从字义词性上考究,“䜑架”应是本义)个不停。
《现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下缩略为《现规》)仅有“bǎi(大伯子)”“bó(伯父;兄弟中的老大;姓。)”2音义。《新华字典》与《现汉》《现规》差不多,只不过没了“姓氏”。《辞海》注有“bǎi”“bó”“bà”“mò”4音。“bǎi”音同《现汉》。“bó”音除过同《现汉》外,还有:1.古时一方长官。2.古代与欧洲的爵位名。3.对文章、品德可谓特好的尊称。4.古代祭名。“伯”的“bà”音同“霸”,举例“霸事”即“霸”业;“五伯”同“五霸”。“mò”音的“伯”通“陌”。在词条里,《辞海》还有人名(如:伯有、伯仲等)、地名(瑞士首都伯尔尼等)、动物名(如:伯劳)。另外,《康熙字典》依据古籍,还注有“pò”音,旧通“迫”。如:迫近。这样说来,“伯”字有了5音及其义项。
不能不说《现汉》《现规》《新华字典》出于“与时俱进”的“现代”主旨,只能满足大多数汉字读写者使用,一旦涉及使用二级,特别是三级汉字或带有生僻字的文字工作者,就“爱莫能助”了。殊不知,这样的结果往往会闹出笑话,甚至是造成误读、误写、误用、误判,影响大中学生的考分,出现因差几分而进不到理想学校的现象,有的还保证不了文化教育或媒体的活动。仅举一例:前些年,某一声像媒体连续几年在全国搞了汉字大赛。鄙人对其30多个字词的误判写出稿子,挑选5篇发往《咬文嚼字》杂志。该编辑部很重视,让几位学者审阅后,召开一小型研讨会,肯定了在下的观点。当决定连载时,有关负责同志提出与这一家声像媒体沟通一下。媒体大赛组委会工作人员将这一情况告知大赛裁判组,裁判组以《现汉》为依据,给以搪塞。结果,已准备半年、即将开赛的新年度活动无奈地停下。要知道,他们判错的这些字词,分别在《辞海》《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以及典籍里,都有正确或同义、近义答案。正是这些误判,导致前几年的赛事把有的正确的选手“含屈”败走,出现了冠亚季军不一定名副其实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社会上造成负面“反响”,这家媒介请求“咬文嚼字”不登为好。“咬文嚼字”面对现实,改变了连载的想法。《现汉》的这种“现代”理念,产生这么样的后果,是他们难以想到的。《现汉》要知道,人们有一种误解,总以为《现汉》最权威,对汉语字词的解释,约定成俗的以《现汉》为准。其实《现汉》的主旨是重点收集绝大多数国人日常所用的字词(也涉及少量的古用字词),今天鲜用的3级或旧用字词,分别由《辞海》《辞源》等来担责。应当说是各司其职,各有侧重。《现汉》并没有否定其他汉语工具书的存在。但是,应看到,《辞海》《辞源》特别是《康熙字典》,以古籍为据,所收字词有点杂乱,甚至把有的古人想当然的误用“以误为正”。正确的做法是,判断一个生僻字词的正误,要对《现汉》《现规》《辞海》《辞源》等工具书的解释,综合分析,去伪存真。不妨建言:《现汉》把其他汉语工具书里与现今汉语实践相关的古代音义简明扼要地吸纳进来。一些不会产生歧义的专用术语,也可加以采信。
话虽然扯得远了,但却提出了《现汉》使用中的一个带有普遍性、根本性的“死结”问题。此外,造成姓氏、人名、地名以及专业术语的误读要害,即采信标准(原则)不一的问题。比如:姓名方言或地名读音,有的采信,而多数不予理睬。像前者的乐(lào)亭(最初的版本回避,第6、7版开始承认。而河南南乐,当地人读作nán luō,却不予肯定)、铅(yán)山等,后者的“六(liù。当地人音‘lù’)合”“下邽(guī。当地人音‘jī’)”等。《现汉》应完整地、准确地尊从国家语委等多个部门给出的姓名、地名“随从主人”的汉字读写方针。
还是要回到如何看待“伯”字音义的正题上来。本文以为其上述5音及其主要义项,均有根有据。其“bà”音旧通“霸”。如:伯事(霸业):为专用音义,应予以肯定。下来将音义认识不一的来点简说。
“伯”字的bǎi(3音)之义项。“伯”旧通“百”,多也。用词有:伯夫(百人,泛指多人。另见“bó”音“伯夫”);仟伯(千钱与百钱。另见“mò”音“阡伯”);什伯(A.古代兵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伯,泛指多人。引申为泛指军队基层队伍。B.谓超过十倍、百倍)。此义项拟冠以“旧”字。“伯”的姓氏,现今书籍仅有“Bó”音,此音毋庸置疑。现实“伯”姓,诸多新兴媒体称,四川把“伯”姓读作“伯”“Bǎi(1声)”有的“伯”姓人自称其姓音“Bǎi(1声)”。实际上,河南等北方的日常口语“伯”字仅有“bǎi(1声)”音。鉴于有的姓氏有两读或3音(声),此说可斟酌。亦可不考虑方言的转音,把“bǎi(1声)”音归进“bǎi(3声)”音。这样,“伯”姓就有了“bó”“bǎi(1音)”二音,或者二音3声调。“bó”的音义,是“伯”字的“主体”。360安全浏览上的一些新兴媒体,把人名中的汉代梁国睢阳人、著名孝子韩伯俞、夏朝初年的彭伯寿或指彭祖)后裔、周代诸侯中彭姓伯爵之国国君篯铿——彭伯、(子姓)帝喾之子、商朝开国君主契(qiè)伯)、西周时吴国始祖太伯(泰伯);复姓中的伯比、伯常、伯成、伯川、伯夫〔与“bǎi(3声)”音“多”义的“伯夫”混淆〕、伯昏(见《列子·黄帝》,《庄子·列御寇》)、伯州(见)〔清〕陈梦雷《明伦汇编•氏族典》)、伯州(及楚国太宰伯州犁)、周文王弟虢叔之后人之姓南伯等;以及古国名伯虑、古地名伯阳;还有今地名的江苏省江都市邵伯镇;河南省孟州市城伯镇等,其中的“伯”注音多为无据无序。因为《辞海》里的姓氏、地名,明白无误地注音为“bó”,就不在赘言。
《辞海》称“mò”音旧通“陌”。这里涉及的“伯格长”3字,当今书籍、传统媒介均未见身影。《史记·酷吏王温舒传》载曰:“置伯格长,以牧司奸盗贼。”新兴媒体用今天的话,其乃“古代街陌村落的督长”。查字典(2023年12月17日)注音为“bó gé zhǎng”外,360百科、360国学、汉语词典(2025年4月22日)、妙手查(2025年3月22日)、天奇教育(2022年2月17日)、问答社区(2020年6月7日)等,均注音为“bó ɡé chánɡ”。上述360安全浏览上新兴媒体的观点难以苟同。窃以为“伯格长”读“mò luò zhǎng”为宜。既然其职能与街道、村落相关,街道与“陌”(阡陌:qiān mò,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同义,其“伯”通“陌”,与《辞海》的音“mò”吻合。其“格”义项之一指“村落”,‘落’应读“luò”;其“长”为官职,无疑应读“zhǎng”。
“伯”之“pò”音,现有书籍已淘汰。古籍云旧通“迫”。意思是“迫近”。《淮南子·阳虎乱鲁》:“阳虎将举剑而伯颐(举剑准备自刎。颐,Yí。面颊、腮帮子)。”阳虎也叫阳货,春秋鲁国人,事奉鲁国贵族季平子。平子死后,阳虎专权。后来发动叛乱,事败后出奔齐国。阳虎其人其事,有据可考。真人真事的实音,若视而不见,一笔抹煞,无宜于古文古史的学习,也不是唯物主义者应持有的态度。
此番一孔之见,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