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经典解读第九讲,朱熹小学内篇·明伦终节精义剖析

国学启蒙经典解读第九讲,朱熹小学内篇·明伦终节精义剖析"/

我们来共同解读朱熹《小学》内篇《明伦》的终节。
首先,回顾一下《小学》的整体结构。《小学》分为《内篇》和《外篇》两大部分。《内篇》侧重于阐述个人修身、齐家的根本道理和具体方法,是《小学》的核心。《明伦》是《内篇》的第二部分,专门论述“明伦”,即明确和践行人伦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明伦》部分通常分为几节,从君臣、父子,到夫妇、兄弟,再到君臣、父子等,层层递进,最后往往以强调实践和内在修养作结。我们所说的“终节”,通常指《明伦》部分内容论述的总结性或收束性段落。
"《明伦》终节原文解读"
虽然《小学》原文没有明确标出“终节”的标题,但其最后论述人伦的部分,通常包含以下核心思想,我们可以将这些思想体悟为“终节”的核心内容:
> (大致意思是)“……故君子之于人伦,皆以是为本,而次第行之。至于孝弟忠信,此数者,人伦之纲领也。学者能于此处存养省察,则人伦之理得矣。其日用之间,一以贯之,则德性光辉,自然发越,而圣贤之道,可从而学矣。”
"

相关内容:

明伦第二

所谓“明伦”就是“明人伦”的意思,即认识并能合理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要处理哪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那便是上一讲“立教”中讲过的“五品”: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以及朋友之间的关系。

“明伦”是朱熹《小学》全书的精髓所在,朱熹写这一章的主要目的有两个:(1)让儿童通过学习这一章明白人伦之理;(2)将学到的人伦之理真正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学习过程中,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明伦第七节

【原文】子贡问友。孔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译】子贡问交友的道理。孔子说:“朋友有过失,要尽心尽力劝告他,并引导他向善。朋友要使不接受劝导就算了,不要再自讨没趣了。”

【原文】孔子曰: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孔子说: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原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原文】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译】孟子说:不倚仗年纪大,不仗恃地位高,不倚仗家里富贵兄弟势力来交友。交友时,是因为朋友的品德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要存在任何的倚仗。

【原文】《曲礼》曰: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注】竭:把……全都耗尽。

【译】作为君子,不去要求别人无尽的喜欢,不去要求别人竭力的爱戴,从而保持永久的交情。

【原文】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 客至寝门,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 连歩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

【注】每门,古代天子宫中五门,诸侯三门,大夫二门,所以称每门。降等:宾客的等级低于主人。

【译】凡是和客人一同进门时,每到门口都要让客人先走。客人到居室门口时,主人要先进去设席摆坐,然后出来迎接客人,客人再三谦让,主人就恭请客人进入。主人进门向右,客人进门向左;主人走到东阶,客人走到西阶。客人身份低时,就会走到主人的东阶,主人要再三推辞,然后客人再回到西阶。主人客人要谦让登阶的先后,主人先登上,客人跟着登上,主人上一级,客人也上一级,客人前脚正跟上主人后脚,拾级而上。上东阶时要先出右脚,上西阶时要先出左脚。

【原文】大夫士相见,虽贵贱不敌,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客敬主人,则先拜主人。主人不问,客不先举。

【译】大夫与士相见,虽然主客的身份不相当,主人尊敬客人,就先拜见客人;客人尊敬主人,就先拜见主人。主人没有问,客人不敢先发言。

【原文】孔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故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译】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孝敬父母,一定具备爱心和忠诚,必能忠于领导和事业。能友爱兄弟,必具备和悦态度。就会把和悦态度转移到长辈和领导身上。居家过日子,能处理得有条有理,治理事物的本领就很出色。所以用在处理公务上,也会办得头头是道。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原文】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弗争于父。臣不可以弗争于君。

【译】以前天子有七个议政官员,虽然天子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法则,但是他还不会失去天下。诸侯有五个议政的官员,虽然他不能掌握治理邦国的法则,但是他还不至于失去他的国家。士大夫有三个议政的官员,虽然他不能掌握治理封地的法则,但是他还不会失去他的封地。一个君子拥有了会批评他的朋友,那么他一身都不会远离美好的名誉。做父母的拥有会和自己争论的子女,那么做父母的就不会陷入不符合义理的错误。所以当面对不符合义理的事情的时候,做子女的就不能不和父母亲争论,做臣子的就不能不和君王争论。

【原文】《礼记》曰: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致丧三年。事君有犯而无隐,左右就养有方。服勤至死。方丧三年。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

【译】侍奉双亲,对其过失不可称扬,不可直言冒犯,或左或右地精心侍候,任劳任怨,直至双亲下世,极其哀痛地守丧三年。侍奉国君,对其过失已经直言不讳地加以规劝,如果再有人问起国事,也不妨直言其得失。精心侍候,惜尽职守,任劳任怨,直到国君下世,就比照丧父的礼节守丧三年。侍奉老师,对其过失不可直言冒犯,但也不可总是缄默,像对待双亲那样地精心侍候,直至老师去世,虽不披麻戴孝,但三年之中心中的悲哀犹如丧亲一般。

【原文】栾共子曰: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敎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敎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唯其所在则致死焉。报生以死,报赐以力。人之道也。

【译】栾共子说:人在世间生活靠的是父亲、师长和国君,要始终如一地事奉他们。’父亲给我生命,师长给我教诲,国君给我食禄。没有父亲就不会来到世间,没有国君的食禄就不会长大,没有师长的教诲就不会知道家族的历史,所以必须一心一意事奉他们。只要是他们的事,就应出死力去办。用死报答他们的养育,用力报答他们的惠赐,这是做人的道理。

【原文】晏子曰: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敎,子孝而箴, 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 礼之善物也。

【译】晏子说:国君发令,臣下恭敬,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哥哥仁爱,弟弟恭敬,丈夫和蔼,妻子温柔,婆婆慈爱,媳妇顺从,这是合于礼的。国君发令而不违背礼,臣下恭敬而没有二心,父亲慈爱而教育儿子,儿子孝顺而规劝父亲,哥哥仁爱而友善,弟弟恭敬而顺服,丈夫和蔼而知义,妻子温柔而正直,婆婆慈爱而肯听从规劝,媳妇顺从而能委婉陈辞,这又是礼中的好事情。

【原文】曾子曰:亲戚不说不敢外交。近者不亲不敢求远。小者不审不敢言大。故人之生也百歳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故君子思其不可复者而先施焉。亲戚旣没,虽欲孝谁为孝。年旣耆艾,虽欲悌谁为悌。故孝有不及,悌有不时,其此之谓欤。

【译】曾子说:不获得父母的欢心,就不敢在外头交结朋友;不得到周围人的亲爱,就不敢去亲近远方的人;小事还不熟知,不敢谈大事。所以人生在世,百年当中,有小病、大病,也有老年、幼年,所以君子要想透那些不能再反悔的事而应先及时实行。父母已过世,虽然想孝顺,谁给你孝顺?自己一到五十岁或六十岁,虽然想尊敬长辈,你尊敬谁呢?所以说孝顺有来不及的,敬长有不得其时的,就是这样吧。

【原文】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愼终如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译】君子假如不以利害身,那么耻辱怎么会到自己身上呢?官员松懈在官职成就的时候,病情加重在稍微好转的时候,祸害发生在懈惰的时候,孝顺减退在有妻子儿女的时候。考察这四个方面,多么需要象开始一样慎重到终结。诗经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

【原文】荀子曰: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

【译】荀子说:人有三种不祥。轻人不肯事奉长者。低贱的人不肯服侍尊贵的人。才智愚钝者而不肯事奉贤能之士。这就是人的三种不祥。


【原文】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磋而不舍也。

【译】没有用处的辩说,不是急需的明察,应该抛弃而不加研究。至于那君臣之间的道义,父子之间的相亲,夫妻之间的区别,那是应该每天切磋琢磨而不能丢掉的啊。

备注:

晏子,字平仲,原名晏婴。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齐国大夫。他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后,继任齐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晏子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奉景公之命,与晋联姻,曾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当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灵公,庄公、景公三帝,均在齐国为官,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传说晏子五短身材,“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为齐国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明伦第二完

发布于 2025-08-15 10:43
收藏
1
上一篇:齐声唤贤原创,基于“伯”字音义规范探究现汉定音解义原则 下一篇:性理字训原文精解与深度注释解读